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作者:姜阿山小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九十二章 真正顶尖的谋士!朝堂风暴!

书名: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作者:姜阿山小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7

吴王府。

作为老朱赐给朱允熥的府邸,占地面积极广。

朱允熥便将其中的一部分,分隔了出来,作为大明日报的办公地点。

姚广孝所住的地方,也在这里的一角。

自从同意投效到朱允熥门下之后,道衍和尚做事还是十分负责。

大明日报的印刷机数量,每天都在增加,规模也一步步扩大。

人多了,规模大了,管理也就越来越复杂。

这时候就体现出老和尚的管理能力了。

整个报社,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任何混乱的迹象。

除了朱允熥提议设置的记者之外,老和尚又增设了一个探听司,专门负责打探金陵城乃至附近郊区的各种新鲜事儿。

与记者不同的是,他们不用写稿发表,只要将情报收集来即可。

再从中挑选一些,发表在报刊的。

而其他的,则作为民间动向的材料,简要向朱允熥汇报。

有这批人员存在,朱允熥对金陵城内的诸多情况,便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

当然,与老朱的锦衣卫密探和检校还是没办法比。

毕竟才刚刚起步,而且他们只是白身,没有权限,也不能在关键时刻亮明身份让官方协助,很多机密事情都没办法知道。

高门大院内发生的事情,更是只能通过外泄的传闻来探知一二。

朱允熥对此也十分满足。

至少还能让他了解金陵街面上发生的许多事情,而不是一个闭眼瞎。

以他监国的身份,自然不方便随意外出上街。

更别说,不久前才刚刚发生了行刺的事情。

朱允熥过来的时候,道衍和尚正在算账,算盘打得极快。

他不由笑道:“想不到你这吃斋念佛的和尚,竟然还是一个账房高手。”

姚广孝抬头,看到是吴王,连忙起身行礼,道:“吴王殿下过来,怎么也不通传一声?”

“贫僧是被逼上梁山了,大明日报销量每日都在上涨,收入大,开支也大,各种账目繁多,很容易就出错了。”

他有些感慨。

活了五十几年,这辈子还没有这般认真仔细算过账。

会打算盘只是因为老和尚对百家百业皆无偏见,所学极广极杂。

朱允熥笑道:“这种事,不是该由账房先生负责吗?怎么你还亲力亲为了呢?”

姚广孝苦笑道:“账房记载的繁乱,贫僧需要每隔几日,便将其清理核对一遍。”

朱允熥随手拿起账本,翻看了几页,突然脑海内灵光一闪。

复式记账法!

若使用复式记账法,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进行记录,在相关的账簿中分别登记,会使账账簿记录更为准确,可靠性更高。

也能防止单项记账中的漏记,重记等错误。

再者,后面可以通过试算平衡,检查账簿记录是否正确,确保账簿的一致性。

如此一来,账目虽多,却不会乱,也不会错。

想到这里,朱允熥当即和姚广孝讲起了复式记账法,并让他按照复式记账的原则,重建账簿。

姚广孝刚听他说时,还多少有些不以为然。

毕竟,朱允熥只是十多岁的孩子,纵有天资,所学也不可能广博,还需要时间积累。

但随着朱允熥的讲解展开,姚广孝却是越听越惊讶,一双佛眸不断放光。

以他的聪明,自然很快就能理解复式记账法的种种好处。

“妙啊!妙啊!此法大妙!”姚广孝拍掌赞叹道:“用此法计账,经过反复比对,从此账目混乱,漏记,错记等皆可从此消失矣!”

“吴王殿下年纪轻轻,竟能想出这般匪夷所思的记账法,当真有惊世之才。”

“贫僧钦佩不已!”

老和尚感慨万千,又道:“这个法子,用在这小小的报社上,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若用在户部,帮着清理大明天下的账,那才是它真正的用武之地。”

“吴王殿下仅凭此法,也足以名垂青史。”

朱允熥哈哈笑道:“行了,你这老和尚,就用不着来夸我了。”

姚广孝正色道:“这并非是夸,而是直言。”

“阴谋诡计,算尽人心,看起来很是厉害,可终究也只是小道,于世间何益?”

“但吴王殿下发明的复式记账法,却能造福千秋万代,这才是真正的大道。”

朱允熥脸色微微红润,但很快变得自然,道:“且不说这些了,我现在来找你,是因为刚才我那个二哥献王来了。”

姚广孝双眸内精芒一闪,道:“贫僧还道为何殿下不卧床休息,却到贫僧这里来了,原来如此。”

朱允熥笑道:“卧床许久,我这伤也该好了,要起来理理事了。”

说话间,他又活动了一下身体。

不得不说,装病是一个辛苦活。

在床上呆久了,人浑身哪哪都不舒服。

“有些事情,还得请道衍大师帮着参详一二。”朱允熥笑道。

姚广孝微微点头。

两人离开房间,向外面走去。

如果不是特意打造的密室,或者派人事先清理,并严加把守,房间实际上是最不适合谈机密要事的地方。

因为房间四周有墙壁挡着,稍不小心,就会出现隔墙有耳的情况。

反而是外面开阔处,一览无遗,无处藏身,无须担心有第三人偷听。

大位之争,凶险异常,朱允熥必须时刻小心行事。

“王弼等人谋反的案子,交给黄子澄审理已有十余日,一直没有任何进展汇报,大师对此怎么看?”

走在王府花园里,朱允熥开口问道。

姚广孝道:“黄子澄毕竟是两榜进士出身,更是先高中会元,后再摘取探花的人。”

“读书人可能迂腐,可能不善谋略,但绝不至于愚笨。”

这倒是实话。

一个愚笨的人,读书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成绩。

后世有高分低能的说法,但一则高分低能并不常见,二来高分低能只是缺少实践能力,可不是真的蠢。

“依贫僧之见,他应该看出了陛下和殿下的用意,知道自己无论怎么审理王弼等人案子,都会落入殿下的算计之中。”

“故而,他采取了“拖”字决。”

“以案件影响重大,案情错综复杂为由,拖着不审理此案。”

说到这里,姚广孝露出一个大有深意的佛笑,悠悠反问道:“这难道不正是殿下所期望看到的吗?”

“如今对方主动为之,殿下心里恐怕正求之不得吧!”

朱允熥哈哈大笑,道:“大师果然佛法高深,对这一切洞若观火,佩服,佩服!”

幸亏姚广孝之前是朱棣的人,而朱棣所处的位置,对争储天生就非常不利。

姚广孝纵然有通天之能,也找不到太好的解决办法。

如果姚广孝是朱允炆的人,以他的聪明才智,那朱允熥现在恐怕早就已经败下阵来了。

不过,话说回来。

若按朱允炆的为人来说,恐怕就算姚广孝去找他,朱允炆也不会重用姚广孝,不会听取他的建议。

在朱允炆眼里,只有饱读诗书的儒道大家,才配给他做军师,给他出谋划策。

区区一个和尚,又岂能登大雅大堂?

姚广孝说得不错。

黄子澄拖着王弼的案子不审,正是朱允熥现在十分乐意看到的。

他要救王弼等武将勋贵,施恩于他们,以获得这些人的忠心,在此之前,就必须让王弼等武将勋贵吃足够的苦头。

围攻自己的事,不能就这么轻易算了。

不给他们吃点苦头,肯定是不行的。

否则,就算他救了王弼等武将勋贵,他们也会以为吴王殿下是有求于自己等人,希望自己拥护他坐稳储君之位,才出手相救。

如此一来,对朱允熥的感激之情,就会大大降低。

反而会认为自己等人很重要,陛下和吴王也不敢将自己等人如何,由此更加桀骜不驯。

那就不是朱允熥所希望看到的了。

现在将他们关在牢里面,让他们好好吃点苦头,他们才会反思,才会后怕,才知道错了。

待到那个时候再出手救他们,他们才会真正的感激涕零。

同时也将他们身上那颗桀骜不驯的心,好好打磨打磨。

这种事,朱允熥不能自己出面做,他只能扮演一个救命恩人的身份。

黄子澄是他的对头,由黄子澄去做,就最合适不过了。

至于说因为王弼等武将勋贵被关押而引起的人心不安,军心不稳,那根本不是问题。

老朱还在呢?

不怕谁有异心!

何况还有蓝玉也在外面。

他的军事学院,也已经筹办得差不多了,即将正式开始招生。

就让王弼等人在牢里反省,待到他们已经完全绝望的时候,明白自己等人也没有自我想象中那么重要的时候,再出手相救,才是最佳时机。

这就是如同熬鹰,就是要将王弼等一干武将勋贵熬出来!

黄子澄此刻的做法,正中朱允熥下怀。

可叹黄子澄不经意间为对手办事,还自以自己聪明。

姚广孝却能一眼看透。

这正是顶尖谋士与一般谋士的区别。

与普通人相比,黄子澄还是非常聪明的,否则也不能在科举中脱疑而出,更不能被老朱看重,被朱允炆仰慕,并在史书上留名!

虽然是获败一方的名字,但那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上的。

可黄子澄与姚广孝这种顶尖谋士相比,就高下立判了。

不是只看透一层两层,而是要透过所有的迷雾,抽丝剥茧,剥开所有的外壳,才能见到真正的本来面目。

若是只剥了一两层,或者三四层,就以为自己已然看到了本质,就会反被自以为是的聪明所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黄子澄便是这样。

他不是不聪明,黄子澄比寻常人聪明得多。

但他又还不够聪明。

看透了几层,又没有全部看透,这就会反而坑了自己。

两人继续散步前行。

朱允熥便将今日朱允炆来访的事,都细细说了一遍,并问道:“依大师之见,眼下的局面,接下来,我又该如何行事呢?”

姚广孝深深望了他一眼,向前轻轻迈了两步,侧身道:“你让杨士奇去通政司杀人,确实是一着妙棋,不过!”

他忽然俯身,从地上捡起一颗石子,顺手丢入路边的水池中。

刹时间激起层层水波荡漾。

“一石激起千重浪!”道衍和尚单手作佛礼,道:“殿下不是该如何做,而是已经做了。”

“殿下接下来要迎接的,就该是一场巨大的朝堂风暴了!”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3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