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玄德

作者:御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七百一十九 回归文景之治

书名:玄德 作者:御炎 字数:3.1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00

惯性的力量真的很强。

就算是现在这个状态,就算是今文学派已经从精神上肉体上都被刘备给打倒的状态,想要消灭他的精神,却依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想要从思想上重新改造汉帝国,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所以稍微关注一下民间思想动向,倒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于是这个来信筛选环节,刘备也就顺势交给了舆论战负责人阮瑀,让他身兼多职,一鱼两吃。

了解民间舆论的时候,也能顺带着警戒一些不好的思想的传播,让阮瑀可以尽快发现,并且尽早制定对应的策略。

舆论战,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打,越是高高在上的人,越要注重舆论的影响,摆烂可不行。

阮瑀对此还是很高兴的,兴致勃勃的投入了这份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拿着他挑选出来的被他认为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信件来见了刘备,将这些分好种类的信件交给了刘备。

“少的这一部分的都是些无病呻吟之类的东西,没什么意义,但是您需要,就为您挑选出一些看上去还比较顺眼的,多少算是有点东西。”

“多的这一部分都是您需要的那些提出建议彰显自身才能的信件,其中有一些,还挺有意思的,我看了,觉得其中还真有些有才能的人。”

阮瑀笑道:“您这个方法好不仅能让一些人发泄自己的情绪,改善对您的意见,还能以此了解民间思想的一些动向,一石二鸟之计,还是您最擅长。”

刘备笑了笑。

“有效果就好,有效果,就说明民间士子对咱们还是有信心和想法的,要是连正儿八经的信件都没有,全是无病呻吟的那可就不好了,那就说明民间要出大事情了。”

“您说的是。”

“所以,你看过了之后,感觉这一段时间内民间的动向是如何的?”

“总体来说,并没有什么很奇怪的动向,只不过在吾等摧毁了今文学派之后,民间有那么一部分士子似乎对古文经典也没有很大的信心,转而去研究大汉立国之初的黄老之术了。”

阮瑀缓缓道:“这样的人目前看来并不算少,五六份信件中就有那么一份提及道家学说和黄老之术,在他们看来,古文经典和今文经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今文经典失败了,古文经典说不定也要失败,他们对儒家学说都产生了一些怀疑,认为中兴以来的这段困难,都是儒家学说造成的,应该转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试图重返文景之治时代。”

“想用黄老之术回归文景之治啊,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啊。”

刘备缓缓点头,随手拿起了一份信件,展开来看了一会儿。

“真巧,这就是一份主张黄老之术的,写的还挺有意思。”

“嗯?”

“这不仅是在批判儒家学说的一些错谬之处和带来的灾难,还主张运用黄老之术进行针对性的改善,还提出了相关的办法,力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变法,让大汉回归到文景之治的时代,彻底抛弃儒家学说,罢黜所有的阀阅高门。”

“哦!”

阮瑀笑道:“记起来了,这份信件是一个叫陈慕的太学生所写的,胆子很大,说的话也很尖锐,尤其在您本人也是阀阅高门之主的情况下,这份信件可谓是石破天惊了。”

“嗯,有点意思啊。”

刘备笑道:“不单单对今文经典不满,觉得古文经典也是一丘之貉,让大汉真正走出衰颓局势的方法,就是回归清静无为之治。

他认为近二十年来民间战乱四起,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朝廷官吏逞凶,肆意妄为,朝廷官员对民间予取予求,索取太多,以至于明面上使用的是儒家之术,骨子里却在行暴秦法家之术。

朝廷本身也是如此,明面上说要仁义,实际上却是横征暴敛,不仁德,只有严苛,若是不真正改变,就算是古文学派,也会走上老路,所以应当全面抛弃儒学。”

“还真别说,虽然有些地方略显稚嫩,但是说的有那么几分道理。”

阮瑀笑道:“这些年见到的那些混乱,还真有很多都是被贪官污吏所逼迫的,朝廷赋税也是越发严重,真有那么几分暴秦的意思,和开国之初轻徭薄赋,真是大有不同。”

刘备点了点头。

“所以,他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我如果想要改变现状,那么消灭今文学派之后,该做的不是扶持古文学派,而是回归文景之治,厉行变法,采取黄老之术来治国。

他要我改变现在这种大有为的状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尽量不打扰民间,让民间自行恢复,还要我削减官吏数量,减少官员名额,还要约束官员的权力和行为。

最好还能将州郡县三级体制改为州和县的两级制度,去除郡级,由此就能节约……哟,这小子还给我算了笔账,我看看,找他这样说,去除一级建制,最少能削减一万名官员和四五倍之数的吏员。”

刘备抬头看了看阮瑀,笑了。

“这嘴里喊着清静无为,上手可全都是比我还厉害的大有为啊,削减一万名官员和四万名吏员,大汉一共才十六万官吏,他这一上来就是要把整个大汉的官场都给砍掉三分之一,这哪是清静无为啊,这是要命呢。”

“我也是为其所震惊,才把这份信件带来给您看的。”

阮瑀笑道:“和这篇文章比起来,其他的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都是在打打闹闹,说些无聊的东西,只有这一份,是真的在说事情。

虽然显得有些狂妄了,但是也能代表相当一部分人对当下朝廷所奉行的政策的不满,以及对朝廷官吏胡作非为的不满。”

“是啊,确实是很不满,当初我自己何尝不是对贪官污吏恨得要死呢?”

刘备放下了这份信件,笑道:“不过这所言所语过于暴烈了,开口就是一万名官吏,他能有这种想法,说明他对道家典籍的了解不深。

他应该只是对现实不满,然后稍稍看过一些道家典籍,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了解过,就把儒家法家和道家之术糅合在一起,搞出一个三不像。”

阮瑀对道家典籍了解不多,好奇道:“您不是专精《左氏春秋》和《古文尚书》吗?您也对道家典籍有所涉猎?”

“来雒阳以后抽出不少时间,看了不少书,其中就有道家典籍,甚至还有当年文景时代的一些文书记录,我也都看了。”

刘备缓缓道:“道家之术,说是清静无为,但实际上,真正的精髓在于因循。”

“因循?”

刘备点了点头。

“嗯,道家之术,太史公的父亲司马谈了解的比较多,他曾说过,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清静无为是道家之术的追求和理想,而想要达到这个理想,因循之用才是最重要的。

司马谈公认为,道家之术没有一定之规,最重自然之理,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看似无为,实则大有为,而这种有为,却能做到如春夜细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这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我不及之。”

“如此说来,这陈慕所言,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阮瑀问道:“要不要把他找来和他深入谈一谈?此人在太学内稍微有些名声,成绩相当不错,也经常在太学内发表一些公开的演说,受他影响的太学生数量不在少数。”

“不必了,他还是过于稚嫩了,而且他所说的,咱们就正在做,还做得更好。”

???

阮瑀一脑袋的问号看着刘备。

“您的意思是?”

“我说的不够明确吗?”

刘备笑着看着阮瑀:“元瑜,道家之术在虚无,更在因循,他看到了虚无,却没有看到因循,当然这也不怪他,没有足够的阅历,是看不到因循的精髓的。”

“因循的精髓?”

阮瑀疑惑道:“属下才疏学浅,还请君侯指点。”

刘备点了点头,缓缓道:“不懂因循,就办不到清静无为,在不懂因循的前提下,盲目的清静无为,还不如我这样,用军力强制改革,至少我是真的能做到,而他呢,根本做不到。

去除一级建制,裁减五万名官吏,这当然是好事,能给朝廷省下很多钱,也能让其中的贪官污吏无法继续肆意妄为,对老百姓也有好处,但是他难道认为被裁减的这五万名官吏会束手就擒吗?

我是怎么对付他们的?用兵啊,直接让他们无法对抗我,这样,才能成功而他呢?空口白牙一句话,全国十六万多的官吏,裁减五万,怎么裁?裁谁不裁谁?

而且这五万个裁减的名额,在真正落实之前,会引起十多万人的担忧,他们都会担心自己被裁减,失去权力,失去地位和利益,不仅做不到清静无为,还会闹出大乱子。

这些官员吏员为了自己不被裁减,就算恐惧,也会坚决站在咱们的对手的对立面上,你信不信,我这样一搞,郑泰和贾喜那帮人的势力会瞬间膨胀一万倍,直接变成我的生死大敌。”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