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作者:姜阿山小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一十章 情报系统,警告!反腐之始!

书名: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作者:姜阿山小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7

正躺着微眯的朱允熥睁开了双眼,望了眼跪在地上的蒋瓛,道:“平身吧。”

自从老朱“驾崩”后,蒋瓛几乎每天早晚都会来请安,明显有着谄媚讨好之意。

老朱隐匿于后宫之事,连他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也被蒙在鼓里。

主要是考虑他与吉垣不一样。

吉垣在宫内侍候老朱,无泄密之忧。

也就不用瞒着他。

但蒋瓛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乃是外臣。

还要在外面办事,万一泄露消息,老朱苦心布置的棋就因此而废了。

不过,锦衣卫向内庭传递消息的渠道仍在运作。

就在不久前,蒋瓛才在皇城的墙边上,拿开一块隐藏的砖头,将一份情报放了进去。

随后将砖头再放回原地,使外墙看来完好无比。

再拿开砖头的时候,便发现递入里面的情报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是一份上面下达的指令。

整个过程,看不到一个人,也不知道下发指令的是谁。

但无论是他递上去的情报,还是下发的指令,都有特定的鉴别真伪的办法,错不了。

外人即使发现此地,也无法向内传递情报。

因为防伪的存在,里面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传出来的消息,亦是如此。

都是守在外面时传出,并带着辨真伪的标志。

这种情报传递方式,是老朱在世时建立的。

内外隔绝,彼此见不到面。

类似的情报点不止一个,有资格传递情报的人,接受指令的人,也不止他蒋瓛一人。

特务机构在很多时候,是要保持神秘与彼此独立的。

但蒋瓛原以为,这套运作模式,在朱允熥即位登基后,就会改变。

至少会作大幅度的调整。

可没有想到,竟然什么都没有变。

他甚至都不知道,新帝是否接手了内庭的情报系统。

自己通过隐蔽渠道递交的情报,是否送到了新帝手中。

还是说,内庭的情报中心,早已脱离了掌控。

变成了一个自行运转的“怪物”?

这一疑问在蒋瓛心中始终挥之不去。

一直想找一个机会,当面向新帝问一个明白。

“陛下,自从先帝驾崩以后,京城里流言四起。”蒋瓛首先说起了这件事。

“哦?”朱允熥的脸色平静,反问道:“他们都说一些什么呢?讲给朕听听!”

蒋瓛立即跪了下去:“陛下恕罪,臣实在不敢转述,唯恐有污圣听。”

朱允熥淡淡道:“能怎么污呢?他们无非是说为了帝位,杀了自己的皇爷爷,大逆不道。”

“再有甚者,还要编排一些什么爷孙争夺美女的离奇故事。”

“又或是说,老皇帝其实还没死,只是被新帝囚禁在后宫中。”

“诸如此类。”

蒋瓛心中一惊,倒没想到新帝对此竟然了如指掌。

他还一直以为,新帝一定什么都不知道。

虽然蒋瓛也清楚,新帝早做当储君的时候,就秘密成立了探听司打探情报。

广泛传播的市井流言,探听司也不可能打探不到。

但在他看来,这种事情,下面通常会隐瞒不报。

这不需要有什么权臣干扰。

报喜不报忧,是所有人的共识。

大家都会很自觉的做。

尤其是这种辱骂皇帝的流言,谁会冒着被皇帝骂,让皇帝暴怒的风险往上面汇报呢?

却没有想到,老和尚姚广孝还真不这样想。

探听司早就将消息上报给朱允熥了。

“陛下!”蒋瓛重重磕头,道:“是微臣失职,才致使这些污蔑圣上的流言在坊间四处传播,微臣已下令麾下锦衣卫严加盘查。”

“凡有传谣诽谤圣上者,严惩不贷。”

“同时也顺藤摸瓜,一定找出这些大逆言论的源头,诛其九族。”

看着信誓旦旦的蒋瓛,朱允熥的双眼,不由得微微眨了眨,转瞬恢复正常,问道:“你有抓人了吗?”

蒋瓛忙道:“这几日,锦衣卫全力侦查,已捉拿了散播谣言者,共计二百七十五人。”

这么多吗?

朱允熥微微怔了一下。

果然,八卦才是人类的天性。

锦衣卫如此大规模抓人,竟然都没有能刹住谣言传播之风。

“你准备将他们如何处理呢?”朱允熥又问道。

蒋瓛正色道:“陛下,这些人竟然诽谤皇上,肆意散播谣言,不杀不足以正视听,不杀不足以平忠臣之法。”

“臣以为,应该全部处以极刑。”

“算了吧。”朱允熥挥了一下手道:“不过是几个无知百姓,说一下无聊的谣言罢了。”

“用不着如此小题大作,关押三日,告诫一番,就全部都放了吧。”

这些谣言,本来就是他自己在背后推波助澜,故意传播的。

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是有意为之。

毕竟,既要将消息放出去,又不能露出马脚,唯一的方法,当然是放各种各样不同的谣言了。

既然是自己放的,为此而去杀人,就有点太过。

放了?

蒋瓛大吃一惊。

新帝居然如此宽宏大量?

对那些在背后编排他的人,都这般轻轻放下?

莫非……一瞬间,蒋瓛想到了许多。

有人推测近几日京中的流言,或许是新帝故意为之。

目的是钓出朝野中的反对者。

对此,蒋瓛且信且疑。

此际听到新帝下这样的旨意,心中的疑惑,又多增了两分。

“遵旨!”蒋瓛道:“陛下仁慈宽厚,千古未有。百姓必深念陛下之恩。”

“对愚昧无知的百姓,还是要好生教导的。”朱允熥道:“你要严厉告诫他们,以后不许再传谣。”

“是!”蒋瓛连忙应声,仍站在堂中,并未离开。

“还有什么事吗?”朱允熥眼皮一抬,问道。

“陛下!”蒋瓛神色紧张地向外面望了一眼,见外面的侍卫都站得离房门较远。

只要不高声叫喊,正常应该听不到,这才放下心来。

“锦衣卫和检校,以前都通过宫墙里的秘密缝隙,向宫内传递消息,如今……”

“哦,你说的是这个啊。”朱允熥清楚蒋瓛是起疑了。

这也正常。

新帝登基,渠道没有变化,怎么看都不正常。

何况,那些宫墙的缝隙,虽然外面的人不清楚消息具体传向哪里,但也能大体上猜到位置应是处于后宫之中。

可后宫现在已被朱允熥下旨封掉了。

他又如何能不疑?

老朱在后宫,又还需要通过锦衣卫和检校的密报,了解外面的情况,情报不能中断。

否则,老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也会放心不下。

“暂时一切仍如以前,后面朕会做调整和更改的。”

朱允熥心中对此早已有了计划。

只要将现在传送情报的地址稍微挪一挪。

改到前后宫交汇的地方。

外人就无从分辨是谁接收了消息。

另一方面,朱允熥也正好接手锦衣卫和检校的情报系统。

他们收集来的消息,会分成两份。

一份送给老朱,一份给他自己看。

虽然姚广孝的探听司收集来的消息很多很广泛。

但经历了前面的事,朱允熥正清楚了知道,作为上位者,对下属分权制衡的重要性。

情报系统是帝王最重要的耳目,不能被下属垄断。

不管有多么信任这个下属,都不行。

对于帝王而言,没有什么比耳目蔽塞更可怕的事情。

一旦消息渠道被垄断,就等于将帝王的权柄送给别人,将国家生死都放到别人的手里。

锦衣卫和检校的情报,正好作为探听司消息的补弃。

另一方面,探听司只有打探消息的职权,其权力比锦衣卫要小得多。

比如说,锦衣卫可以直接召官员问话,这是探听司做不到的。

朱允熥也不打算给予探听司更多更大的权力,就让他们成为后世“便衣记者”之类的存在,便足够了。

借此将民间的消息收集汇总,而是变成一个对内统治的特务机构。

除此之外,密奏制度还要进一步加强,以使大臣有机会将不好公开汇报的消息,直达御前。

“遵旨!”蒋瓛压在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看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陛下希望能顺利接手,才不改旧制。

那就好。

“微臣先退下了。”蒋瓛拱手奏道。

朱允熥看了他一眼,忽然想起了什么:“你当锦衣卫指挥使多年,为国尽忠,朕都看在眼里。”

“朕赐你一幢宅子,外加银钱一万贯。”

蒋瓛一愣,旋即拜道:“谢陛下隆恩,臣必誓死以报陛下。”

如此丰厚的赏赐,是老朱绝不会给的。

老朱对臣子,那是出了名的吝啬。

当然,这个吝啬,也主要是针对文官。

对于在前线打仗的有功将士,老朱赏赐钱财时,还是非常大方的。

从前的大明宝钞,之所以弄到最后彻底崩溃,变成废张一张,很大程度上,就是老朱喜欢用大量的宝钞,赏赐前线打了胜仗的将士。

这可不是糊弄他们。

至少,老朱将钱赏下去的时候。

宝钞还是真正的宝钞,价值不菲。

但因为赏得太多,很快宝钞就疯狂贬值,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可锦衣卫虽然也是肃属于武官系统,却由于很少上前线打仗,因此得不到太多的赏赐。

当然,锦衣卫也不是完全不上前线。

事实上,洪武一朝,当有战事发生的时候,锦衣卫还是派出人马,轮班上前线的。

这是老朱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

凡是驻守京师的军队,不管从前是多么强悍的精锐之军。

只要在京城呆久了,远离前线,长时间不打仗。

最后,战力都会迅速下滑,直接近乎完全崩溃。

禁军拿着最高的饷银,有着最好的盔甲和武器。

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全国战力最强的军队,才让他们驻守京师。

但实际上,历朝历代,从来没有一个朝代的禁军,到了后期,战力还能和边军相提并论的。

实事求是的说,但凡承平百八十年,边军打禁军,那大概就和老虎打羊差不多了。

几十万理论上应是最强军队的京师禁军,真打起来,还不够几万边军塞牙缝的。

这才是历史的常态。

老朱也深知这一点,才让锦衣卫也轮流上前线作战。

不过,实际上,这还是白搭。

后世大明驻守京师的禁军,仍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腐败,变质的道路!

毕竟,当初李自成的反军兵临京城的时候。

纸面上,大明京师内还有二十万禁军!

但上至皇帝和百官,下至街头平民百姓,谁也不会认为那二十万禁军,真有什么战力。

包括当时的锦衣卫也不例外。

虽然锦衣卫本身就是一支军队,是大明的天字第一军。

可将他们作为特务系统,镇压百官和百姓,自是威风凛凛,所向无敌。

担任安保工作,也还算称职。

可真将他们当军队使用,去前线作战的话,那同样也是不堪一击的。

只有老朱在世时,锦衣卫才是真正的大明第一军,战力强劲。

可蒋瓛虽然是锦衣卫指挥使,却没有机会去前线打仗立功,老朱自然也不会给他什么赏赐。

也只有新帝会这么大方了。

一出手就是一幢宅子,外回一万贯钞。

朱允熥深深望了他一眼,道:“有朕赏的宅子,那别人的宅子,就退了吧。”

蒋瓛心中一惊,满脸错愕的抬头,目瞪口呆。

“还有别人的钱,不要拿。”朱允熥悠悠道:“你要是真缺钱用,跟朕说,朕赏你。”

蒋瓛额头上的汗珠,密密麻麻渗出,转瞬间,全身皆已湿透。

前几天,他的一位族人说,有一套宅子很不错,正在出售。

蒋瓛去看了宅子,心中也甚是喜欢。

他如今有六房妻妾,可家里的宅子太小,居住不便。

若是将来再娶第七房,第八房,就更无法安置了。

不过,蒋瓛也不敢公开强占。

于是,便托人去问,对方先是开价三万两银子,后来听说是锦衣卫指挥使大人要买,哪里还敢再开价。

最后,双方以三百两银子的价格成交。

蒋瓛自以为此事做得并无破绽。

毕竟,公平买卖。

一个愿卖,一个愿买。

虽然对方是害怕自己的锦衣卫指挥使身份,才给出这般低价。

但他可没有去公开吓唬对方,更没有使手段抓对方下狱,逼迫对方。

对方是心甘情愿,以三百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他的。

却没有想到,消息还是传到新帝的耳中了。

至于拿别人的钱,这种事情,他就不记得了。

因为做过不少次。

谁知道太孙殿下指的是哪次呢?

“陛下恕罪,臣再也不敢了。”蒋瓛连忙求饶,不敢分辩半句。

“知错就好。”朱允熥轻轻叹了口气。

对于老朱执政时的铁腕反腐。

他总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人杀了很多,可腐败之风却并没有刹住。

后世之人总是痛恨贪官污吏,说人人皆可杀。

可相比于这个时代,后世对官员的监督体系要完善得多。

官员的腐败,也远没有这个时代严重。

许多在这个时代敢堂而皇之公开做的腐败之事,在后世却是最愚蠢官员,也不会犯的低级错误。

这就是有效监督体系的威力。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等酿成大错,等上面发现了再处以极刑,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毕竟,每个人都有侥幸心理。

都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会被皇帝发现。

而在这个时代的现实,也确实如此。

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根本发现不了官员的贪桩枉法,再严厉的酷刑,也流于表面。

甚至陷入越严厉打击腐败,贪官污吏越来越多的怪圈。

杀了一批,又来一批。

比韭菜冒得还快。

老朱始终弄不得原因,但朱允熥却是清楚的。

严刑酷法只是辅助,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才是根本。

就是要让官员刚犯错的时候,就立即发现,并纠正过来。

邮传部成立后,利用信件举报,都察院核查,已经初步刹住了大明官场的风气。

但举报反应出来的现实,也让朱允熥触目惊心。

倘若真按老朱贪污六十两就处死的律法,大明官员基本上要被杀光,剩不下几个人了。

他这个皇帝,都只能当光杆皇帝。

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只能分级处理,对从前的事情,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先警告,后面再逐步收紧,越来越严。

这是唯一的办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扭转大明官场的风气,也不是一日之功。

就连锦衣卫这个老朱亲手创办,亲自监督的机构,时至今日,同样贪腐横生。

蒋瓛已经算相对很清廉的。

说白了,权力一定会滋生腐败。

没有监督,就更不待言。

“从前的事情,就算了。”朱允熥道:“锦衣卫要开展自查自纠。”

“朕给你们三个月的期限整顿。”

“若是三个月以后,再有犯者,就休怪朕翻脸无情了。”

蒋瓛连道:“谢陛下隆恩,臣谨记在心。”

朱允熥挥了挥手,蒋瓛又磕了一个头,从地上爬起来,退了下去。

此时,杨士奇,杨荣,姚广孝,夏原吉等四人,从外面走了进来。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1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