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作者:姜阿山小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一十三章 齐泰投效,老朱的怒与喜!

书名: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作者:姜阿山小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7

第二日,《大明日报》上正式刊登了蓝玉拜师的消息。

与之一起见报的,还有一则有关大明北方边境的报道。

报道没有正面回应北元即将大举南侵的传闻,只是说自四年前梁国公蓝玉大破元庭以来,北元一蹶不振,至今都未恢复元气。

今年冬天,大元北方边境的子民,又将度过一个和平的冬季。

消息见报后,金陵城内有关北元即将大举南侵的流言迅速止息。

看过《大明日报》的人,纷纷将其斥责为假消息。

“我就说北元那些丧家之犬,怎么敢进攻我大明了呢?原来是假消息啊!”

“北元自被我朝驱逐,早已溃不成军,哪里还有胆量来攻我大明?”

“大明天威,又岂是北元蛮夷所能冒犯的?”

“我大明有大军百万,名将如云,区区北元,不堪一击!”

……

自古以来,民间百姓都有着最朴素而简单的自豪感。

不管身处多低贱的位置,乃至生活悲惨,吃了上顿没下顿,却仍然会为自己所处的集体而自豪骄傲。

这倒不见得就是“爱国”。

这个时代的民众,还没有什么爱国的概念。

但维护自身所处的集体,却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比如,自己是淳安县的人,在外面就会一定程度上维护淳安县。

听到淳安县出了什么名人,明明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就是会觉得与有荣焉。

若有外人说了淳安县的坏话,则会与之争辩,理论。

同样,身为大明的子民,他们也会为大明的强大而自豪。

然而,与自豪骄傲的百姓不一样,《大明日报》的报道出来后,在朝堂内部的许多官员里面,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目前收到的消息,都是北元准备在今冬大举南侵,大明日报上却这样报道,这合适吗?”

“稳定人心,有什么不合适?”

“可倘若北元真的在今年冬天南侵,那伤害的就是朝廷的公信力!”

“是啊!《大明日报》虽不是朝廷官办,但世人皆知是监国吴王所承办,实则与官办无异。”

“我听说吴王殿下令诸将皆不得擅自离京,难道真要为了开办大明军事学院,而置北方防线于不顾?”

“胡闹!军国大事,岂可如此儿戏?”

“我看吴王分明是只顾自己争权,置大明江山的安危于不顾。”

“慎言!眼下是吴王监国,你这样说,若是被有心人听到,告到吴王那里,你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或许,吴王殿下另有情报,也未可知。”

“若果真如此,兵部不可能一点讯息都没有收到。吴王此举,确实让人捉摸不透,难道真是一心只想着借大明军事学院掌权,其他的都不管了?”

……

献王府。

方孝孺手中拿着《大明日报》,怒不可遏道:“荒谬,吴王这般行事,就不怕北元真的南侵,北方边境陷入危险之境吗?”

朱允炆在旁边不语,神游千里之外。

与他们预料的完全不一样,大明银行和新版大明宝钞取得巨大的成功。

在民间,百姓们已广泛的使用新版宝钞。

白银和铜钱,都几乎被他们遗忘了。

时至今日,不用朝廷禁令,许多商家和百姓,都已经自觉拒绝了从前最受欢迎的白银。

原因无他。

相对于新版宝钞的方便快捷,白银鉴定成色,质地,称重量,切割分块,实在太麻烦,太不方便了。

与此同时,大明军事学院亦声势惊人。

这段时间以来,每天都有勋贵功臣和都督武将在《大明日报》上公开宣布拜师,将朱允熥的声望,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也让朱允炆越发心烦意乱。

他将心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不久后母亲的生日宴上。

对其他事,都不甚在意了。

方孝孺并不知他心中所想,仍在分析道:“大明军事学院即将开学,可秦王和晋王,却在此时以北方防务吃紧为由离京,这分明是在向吴王示威。”

“没有秦王和晋王这两位手握重兵的藩王的参与,吴王借办军事学院为名,收天下兵权的计划,终不能完全成功。”

“好啊!好啊!”

“若是明日黄兄的计划能够成功,那吴王的大明军事学院就要成为笑话了!”

他言语间极为兴奋,颇有几分吐气扬眉的味道。

就在这时,黄子澄带着一人走了进来。

“这位是兵部主事齐泰,亦曾是应天府乡试解元,因不满吴王专任行事,久仰献王殿下仁义之名,今日特来投效。”

“齐泰?”方孝孺大吃一惊,连忙站起来道:“莫非就是为官多年,从无差错的齐先生?”

老朱对官员的要求极为苛刻,各种繁琐条文众多,凡是官员一旦上任,很少有不犯任何过错的。

但齐此人做事极其谨小慎微,做官多年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被京中不少官员视为奇迹。

齐泰行礼道:“方先生过誉了,方先生在儒林中名声远扬,齐某亦是久仰方先生之名。”

朱允炆在神游中回过神来,拉住齐泰的手说道:“先生之名,我亦早有耳闻,想不到先生竟愿意来助我!”

这段时间以来,随着朱允熥的声望如日中天,原来支持他的人,不少也开始摇摆不定起来。

虽说文官们大多数更希望朱允炆继位,但真要豁出去,不顾一切支持他的人,还是极少的。

“吴王任性胡来,大明岂能让这样的人掌权?”

齐泰愤愤道:“我大明潜伏在北元的谍子传来了不少北元今冬将大举南下,攻我大明边境的消息。”

“兵部据此发文,令边关将领和地方官员调集兵马,又额外准备了数百万石粮草,令地方协调,快速转运至边境,以防不测。”

“不料,今日却突然接到吴王的指令,明言今冬北方无战事,一切防务准备皆照往常即可,不需要再额外筹备粮草和兵马。”

“这……这不是胡来吗?”

“吴王为了让大明军事学院顺利开学,让自己执掌兵权,已是丧心病狂。”

“置我大明边境安危于不顾,置北方数千万百姓的性命不顾。”

“若让这样的人立为储君,登基继位,则我大明亡矣!”

“献王仁义,又是皇长孙,理应被立为储君。”

“我齐泰愿意尽心辅佐。”

齐泰说完,跪下重重磕头。

朱允炆连忙将他扶起,道:“好,以后有先生助我,本王就如虎添翼了。”

方孝孺和黄子澄的脸上,也都浮现喜色。

献王在军中没有任何根基。

齐泰虽不是领兵的将领,但在兵部任职多年,对于军务钱粮极为熟悉。

可以此为跳板,让献王的势力,慢慢深入军中。

齐泰道:“如今秦王、晋王先后离京,但燕王还在,其余诸将也皆被约束在金陵城,不得外出。”

“明日大明军事学院的开学典礼,仍会如期举行。”

“可惜我等竟不能阻止。”

他的话音方落,方孝孺和黄子澄却是对视了一眼,两人皆抚手摸须,微笑不已。

“不用担心。”黄子澄道:“此前我已出言激曹国公李景隆,若我所料不差,明日大明军事学院开学,他必定会去闹一场。”

“眼下又有北元即将入侵的理由,就更会如此。”

“一旦闹起来,那就有好戏看了!”

齐泰闻言一喜,道:“曹国公李景隆?我平素里就听说过此人,外间都说他才智兼备,文武全才,人既谦卑,又有骨气。”

“此番京中功勋权贵子弟,都督武将,皆因畏惧吴王的权势而纷纷登报主动拜师,唯独他不为所动。”

“想不到他竟然还打算去闹一场,这般志气,当真我辈楷模!”

“若真能将大明军事学院开学之事,闹得下不了台,那就最好不过了。”

……

皇宫。

寝殿,朱元璋正坐着休息。

“老二和老三,以北方防务吃紧为由,紧急离京。”

“他们这分明是不想拜熥儿为师,找一个借口而已。”

老朱喜笑道:“老四这一手,让他们有点下不了台,只能溜之大吉。”

他又问道:“对了,北元今冬攻我大明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都核实了吧?”

吉恒在旁边欠身道:“陛下,目前潜伏到北元的谍子传回来的消息,北元确有此打算。”

“不过,边关的探马,尚未察觉到任何异动。”

“此事仍如雾里看花,虚实难辨。”

老朱微微皱眉,沉吟了片刻后,又问道:“熥儿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吉垣据实道:“吴王殿下已经下令,说边关的防务,一切比照去年即可,无须额外加强。”

“另外,吴王殿下还下令说,北方安宁无战事,在京的原北方诸将,皆不得以防务吃紧为由,擅自离开,违者严惩不贷。”

老朱脸上的神色,稍稍有了些许的变化。

今日的《大明日报》,他早就看过了。

但《大明日报》是公开发行的报纸,对外稳定人心,亦属正常之事。

即令北元真的南下,外松内紧也就行了。

可朱允熥连对内下令都没有做任何准备,就让老朱都感到有些疑惑了。

吉垣弯着腰,继续轻声道:“兵部本来紧急调拔了三百万石粮草,准备快速运往北方边境诸镇,以备今冬之需。”

“可吴王殿下却说,北元今冬并不会大举南下,劳师动众,紧急调粮,实无必要,徒增耗费而已。”

“一切粮草转运都依去年旧例,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听说兵部不少人,对这个命令很是不满。”

“认为吴王殿下此举太过轻率。”

短时间内的紧急调粮,与正常转运不一样。

耗费会比正常转远高出许多。

老朱却摇了摇头,表情严肃道:“熥儿行事,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十分莽撞,但他并不是轻率之人。”

他随手拿起军情谍报,再度翻看了一下,道:“这些谍报,表面看没有任何问题,可都只是说北元有计划这般行事,并无一人有大军调动或聚集的实报。”

老朱沉吟了片刻,又道:“但这种事,素来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除非熥儿另有情报。”

吉垣笑道:“据奴婢所知,吴王殿下借着办《大明日报》的由头,设立了探听司,专职打探各地的消息,或许是他们探到了确切情报。”

朱允熥令姚广孝组建探听司的事,自然不可能瞒不过老朱。

锦衣卫密探和检校,早就将情况向老朱汇报了。

听到他的话,老朱却是笑骂道:“你休得胡说八道。他的探听司才成立多久?北元远在几千里之外,探听司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安插人进北元了呢?”

“不过。”老朱忽然想起了什么,道:“老四在北平多年,手底下的谍子亦不在少数,或许是老四给他的消息?”

吉垣笑道:“陛下料事如神,想来多半是如此了。”

老朱轻轻点头,语气一变,道:“老二和老三竟然先斩后奏,留书后自行离京。”

“你即刻准备笔墨,咱要下旨狠狠训斥,并令锦衣卫去其封地,将他们两个捉拿定罪。”

吉垣闻言顿时大吃一惊,想不到老朱竟然会如此大动干戈,严厉追究秦王和晋王的罪责。

正常而言,两人虽有找借口的嫌疑,但毕竟也确实是事出有因,不应会定这么大的罪。

吉垣观察着皇帝的神色,却见陛下虽然嘴巴上说着要抓秦王和晋王治罪,可脸上却不见半分怒意,反而带着几分笑容,看上去挺开心的样子。

“陛下,秦王晋王擅自离京固然不对,但也算是事出有因,就不用如此严厉处罚了吧?”

吉垣小心翼翼地说道:“再说,他们才离京不久,陛下此时下旨,派人用八百里加急传送,应该还来得及,能将他们拦截回来。”

老朱侧身,转过头盯着他,道:“你是收了秦王晋王的银子,还是与他们两个沾亲带故?要替他们求情啊?”

扑通!

吉垣双腿一软,跪了下去,重重磕头道:“奴婢该死,奴婢多言!”

一边说,一边狠狠扇起自己的嘴巴。

“行了!”老朱俯头看着他道:“以后不该你管的事,就别管了。”

他用不算太大的声音,似是自言自语般说道:“你又不是秦王和晋王的侄子,你这么关心他们做什么?”

“拦截?拦什么?就是要让他们回到封地才好。”

说到这里,老朱的头抬了起来,音量亦变大,道:

“记得交待去传旨的锦衣卫,此事不要操之过急,一定要等秦王和晋王回到了封地,再去宣旨抓人。”

“另外,你去将这个消息,告诉吴王一声。”

……

谢谢大家的关心,我妈妈的手术结束了,过程一切都顺利,人还在重症监护室,家属不能进去,目前仍见不到人。

心情很复杂,手术后切片检查的结果,确认是癌症。还需要进一步检查,癌的性质,是否扩散等等,这些结果要等一周之后才知道。

预后良好的话,明天上午会出重症监护室,我就能见到人了。

这几天的更新,无论是字数还是更新时间,都没办法保证,大家见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8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