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蓝色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607章

书名: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蓝色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8

从宫里回来,李超把崔莺莺和赵四娘叫来。

红线因为已经怀孕了,所以家里的事情都丢给了赵四娘,好在崔莺莺现在带孩子之余,还能偶尔抽出些时间来管管事,到也没让赵四娘一人忙死。

“把家里的粮食拿出一半来,待会衙门会来人收走。”

“什么”崔莺莺一听就皱起了眉头,“收粮,收走咱家一半的粮,凭什么”李家现在田多粮也多,今年夏天光是水稻就收了两万多石,这还没算上粟和麦、豆这些的。嗯,也没有算是河北以及陇右、朔方的田地的收获。

只算京畿的地,李家现在就有上万亩。这么多田地,今夏丰收,李家收获了几万石粮。而且李家还有商行、粮铺,还有磨坊,家里的在好几个地方修有粮仓,满满的一仓仓全是今夏的新粮。

陈粮都已经清出仓,拿到粮铺开始降价处理。

每每看着账本上那些粮食,崔莺莺都极为满足。现在李超一句话,说要拿出一半来,她哪能高兴。

“官府和买,市价。”

“市价市价是多少现在谁不知道今秋可能有旱灾,谁家不是在囤粮收粮,这个时候还市价和买,谁傻啊”

李超走到一边坐下。

“我就跟你们说一下,你们不要跟别人去说。现在天旱,而且今秋肯定是要旱下去了,今年秋收肯定不会好,能有三四成收成就不错了。但朝廷估计,明年可能还会跟着旱,然后会有大蝗灾。”

“大旱,大蝗灾”

“嗯,可能席卷中原的大旱灾和大蝗灾。大旱大蝗过后,肯定就是大饥荒。”李超把情况简单的跟她们说了一遍,“朝廷现在在积极的想法预备救灾,粮食是重中之重。让朝廷向粮商和地主们和买粮食,这就是出自我的建议。”

“你提出来的”崔莺莺有点意外。

“天下乱不得,天下乱,这世道也就乱了,到时大家都没好日子。生意难做,日过难过,我们拿出些粮食来,也是为了这天下穷老百姓,换句话说,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有个太平日子过。”

“可真要大饥荒,我们家的粮食全拿出来,几万石能管什么用”

“从我们做起,带个头,如果大家都能出份力,这天灾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再说了,咱们有这么的田有这么的地,现在拿出一点粮食来卖给朝廷,又没亏本,咱们自己还是能留下一半粮食的。”李超劝道。

崔莺莺是个很精明的女人,但有时也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她很快就想明白了,既然这和买还是丈夫提出来的,她当然得支持。

当天下午。

京兆府和太府寺少府监太仓等几个衙门,就一起敲锣打鼓来到李家。

李超打开大门,在李家的石狮子前向围观的百姓宣布,李家自愿和买,一下子拿出来三万石粮食给朝廷。

朝廷按当前市价,向李家付了这三万石粮食的钱。

然后官差们拉着一车车的粮食回去,还特意在长安六街转了一圈,游街示众,大声喧哗。

三万石粮食,光是粮包就整个三十多万包,数百万斤的粮食。公差们一次拉了几百车,也只不过是拉走了其中一小部份。

不过这效果确实没的说,当朝最当红的李相国,居然都一次向朝廷和卖了三万石粮食,这可是够惊人的。

现在京中已经到处在传今年旱灾将会持续下去,旱灾持续,秋收歉收,粮食肯定会涨的,这个时候李相家居然还以市价和卖粮食给朝廷,还卖这么多,真让人想不明白。

当然,李超大方的带了个好头,一下子和买了三万石粮后,也没亏什么。毕竟这粮食是以市价卖的,又不是白捐。再者,李超现在还揽了一个政府大单。

他的那个救灾饼项目搞的正火,虽然朝廷现在也开始上马制作救灾饼,但朝廷需要大量的救灾饼,因此李超他们的那个太子挂名领头,由无数官僚权贵地方豪强们参股的工坊,接到了许多外包订单。

工坊接了订单,然后又从官府的手里买来粮食,再配上各种材料,加工成救灾饼后,再又卖给官府。

进进出出,钱没少赚。

李超在家里收拾行李,去邓州,地方较远,足八百里,走蓝田古道,了武关,然后到邓州穰城。这还是走的近乎直线,长安、灞上、蓝田、武关、邓州,最便捷的路线。

八百里路,说远不远,可说近也不近。

崔莺莺想跟着去,但孩子还小,不敢路上颠簸。

连郑婉言和红线也都怀了孕,因此倒是没有妻妾能陪着李超去邓州。

妻妾们是不去了,可李承乾一群熊孩子却都要去的。一开始,还只是承乾要去,李超让仆人去通知各个孩子家里,让他们来把人领走。

谁知道,最后各家反而只是派了几个仆拥过来,还带上了孩子们的衣服等,然后留了句话。家里公爷夫人觉得小郎君跟着李相和太子一起去外面历练历练挺不错的。

听了这话,李超差点想骂娘。

什么叫做去历练

一君大的不过十岁,小的三四岁的屁孩,他们懂什么叫历练吗把孩子扔给自己,还要带到邓州去,那是把自己当成了夏令营的老师,带着他们去野营吧

他们的爹娘还真放心啊。

李世民这样,现在这些宰相国公们也这样。

洗澡沟。

持续的干旱,让洗澡沟水库的水位也下降了不少,现在磨坊和碾房都大受影响,水力锯木、水力冲铸这些水力机械,都开工不足。

缺水。

收割完水稻的梯田已经翻过了田,把泥块破碎后修成了一条条田垄,然后种上了大豆。因为天旱,水车日夜不停的开动。一群长工整天伏在水车上拼命踏动水车。

水库里,水越发的清了。

李超和平阳在船上幽会。

平阳在洗澡沟也有一套度假别墅,离李超的挺远,不过两人会悄悄的在船上幽会,这样别人很难发现。

“那两孩子你真不领回家去啊八百里路远呢,到了那边,我也没那么多时间照顾的过来的,你真放心”

平阳坐在那里为李超剥着虾,不是小龙虾,可煮了后一样麻辣好吃。

“跟着你去山南,总比扔在京城没人看管的好。我发现,那两孩子还就听你的话,也怕你。但又不全是怕,他们愿意听你的话,服你。跟我这里,只是怕,哎,我觉得我就是不会带孩子。”

“留在京城怎么没有人看管,你要去哪”李超问。

“去唐州”

“唐州”

李秀宁点了点头,她那双纤长的手剥起虾来很灵巧,也很好看。几下就把一个虾球剥好,送到李超的嘴边。

李超靠躺在她腿上,很享受的张嘴,还把她指头咬住。

“我求世民让我去山南,求了几次,求了一个唐州都督职。”

唐州在邓州之东,隋州之北。唐州北是方城山、南是桐柏山,往东就是淮南,往西南是襄阳,东北是豫州。

可以说大唐要在邓州建新都,唐州是新都的东部门户,十分重要。

“你说陛下是不是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关系啊”

“我觉得没。”

自俩人真正好上后,虽然也时常幽会,但每次都是偷偷摸摸小心翼翼,公开场合,俩人还总表现的一副因爱生恨的样子。

“你因为我而去的唐州吗”

平阳点头。

“你去了山南,我留在这京城也没什么意思。”

“可等到了那边,我在邓州你在唐州,也没机会在一起的啊。”

“我不管,起码我跟你离的不远。”

好吧,女人的思维李超不懂。

“可惜我们现在公开的关系还是仇人呢,要不我就跟你一起同行了。正好你的妻妾都不去,本来多好的机会啊,可惜了。”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郎,我最喜欢听你念诗诵词了,再念几首来听。”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别说话,吻我”

出门挺麻烦,要带的东西不少,不过都不需要李超操心。

其实李超心里挺不想出门的,他喜欢在长安这样的生活,轻松闲散,日子过的无拘无束,有贤惠的妻子温柔的妾侍美丽的姬妾,温馨的一家人。

偶尔看看家里的产业布局发展,指点指点,或者调教调教太子,教导下自己的那些勋贵学生。

隔三差五的,也上一次朝,入两回宫,跟李世民和宰相们聊聊国家大事,偶尔出谋划策一下。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家里享受着舒适自由。

骑骑马练练箭,耍耍铁枪游游泳,有闲心了也进山去打打猎,下河捞捞鱼,多惬意啊。

不过惬意也是相对的,真正事情来了,该去做的还是得去做。

“夫君,把秋月和冬晴两丫头带上,你嘴叼,我怕你忙起来不愿意自己动手做饭菜,这两丫头手艺得了你真传,跟着你时间也久,你用的也习惯。有她们在你身边,我们也放心。”崔莺莺体贴的道。

“若是你在那边寂寞了,不嫌弃这两丫头的话,可以收用了,我没意见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93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