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73章 平凉对策

书名: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字数:6.2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0:50

平凉,崆峒山。

泾河与胭脂河在山下交汇,望驾峰上一片苍翠,有白云缭绕。

山中有一片石府洞天,建有道观,背山面水,环境幽寂,从洞中能望到远处的泾水,却不会为水声所扰,正是清修的绝佳处。

傍晚时分,夕阳缓缓动,照在了一名正盘坐在洞府中修行的道士脸上,那是一张很年轻的脸庞,相貌标致,却不宜用“英俊”一词来形容,而是天质自然,妙相庄严。

他正要起身,忽从山林之中听到了什么,遂倾耳聆听。发现是有僧人在下方的山林中诵经,声音苍老而悲凉。

年轻道士并不认为佛道殊途,反而从对方的诵经声中感悟良多,大有知音之感,喃喃道:“憾残经音,先悽怆而后喜悦,必得道高人。”

他遂往山下走去,寻觅对方。

山中听得声音很近,走起来却不知要绕多少沟壑,渐渐,天黑了下来,好在他循着经声,终是看到了一人。

那是个衣裳残破,身形佝偻的老僧,正在山岩间拾着枯枝。

“听禅师诵经,有遗世之响。小道李泌,隐居于此,幸会。”

老僧仿佛没看到他一般,兀自拾柴,堆起来点火,在火堆旁缩坐下来,从行囊中拿出几个芋栗,放在火中烤着。李泌遂也在火堆边端坐,默默陪着这老僧。

时近三月,这西北高山上还有些倒春寒,那老僧衣裳单薄,虽坐在火边,鼻水却还是长流不止,他不时拿手擦擦,擦得鼻头发红,嘴里则自言自语起来。

“小道士不安好心,欲偷老衲吃食,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他说话颠三倒四,似乎是脑子不太清醒。等那芋栗一熟,他竟是一伸手就从火中将它拨出来,也不怕烫,拿着张口就吃,嘴唇上的鼻涕流到了芋栗上,他也浑不在乎。

李泌竟还是耐着性子在旁边看,若有所悟。

“小道士偷了老衲的什么?”忽然,老僧回过头问道。

李泌想了想,答道:“偷了禅师的虚诞。”

老僧大喜,道:“孺子可教也,老僧法号‘懒残’,原是长安大慈恩寺的住持。因叛乱而随天子出逃,流落至此。”

李泌听得前半句,正要戳穿这老僧,因长安大慈恩寺的高僧他都识得,根本没有法号“懒残”的,偏眼前这老僧嘴里扯着谎,却还从容镇定。

待听到后半句,李泌则是讶然道:“叛乱?”

“小道士还不知天下大乱了不成?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老僧喃喃道:“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

他指了指李泌,奇道:“只有一童,没有二童啊。”

这老僧似乎有些疯癫。

李泌犹待细问,忽然,老僧把吃剩的半个芋栗递到李沁手里。

“你我有缘,赠与你。”

李泌遂恭敬接过,在火光中还能看到上面沾着老僧的鼻涕,竟也不嫌它脏,老老实实地吃了下去。

老僧见此一幕,拍手大笑,道:“好好好,你我有缘,我赠你十年宰相。”

“小道并不想当宰相。”

“慎勿多言。”

老僧说罢,一瞪眼,起身,飘然而去。

~~

“师父,不是说要去骗那道士的洞府吗?为何又下来了?”

“那小道士是李泌。”

“神童?”

一个小和尚从树丛中探出头来,好奇地往山路上看去,道:“我早便听过神童之名,竟是在这里。”

“是啊。”老僧道,“他待老衲至诚,老衲……依旧得占了他的洞府。”

“啊?可师父能骗得过李神童吗?”

“出家人的事,怎能叫骗?那是点化,点化懂吗?”

“不懂。”

“李泌求长生,长生无果,不如德化万民,此亦修行。”老僧喃喃,“阿弥陀佛。”

“师父,我听不懂。”

“我们经过平凉时,不是听说忠王即位,正到处让人在寻访李泌吗?走,将此事报于广平王。”

“原来是卖消息换赏金啊,师父直接说便是。”

“这你便错了,重要的不是赏金,而是修行。”老僧摸了摸小和尚光溜溜的头顶,喃喃道:“岂不闻‘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若无济世之心,又岂会是老衲的知音?”

“阿弥陀佛,弟子明白了,此为成全。”

~~

数日之后。

“殿下,前方没路了。”探路的向导折返了回来禀报道。

李俶不甘心就这般无功而返,如今灵武小朝廷草创,急需真正的宰相之才,李亨正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李泌若恰好在崆峒山,他是必须要见到的。

“听说过轩辕黄帝来向广成子问道的故事吗?”李俶抬头望着骄阳,转向身后的随侍们问道。

众人纷纷摇头。

李俶道:“黄帝听闻仙人广成子居崆峒山,遂带文武官员问道。广成子试其诚心,将山路皆变为悬崖绝壁。黄帝无法上山,黄帝耐心等了三個月,直至入冬粮草用尽才返回,次年开春即再次登山寻访……我寻李神童之诚心,不亚于黄帝寻广成子啊。”

这种话,对于登上山一点用都没用。可李俶借由此事把自己比喻成轩辕黄帝,却能不动声色地加深旁人对他的崇拜。

过了许久,向导再次探路,原来方才是走错路了。

众人沿着小道返回,攀上北峰的险道,走了许久,前方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一片石府洞天。

李俶的眉头当即舒展开来,心里有预感马上就要找到李泌了。冥冥之中,这仿佛是天意,让当世最有才略之人来辅佐他这个天命之子。

他抬起手,止住身后的随侍,独自走进那洞府之中,只见一个白衣道人正在收拾书卷。

“先生。”

“广平王?”李泌回过头来,略有些讶然,之后若有所悟。

李俶则已抢步上前,握住李泌的手,怆然泣下。

“我总算找到先生了!先生不在朝中这些年,沧海桑田,天下分崩。今阿爷在灵武收整,欲兴社稷,唯请先生出山相助!”

洞府中有一方石桌,上面还摆着残棋,乃是李泌与仆童闲暇时下的。

过了一会,棋子被收走,端上了山泉水烹煮的茶,李泌默默听着李俶谈论这数月之间发生的剧变;又过了一会儿,茶盏被撤下,放上了一封地图。

地图是李泌的,上面标注的是天下各处的名川大山、道观寺庙,并非是战略地形。可他对天下郡县地形早已了如执掌,提笔勾勒了几下,形势即清晰了起来。

“我是闲散山人,已无出仕之念。今殿下既至,任官便罢了,略抒拙见,请殿下参详。”

李俶想要请李泌出山辅佐,且并不仅是平叛一事,既然来了,势必是不打算轻易离开。但他首先还是表现出极重视、尊崇李泌的建议的态度。

“殿下方才说,庆王谋逆,那如今长安城可还在坚守?”

“长安。”李俶略微迟疑,道:“破城的消息虽暂未传来,可想必长安城已被攻破了。”

“确定?”

“圣人……先帝崩殂,庆王虚张声势,又能以哄骗手段守城多久?”李俶长叹一声。

李泌点点头,暂时并不去追问这些,而是先谈摆在眼前最关键、最影响深远之事,道:“陛下既临天下,当以平叛为要务,天下无寇,且万事俱全。”

李俶转头看向山下的景色,心想,李泌这句话倒也不见得对,倘若李琮未死,或者长安那个圣人是真,即使叛乱已定,皇位依旧有变故,哪里还能称得上“万全”?

当然,若长安已破,那就确如李泌所言了。

“先生所言极是,敢问破贼之策?”

李泌道:“‘扬长避短’四字而已,叛军统塞外骁骑十余万,兵锋锐不可当,王师当避野战,击其薄弱之处,叛军自范阳起兵至长安,成一字长蛇之势,打蛇打七寸……今长安在或不在,战略却有大不同。”

李俶都说长安一定守不住了,没想到李泌竟还要作出长安尚在的假设,微微有些不自在。

李泌道:“若长安尚在,可遣封常清出歧山,则崔乾佑、田承嗣必西进求战;遂诏李光弼取临晋,逼潼关,扼断三秦通衢,则叛军首尾不得兼顾。”

他们都知道,长安若还在,李亨只需调兵遣将,救长安其实是很简单的事。

李泌脸色愈发严肃,他虽在山中,对天下大事却看得比许多深在局中之人还要清楚。他已意识到局势至今,天子威望大跌,已经有演变成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局面的可能了。

“只守住长安,不够,王者之师,当图长治久安。宜命郭子仪勿弃河北,复出井陉,取范阳。贼失巢窟,方无死灰复燃之后患。如此,不出三月,叛乱可定。”

李俶心底里还是非常认同李泌的看法的,却还是有些不同的角度。

“可若遣封常清出歧山,岂不是救了谋逆的李琮?再者,若不诏郭子仪、李光弼至灵武觐见,又恐其为李琮所惑。”

“殿下多虑了。”李泌道:“只需平定了叛乱,以此大功,陛下又何惧庆王?”

李俶心中焦虑,偏偏有些事他不能细说,只好不在此事上与李泌争执,道:“是我见识浅薄了,可若长安已然失守,又该如何是好?”

李泌看着地图的眼光微微一凝,知道一旦如此,那就得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扭转官兵与叛军的实力差距,一场很快能平定的叛乱就不得不被拖到两年左右了。

他依旧有策略,遂指着地图继续说起来。

当然,他心里还是希望长安城还在,祸乱能够尽早平定……

~~

平凉。

一间被守卫包围着的院落中,陈希烈正坐在躺椅上昏昏欲睡。

高参则在堂中来回踱步,依旧愤愤不平。

“圣人既已下旨,命忠王为朔方节度使,支援长安,他竟敢抗旨不遵,擅自称帝,还将我们囚押至此,岂非谋反?!”

陈希烈缓缓叹道:“事已至此,你走来走去,还有何用?”

“陈公可有高论?”

“既来之,则安之,放心吧,以老夫的经历声望,广平王是不会杀我们的。”

“我担心的是长安。”高参道,“我爷娘兄妹都在长安,我真没想到忠王会如此……不顾社稷大义!”

陈希烈摇了摇头,叹道:“此事能做的,我们都已做了,且等着吧。”

有些事,他比高参这个年轻人更清楚。

他之所以答应薛白来出使,首先便是如方才他说的,李亨惮于他的声望,必不会杀他;其次,平凉、灵武必然比长安要安全;另一方面,他的家小却也都还在长安,那他既然来了,也得为守住长安做点什么,除了传旨之外,他还偷偷派人给安西节度判官岑参递了一封信,这才是陈希烈真正的作用。

薛白显然也不指望他能说服李亨救长安,能联络到岑参,进而联络到封常清,也就足够了。

至于广平王的那个侍妾沈氏,则是用来掩人耳目的。

依计划,高参也已经完成了护送的使命,只需与陈希烈一起等着即可。也许等到安西军救长安的消息,也许等到长安失守……

“我不能在这干等着。”

高参向窗外看着,低声道:“忠王父子可以不救,我却得回长安去。”

陈希烈道:“那你为何来啊?”

“我,我对他们抱了期望。”高参给了自己一巴掌。

这人看起来是一个意气用事的莽撞人,其实心思却很细,早已留意到这两日,行辕里守卫少了非常多,广平王似乎不在。

他一边说着话,一边其实观察着窗外的地形。

待到傍晚,有人来给他们送饭了,高参倏地爆起,将手里的碗摔碎,拾起一块碎瓷……之后,突然挟持了陈希烈。

“你!伱做什么?”

“别过来,不然我杀了他,陈希烈这种老臣死在平凉,你们能交代得了吗?”

守卫们一时也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

次日上午,李俶带着李泌回到了平凉,却发现城门紧闭,城中正在搜捕逃犯。

“出了何事?”

“回殿下,逆贼派来的禁军校将高参从看押处逃了,但一定还在城中,城门没打开过。”

“知道了。”

这对于李俶而言是小事,他分派人继续搜捕,便请李泌入城,每日询问勘乱定兴之策,同食同住。

如此,过了数日,李亨召他回灵武,起行之前,李俶却再次听闻了一桩怪事。

“殿下,一直没找到高参。”

“这般小的一个平凉城,人若没逃出城,还能在哪?”

“末将无能,思来想去,当是有人藏匿了高参,请殿下再给末将一些时日。”

李俶想了想,转身,往自己的住所走去,绕过主屋,一直走到后厢,却见沈珍珠正在收拾行李。

见他来了,沈珍珠十分惊喜,笑问道:“殿下,今日怎么有空过来?”

“人呢?”

沈珍珠一愣,疑惑道:“殿下问的是谁?”

“护送你来的那个附逆禁军,你将他藏到哪去了?”

“什么?”沈珍珠依旧茫然。

李俶没再与她多说话,挥挥手,便有一队壮妇径直进了她的屋子,翻箱倒柜地找起来。

“殿下,这是在找什么?怀疑妾身不成?”

不一会儿,便有壮妇举着一个瓷瓶出来,道:“殿下,是伤药!”

李俶这才看向沈珍珠那双满是无辜的眼睛,以目光质问。

“不是,是妾身自用的,妾身在长安受了些伤。”

“伤呢?”

“殿下,你听我说……”

“伤呢?”李俶不耐烦道。

沈珍珠眼里很快便流下泪来,双手摆在身前,哀求道:“殿下容妾身私下与你解释可好?”

李俶没有这个时间精力,吩咐道:“看看她伤在何处?”

遂马上有仆妇上前按住沈珍珠便解她的衣裙,她挣扎不已,请求李俶不要在此当众查验她,可任她如何哭求也没用,

有侍女慌忙跑上前,跪倒乞求道:“殿下,沈氏毕竟是奉节王的生母,恳请殿下看在小郎君的面子上,给她留些颜面。”

“真有伤。”

李俶顺着壮妇们所指的地方看去,见到沈珍珠大腿上赫然还带着被抓破的指痕。

“殿下,不是的。”沈珍珠哭着蜷起身子,抱住衫裙,努力掩着腿,抽泣道:“不是那样的……我没有给……”

“是……薛白?”

突然听到这个名字,沈珍珠错愕万分,抬头愣愣看着李俶。

之后,她摇了摇头。

她在长安,也就仅见过薛白一两面罢了,实不知他为何会这般问。

李俶似乎从她的表情中看出自己冤枉她了,又见确是没搜出什么,遂皱了皱眉,道:“好了,没事了。”

他的语气已恢复了平和,说罢,他便走了出去。

沈珍珠反而更是懵住了,她以为他会发怒,甚至会打她、骂她。可独独没想到,他只是这般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像是看到出现痕迹的是某样无足轻重的物件。

之所以来搜,他是担心这里藏匿了危险人物,却是完全没有吃她的醋。

归根结底,他就是不在乎她罢了。

李俶出了院落,依旧是皱着眉,喃喃自语道:“那还能藏匿到哪呢?”

他思来想去,只能认为高参是翻城墙逃出去了。当日下午,便带着李泌去往灵武,他却没留意到,李泌眼神中,更多了一份思虑之色。

~~

陇右古道风沙漫漫,后方有急促的马蹄声传来。

李泌回过头看去,见到了有哨马狂奔而来。他遂沉吟道:“看来是紧要消息,这哨马是从关中来的,想必是长安消息?”

“该是长安已失守了。”

李俶应着,驱马上前,离开李泌身边,单独去迎了那哨马,倾耳听其禀报。

“如何?”

“长安犹在坚守,守军甚至一度夺下了叛军营地。”

“怎么会?”李俶讶然不已,下意识地转头往李泌的方向看了一眼。

李泌见此一幕,回想起了两日前听说的事。

他一进城就意识到城中“搜捕叛逆”一事蹊跷,叛军既未攻到陇右,平凉如何有叛逆?遂抢先一步找到了高参,得知长安城中的圣人是真的,忠王才是叛逆。

“圣人若是假的,岂会下旨封忠王为朔方节度使?圣旨便在广平王手中,他却将其藏匿,其心可诛!”

高参的一番话,李泌没有表态是信还是不信。

自从他辞官以后,已成了化外山人,不再管朝争。他不在乎诸王当中谁忠孝、谁谋逆,此番出山,只求平定祸乱。

“我带了一箱书,你藏进去。”

“然后呢?”

“我与广平王对谈,你大可在箱子里听着。待我出城那日,设法放你离开,你自回长安,告诉薛白……守住,等着。”

~~

长安。

崔乾佑被摆了一道之后,火冒三丈,攻势愈发凶猛了起来。

面对如此攻势,长安城中每日都有人心生摇摆。

如此,薛白则不得不透露出他的计划,以求安定人心。

“此事是机密,你必须保密。”

第一个听的人是元载,忙不迭地点了点头,道:“北平王不信旁人,还能不信我吗?我的嘴是最严的。”

“你的立场也是最不定的。”

“北平王误会了,我只是从不参与党争,一心做实事罢了。”元载正色,起誓道:“但从今日起,我为北平王马首是瞻。”

“好,闲话少叙。”薛白指点着地图,道:“你莫看叛军数万人攻城,声势浩大,它最大的弱点在何处?在战线拉得太长,对付这战线,该如何?”

“切。”元载道,“截断其战线?”

“不错,我们的计划,以封常清率安西军入关中;再使李光弼取临晋,逼潼关;最关键是,命郭子仪出井径,直逼范阳,如何?”

元载道:“若如此,长安之围自是可解,但忠王不是已经称帝,如何会?”

“假的。”

“假的?”元载一愣。

薛白道:“你以为我到陈仓是去做什么?”

元载张了张嘴,道:“忠王莫非是?”

“嘘。”薛白道,“此事我只告诉你一人,我与李亨已商定,齐力破贼,再谈其它。大军业已在路上,如今不过是放出假消息,使叛军掉以轻心。”

“……”

一番话听罢,元载心中大定,道:“北平王放心,此事我必守口如瓶。”

“去吧。”

待元载走后,薛白又让人招过下一位,这次来的是工部尚书徐安贞。

说过了破敌的计划,面对徐安贞的疑惑,薛白再次道:“徐尚书,此事我只告诉你一人。”

“北平王放心,此事绝不传入第三人之耳……”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