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唐贺

作者:六木子先生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25章 比拼脚力

书名:唐贺 作者:六木子先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3

两个师跨过鸭绿江其实就意味着第二轮的军事行动的开始,现在的鸭绿江江北已经基本上没有了高句丽军队,而且大唐军队也在陆续补位,所以江北还是安全的。

何立文继续与李渊一起往长白山天池而去,一路上也不断收到军报,据第二天军报中显示,高句丽在新罗回撤的军队还没有抵达“韩版”长安城,按行军速度预计,可能在我军抵达息城之前通过息城,所以前线调整计划为第三军第一师负责直接快速插入息城以北通往鸭绿江的必经之路拦截,第三师负责攻入息城以后截断援军后路并围歼,如果唐贺军攻破息城以后援军还没有到,则由第三师负责依托息城拦截,第一师负责前出抄援军后路。

这里有两个地名有些相似,一个是息城,在后世叫安州市,另外一个是安市州,是这个时代的叫法,但是位置是在后世的锦州附近。

这份军报是第三军送过来的,这个相当于作战行动的请示,所以何立文直接在上面批准以后重新递回一份给传令兵送回。

从军报显示的情况来看,新罗方向的高句丽军队的行军速度是偏慢一些的,不过这个时代正常行军速度是每天30到60里,所以高句丽军队每天行军30里也是合理的,不过如果按照30里的速度来行军,就需要二十天以上才能到达鸭绿江,到达息城都得将近二十天时间,如果按照60里每天行军就十天左右到达息城,与唐贺军抵达息城的时间差不多或者稍微早一点,毕竟唐贺军从出发到渡江就花了七天时间,渡江以后按每天100里的速度行军也得四五天时间,正常高句丽快速行军的话应该已经过了息城两天左右快到鸭绿江边了。

何立文是因为可以意识进入神魂空间去查探到高句丽军队的行动情况,但是侦察兵没有这个外挂,自然是按正常的侦察范围在侦察,目前侦察到的最远情况是息城以南暂时没有发现高句丽援军,那么这里就有至少两天多的时间到达鸭绿江边。

所以何立文在批示中加了一条:“让侦察部队前出到高句丽王城附近侦察,根据情况调整作战计划。”

何立文自然没办法明说高句丽援军还没有抵达“韩版”长安,而从“韩版”长安过来鸭绿江就算每天行军60里也得七天以上时间,而两个师渡江以后五天左右就会抵达息城,所以完全是可以在息城以南打援的,只是这话不能明说,所以只能指示前出侦察,扩大侦察范围。

不过在哪里打援都没问题,只要不是在鸭绿江边汇合以后再打就都会相对轻松一些,汇合以后打也没问题,就是麻烦些,毕竟相当于兵力增加了一倍,而且会修建防御工事。

第三天的军报便显示第一师已经调整行进路线往“韩版”长安到息城中间设伏,因为侦察兵已经侦察到了“韩版”长安,暂时没有发现高句丽的援军,并判断并没有安前面预计的时间到达,这个与何立文昨天签字后的补充说明是一致的,而且这个明显是何立文的答复还没有收到第三军就已经在采取对应行动了,从这里来看至少说明第三军的指挥官并没有糊涂,而是因为行军并同时要作战或者牵扯了不少侦察力量,毕竟高句丽的主要城池线也是沿进攻路线的,虽然不大,但是也是要侦察以后才能进攻的。

同时,军报显示第一师准备急行军至息城以南,其实唐贺军后锋直指息城,高句丽也应该要做出相应调整了,唐贺军已经部分渡江的消息渊盖苏文不可能还不知道,都已经渡江两天了。

事实上渊盖苏文也确实有在调整,一方面是命令各城池加强防守,另外一方面就是急令南面的军队快速北上。

当然,结果不尽如人意,渊盖苏文毕竟是火线提拔上来的总指挥,并不足以服众,命令自然会接,但是行动速度却没办法让渊盖苏文满意就是了,南面的军队也确实稍微加快了一些速度,不过也只是快了一点而已。

渡江军报过来的第四天,军报显示已经在高句丽王城以南60里左右发现高句丽援军,约十万人左右,这个数字与何立文当时侦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按这样,援军就算60里每天行军也需要三天以后抵达息城,而第三军第一师昨天急行军160里左右,离息城已经只有140里左右了,如果是继续急行军就一天内到达息城以南,如果是正常行军也最多一天半到达息城。

何立文这边相对悠哉悠哉地接收军报,偶尔提示一二,而渊盖苏文则有些焦头烂额的了。

一方面渊盖苏文没有料到唐贺军推进速度如此之快,另外就是高句丽的行军速度却又慢过平时,这一快一慢之间,懂军事的人都知道,这相差可就大了去了。

而且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唐贺军已经有两万余人渡江,那边依托鸭绿江布防的计划就实际上已经宣告破产,唐贺军最不济,以两万人固守渡江口也可以足够保证大军顺利渡江,所以沿江防御的计划实际上已经没有了意义。

但是渊盖苏文也没有了其他更好的办法了,现在江北有四万余人正在准备随时渡江,如果此时撤掉沿江防线让唐贺军顺利渡江自然更是下策,所以渊盖苏文不得已之下也只能一面固守一面下令各方面军队加强配合。

当渊盖苏文这边的军情通报发到各军特别是援军这边以后,其实援军也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前面可能是意气之争, 不服于一个毛头小子的指挥,但是现在的形势明显是涉及国家存亡了,所以在收到军情通报以后,高句丽南面的军队也确实是提高了行军速度,不过应该是来不及了,除非是像唐贺军一样,不要粮草轻车简行,一天急行军一两百里地才有可能在息城以南与第一师遭遇,毕竟现在的援军离高句丽王城还有60里地,高句丽王城到息城又有一百三十多里地,去掉军令传达的时间这还是190里左右的距离。

这其实就变成了两军脚力的比拼了,虽然这只是形势上的,毕竟真遭遇战了,以第一师的飞雷炮,三个旅就是三百门,就算遭遇战虽然兵力比是十比一,但是能不能打过去确实都还是一个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46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