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蓝色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444章 长安有个李青天

书名:唐朝好地主 作者:木子蓝色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08

李超的打狼行动十分顺利,抢粮战果相当辉煌。

短短三天的时间里,从整个京畿地区查出了五十多万石粮食,这些粮食,几乎与朝廷一年从东南转运进长安的漕粮数目相当。

关东过去被称为天府之国、膏腴之地。但到了隋唐时,关中平原早就无法供应关中粮食需求了。做为京畿之地,关中人口数量众多,尤其是有大量不事生产的人,宫廷、官僚、军队还有那些服侍的奴隶等等。

地小人众,人胜于地。

兼之因战乱,导致许多水利设施等失修,田地产出减少。早在汉平帝的时候,京兆人口就达到了七十万,现在唐朝不比隋开皇大业时人口众多,可一个长安,也有近三十万人口。

长安城里的官吏很多,宗室很多,宫廷里人很多,军队人也很多。

仅是每年供给官员们的禄米,就得五十万石。

这还是在长安几万番上的府兵基本上是自备衣粮的情况下,要不,消耗的粮食更多。

朝廷现在每年从东南转运的漕粮,都有数十万石。这还仅是官方漕运进京的粮食,事实上,朝廷靠关中的田租粮食无法供应满足宫廷、官员等需求,每年有几十万石的粮食缺口。

而关中的商品粮食,也一样无法满足关中百姓们的生活所需,每年起码需要从其它地方转运上百万石的粮食入京,甚至更多。

从蜀中、山南、江淮、hn河东、hb江南等地运粮入京,这些都是民间商人在转运粮食,是民间商业行为。

哪怕是隋朝最繁华的开皇中后期,一旦关中遇饥荒,皇帝也得带着官员军队去东都就食。大量关中百姓得跟着出逃。

为什么

隋朝的粮食很多啊,几大粮仓,粮食堆的都吃不完,隋末战乱,反军随便抢个粮仓,都能得到够几十万人的粮食。

这里面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就是粮食运进关中非常困难,特别是长安和洛阳之间的陕州一段。这里无法行船,关中有渭河河段,陕州下游有黄河河段通航,甚至hnhb都有运河,都直通扬州了。

可陕州那长长的一段,根本无法行船,粮食船运到这,只能转为陆运。车拉肩挑,粮食毕竟是很沉重的,一石就是百多斤,一百万石,那就是起码一两百万个粮包啊。

因此,就算是隋朝天下太平的时候,东南粮食都满仓了,洛阳边上都好几个大粮仓,堆满了粮食,可平时一年也顶多能往关中输个百来万石粮食,另外依靠民间的商人的力量,还能再输个一两百万石。

也就到了极限。

每年关中得依靠关东输入一两百万石的粮食补充。

可一旦关中遇灾,一两百万石粮食就不够了,但再多却又无没有能力运输进去。于是乎,皇帝只能带着百官带着将领带着自己的宫女内侍,带着老百姓,浩浩荡荡的来hn就食。

其实hn也产不了那么多粮食,但hn存了许多粮食,有许多粮仓,修在黄河、运河边上。

去年唐朝打了好几仗,虽说平定天下,但也折腾的够呛。好不容易灭了那些反王,抢回来的那些粮食,平抑物价,再打几仗,也光了。

朝廷无法向百姓供粮,只能靠粮商们的粮食,但粮商还想要作死。

口口声声说没有粮食了。

结果李超来了个釜底抽薪之计,耍了一回流氓。打着搜查乱党之名,搞了个突然袭击,各家粮商的存粮全都落入了李超的手里。

五十多万石啊。

这还只是粮商们手里的粮食,还没去弄那些大族豪门家里囤积的粮食呢。

不过李超见好就收,五十多万石,够撑过这个青黄不接的时期了。再过几月,就是夏收。

况且,这段时间,也还能从关东陆续往长安运粮呢。

“五十多万石粮食”

东宫,李世民正在试穿着龙袍。

还有三天就要登基,李世民越发忙碌起来。龙袍很华丽,是宫女们赶制出来的,但穿在身上并不是很舒服。

听到李超三天就弄到了五十多万石粮食,李世民也是惊讶无比。

“这些该死的家伙,口口声声说没粮,想坐看长安断粮,想看朕的笑话啊。”

“早有预料的事情,这还只是查了那些粮商,要是我们把整个京畿查一遍,翻出一两百万石粮食都不稀奇。”

事实上,普通百姓家里也许无隔夜之粮,但那些名门贵族,却有很多粮食。因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大地主,地多,粮食自然也多。他们可不会和普通百姓一样,家里没隔夜之粮,他们会囤积不少的粮食,尤其是如今还是刚经历战乱之后,谁家里没点粮食

就李超自己家里,也存着上千石粮食呢。

“殿下,我是这样打算的,这些粮食取来的时候,我都拿了账本的,有详细的数字,也都统统登记造册了。这粮,算是朝廷借的,等夏粮、秋粮下来后,再由朝廷给他们开具单子,让他们自己到hn去取粮,我们还可以计算点利息,多给他们一点。这,也算是他们对殿下,对我大唐的支持了。”

李超的这个借,可是要伤很多粮商的心的。

毕竟他们这个粮囤在那里,京畿缺粮自然就能卖的越贵。而李超却借走了,然后要到今年夏秋两季收获之时还粮,却还得让他们自己到洛阳去接收粮食。

洛阳的粮食哪怕加了点价,能跟现在借走的粮食是一个价值吗不说得拖上半年,资金积压,而且价格也变动,而且洛阳的粮食价格和长安的粮食也相差很大啊。

李超哪怕给他们加点利息,这些人也得亏上一大笔。

不过李超也只能这样,朝廷没粮,才会找他们借。而且李超也没钱付,朝廷的太仓国库其实空虚的很,五十万石粮食,哪来的钱支付。

“嗯,就按你说的办,给粮商们开张收据。”

李世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便赞成了李超借粮打白条的法子。

“殿下,粮食宝贵,臣打算在长安设立几个售粮点。给百姓定量供应,按户口人数供给,这样能保证大家都能买到粮。”

好不容易才借来的粮,要是不好好管理,随便放到店里售卖,估计肯定又要被那些奸商、权贵们低价买走。

李超可不想再借第二回粮。

第一次代粮商们借,还好点。若是弄的必须找权贵们动手,那可就不是很明智了,李超不想跟所有的权贵们为敌。

“殿下,我们还可以趁这次发粮的机会,顺便摸清长安的户籍底细,把那些隐户等也给查一查。我们发粮,按户籍供应,有户籍的,自然按量给,没有户籍的,则不能供粮。要粮也行,登记入籍,然后发粮。那些家里有奴仆的也一样,要给奴仆领份粮,也一样得把奴仆到官府登记,然后能领粮。”

“借这次机会,我们仔细摸一摸长安的人口户籍情况。顺便,我打算推行在洮州实行的保甲制度,让长安百姓五户为保,十户为甲,保甲联防,联防联坐,相互监督。”

要控制一个几十万人口的长安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掌握户籍人口,这是极关键的一步。

连长安城里有多少人,有多少黑户都搞不清,大量的黑户存在,这必然会让官府的掌控无力。

现在,有了五十万石粮食在手的京兆府,手里无疑有了许多筹码。

在这段时间搞一个按量供粮,把供粮和户籍挂钩,让京兆府有个好的切入点。

“很不错,你总能想到这些好的点子。朕看朝廷的户籍,也是相当的惊心。大唐居然只剩下了三百万户,一千五百万人口,二百三十万课丁。平均一户一课丁,都还没有达到。隋时可是有近九百万户,近五千万人口,短短十余年时间,不可能就损失了三分之二还多的人口,这根本不可能,太多的隐户了,大量的百姓丁口,都进了世家豪门甚至是寺庙道观名下,成为他们的奴仆佃户,而不是朝廷的子民。”

这些人在挖朝廷的墙脚,在吸大唐的血。

可是现在要搞个人口普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世家肯定会极力抵触。

李超现在提议在长安摸摸底,这让李世民看到一个破局的契机。先在长安试试水,看看情况,试试反应。

再来商议应对之策。

“三郎,你先前在洮州,一个边疆偏僻之地,半年多的时间,却弄出了十余万人口,孤很惊讶,很震惊啊。洮州没有隐户,没有逃丁,也没有什么枉顾国法的亳强大族。百姓都登记在户籍,田地登记在册,半年时间甚至为朝廷上缴了几万贯的财税。”

大唐有三百多州,一千多县。

洮州,只是一个普通之极的边州而已。而李超,却让洮州成为大唐去年最耀眼的州。

“三郎,京兆尹管着大唐二赤二十一畿,共二十三个县。这是几乎整个关中平原,最肥沃的膏腴之地,孤把它们都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给孤更多的惊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069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