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24章 晋阳宫

书名: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0

夕阳缓缓下沉,映照着一座宫城巍峨的轮廓,晋阳宫始终沉默地屹立着,俯瞰着太原城,乃至一整个因它而兴盛的朝代。

衙署则相对要小许多,但不像晋阳宫那么冷清。入夜前,有美婢走进了书房,把一盏盏灯台点燃。

烛光惊醒了躺在那的王承业,他身形魁梧,脸上长着一个大大的酒糟鼻,对这个鼻子,他不以为耻,反而认为这是一种美,是真正的贵族才能拥有的。

他眯着眼看去,见到了一个窈窕的身姿,以及一张美丽的面容,那美婢的仪态优雅,寻常难见。

“惊醒府君了。”她小步上前,行着万福,柔声请罪。

王承业抬起手,握住她的柔荑,一拉,将那柔软的身体拉入怀中。他深吸一口气,闻到了沁人的香味。

“府君,不要。”

细声的抗拒反而让王承业兴奋起来,他一把便剥掉了她的衣裳,将饿虎扑食一般,将这美婢压在身下。

哼哧哼哧,不知过了多久,书房中的声音渐渐停歇下来。

门外大概是站着人的,听到动静没了,便开口禀道:“府君,李光弼来了。”

“不见。”王承业道。

“可他说,有十万火急之事禀报。”

“那也不见。”

“府君,他是带着兵将来的。”

王承业“哼”了一声起身,并不好好穿衣服,把襕袍披着,随手拿了根腰带系上,显着他宽阔壮实的胸膛,趿了鞋便往外走,既有将军的威风,又有魏晋的风骨。

到了堂上,李光弼带着一众将领俱是甲胄在身,因炎热的天气额头上满是汗水,王承业清凉的装束便显出优越感来。

“李将军何事深夜来访?莫非是石岭关被攻破了?”王承业问道。

凭心而论,他并不只是如外人所说的“寄禄将军”,面对蔡希德的攻势,他表现得可圈可点,首先没有中蔡希德的诱敌之计,其次,在叛军压境的情况下十分着沉镇定,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像某些京官或监军那般一惊一乍。

因此,李光弼对王承业还是有几分敬意,执礼道:“府君放心,石岭关尚在,末将来,想为府君引见一人。”

“谁?”

李光弼于是侧过身,让出一人。

这是個年轻人,身披甲胄,风尘仆仆,显然是鞍马劳顿、刚刚赶到,但疲惫之下,眼神却还是极有神彩。王承业欺他年轻,依旧端着架子,淡淡道:“这是谁?”

“常山太守薛白,见过府君。”

“原来是你。”王承业的架子端得更高,板着脸训道:“可知你不在治处守城,擅离职守,乃是大罪?”

面对薛白,他的官腔打得比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还要响。

薛白体会着他的傲慢,道:“叛军南下,十数万大军经常山郡而过……”

“那你是弃城而逃了?!”

“我是来传递军情的。”薛白道:“我有两物,请府君一观。”

李光弼招了招手,当即有两个军士捧着木匣上前,打开来,里面是两颗首级。

王承业亲自接过烛台,上前仔细看了,能够从对方的眼神、表情中看出其凶狠。

“这是叛军大将李钦凑、高邈。”

薛白把与袁履谦的计划,以及叛军之中独孤问俗、李史鱼的反正之事大概说了,请王承业出兵常山。

这是初次见面,他是以非常客观的角度在说,没有任何的添油加醋。

听的过程中,王承业在椅子上坐下,翘起二郎腿,长满黑毛的腿从袍子下露出来,不停地抖动着,他正在思忖此事。

一直到薛白说完,那只脚的抖动还未停下,小一会儿的安静之后,王承业忽然伸手“啪”地拍在桌案上。

“常山太守薛白弃城而逃,拿下!其余事,待我查明后再议!”

“府君?”

“拿下!”王承业目光灼灼看向李光弼,以官长的威仪逼迫着。

李光弼遂让麾下士卒先将薛白带下去,他则留在了堂上,问道:“府君这是做什么?”

“军情不可儿戏,他所言之事太过稀奇,未必可信,且待查明再议。”王承业道:“这年轻人恃才傲物,眼中没有朝廷,且杀杀他的威风。”

他看人是准的,薛白虽然不一定恃才傲物,但眼里没有朝廷确实是真的,连李光弼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另外,王承业这人傲慢,不遮遮掩掩,说是杀杀薛白的威风,就不会杀薛白这个人。

但李光弼还是道:“眼下是非常时节,薛白年轻热血,为平叛而奔走疾呼,万一挫了他的志气,对府君心生怨尤?”

“一个常山太守逃到河东地界,我拿下他没道理吗?!他若真有能耐,守着常山,派信使来递信足矣。”王承业喝道:“还有,我若真心对付他,不会假你之手,眼下你还不是想放就放吗?!”

李光弼无奈,指着匣子里的人头道:“敌将首级在此,军情如何还有假?”

王承业沉吟起来,摸着下巴缓缓问道:“你与高仙芝关系如何?”

话题突然转到高仙芝身上,李光弼一愣,接着明白过来。

若依惯例,高仙芝灭小勃律国一战的战报应该是,在节度使夫蒙灵察的英明带领下,诸将协作,高仙芝领了军令,千里奔袭俘虏了小勃律王。如此一来,高仙芝得到的赏赐并不会减少,那泼天大功依旧足够他几辈子吃喝不尽,还能得到许多人脉。

但高仙芝不那么做,故意显得夫蒙灵察就是一个尸位素餐的废物,安西四镇唯有他有胆有识,敢为人所不为。故而,在所有人都认为高仙芝坏了规矩的情况下,圣人还是调走了夫蒙灵察,那是对夫蒙灵察的无能的不满。

现在再看眼前这件事,安禄山一叛,短短十余日间河北沦陷。而井陉口乃是平叛的最关键之地,是连接山西、河北的要道,接下来若战事顺利,土门关一役就是平叛的转折点。

在王承业想来,如此大功,依惯例首功就该属于最高一阶的官长,也就是河东节度使,怎么能是一个弃城而逃的太守、一个投降叛贼的长史、两个侍奉杂胡的贼臣?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李光弼语带试探,道:“薛白年轻识浅,不知规矩。关于土门关一役的战报,请府君着人再写一封,如何?”

王承业之所以让他押下薛白,除了给个下马威之后,也是想要单独与他谈此事,由他去试探薛白的态度。

既然李光弼识趣,王承业也就点了点头。

~~

薛白并没有受到太苛刻的对待,被押在太原城的一间驿馆中。

杂役给他打了热水,在木桶里一直放到凉了,薛白却是埋首案牍,到最后还忘了洗。

等李光弼来了,他已标注了一张兵势图。

在这样的战乱初期,天下间能够掌握叛军意图、兵力分布,并且知晓如何平叛的人,一只手数得过来。也就是说,这样一张地图是极珍贵的。

薛白搁下笔,揉了揉眼睛,把兵势图递给李光弼,笑道:“我这个囚犯招供了,这是供状。”

“薛郎万莫介意,王承业虽然傲慢了些,对你没有歹意。”

“没关系,能出兵就好。”

李光弼略略犹豫,开口,尽量委婉地表达了王承业的意图,道:“薛郎知道,往朝廷报功自有些章程……”

“可以。”薛白听得懂,非常痛快地答应下来。

若是“贼臣不救”导致颜杲卿满门被割杀的悲剧,是因为颜杲卿写的奏报有问题、犯了与高仙芝一样的错误,那好,这次他薛白可以顺着王承业的意思写。

“真的?”

“只要能够出兵常山郡,战报随王承业怎么写。”薛白回答得依旧干脆,同时目光仔细观察着李光弼。

李光弼并未感受到薛白那打量的目光,一心想要尽快推进平叛事宜,道:“我这便去回复府君,薛郎且等我好消息。”

薛白道:“何不一道去?如此,等王承业答应下来,我们可第一时间商议出兵事宜。”

说着,他指了指李光弼手里的战略图。

~~

这是两人第二次去见王承业,经过一番折腾,天已经大亮了。

策马到了太原衙署前,忽然听得身后有人喊道:“前方可是薛太守?”

薛白转过身看去,只见一队太原兵士正带几个风尘满面之人过来,他认出了其中几人,有袁履谦的家中管事翟万德,有真定县令张通幽。

“太守。”

“你们如何来了?”

“阿郎得知了土门关的消息,命我等连夜赶来。”翟万德一瘸一拐地上前,道:“府君听闻,叛军已巧渡黄河,攻洛阳甚急,局势紧迫,已举旗反正,传檄河北诸郡。”

“这般急,袁长史不怕叛军调头杀回常山?”

“阿郎说杀回来才好,正可解洛阳之围。”翟万德道,“何况薛太守已守住土门关,想必援军一定来得及。”

因这句话,薛白不由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没说什么,只想到要尽快让河东出兵。

接着,薛白的目光落在了张通幽的身上,微微蹙眉,他曾听过颜杲卿介绍张通幽,说的是“进士出身,大节不亏”,而他在常山太守的任上,与张通幽几次相处,确实能感受到其人对朝廷的忠心。

但有一件事,张通幽有一个兄长薛白也认识,正是天宝六载在长安科举不中之后到范阳幕府做事、如今成为安禄山谋士的张通儒。

此时,撞到薛白审视的目光,张通幽上前,郑重地长揖一礼,道:“下官的兄长陷于叛贼,故而向袁长史乞求前来报信,以期为朝廷立功,挽救宗族。”

薛白点点头。

有趣的是,他是实际上的主事之人,却也是唯一不被王承业允许入内见面之人。

他只能在衙署的前院等着,看着那一群人走向幽深的门洞,对于说服王承业并无期待。

很久,李光弼等人还未出来,薛白想着天下各地的局势,难免有些心焦。最后干脆找了个阴凉处,扫掉上面昆虫的尸体,枕着手臂和衣躺下,利用这样的时间补个觉。

有风吹来,落叶掉在他脸上,他睁眼看去,头上也不知是一棵什么树,枝叶稀疏,但从这个角度正好能透过枝叶看到湛蓝的天空,是往日不易见到的美景。

他就躺在那看着蓝天、树枝,以及被吹落后向他飘过来的叶子,心想,如果不是乱世就好了,自己能这样悠闲地躺上一整天。

不知过了多久,隔着院墙,有争吵声传了过来。

薛白遂起身,往大门外看了一眼,见王难得已经匆匆赶到了。

~~

“出兵?如何出兵?!”

大堂上,王承业正在怒叱李光弼。

“伱听到了几个附逆伪官的一面之词,就要把太原兵力调派出去?”

“有首级为证,岂是一面之词?”

“够了,我自有判断,我才是河东节度使!”

王承业倏然起身,走到了堂中的一张大地图前,大手“啪”地一拍,道:“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什么局面吗?叛贼的计划就是北都、东都要一起打。如今是我坚守太原,他们只好集结兵力去打洛阳。”

这话是对的,他所指的叛军路线,与薛白战略图是一致的。

“我守太原,蔡希德大军未得寸进。然而,河北诸郡不到半个月已沦陷于贼,俱是废物。”

“话不能这般说。”李光弼道:“太原山河襟带,地势险固。河北却是一马平川,无险可依。”

“不必为他们找借口!”王承业喝道,“我只看到他们逃的逃、叛的叛,城池尽弃,仅以两颗首级便要我出兵。但我问你,他们跑来请我出兵,到底是真要切断安禄山的归路,还是打算让安禄山以奇兵偷袭太原?”

“府君是不信薛白与袁履谦?”

“我不敢信。”王承业道:“雄武城就在北面,蔡希德大军兵临城下,我岂敢拿太原冒险?一旦我分兵出城,遭遇到蔡希德、安禄山的骁骑,战得过吗?”

“府君,薛白已设计引诱蔡希德分兵往井陉,这支叛军未带粮草。只要府君以一支轻骑出战,与土门关首尾呼应堵住井陉,则这支叛军进不得进、出不得出……”

“太原府是什么样的兵马?范阳、雄武城又是什么样的兵马?”王承业道:“常山郡可以丢,太原城若是丢了,长安早晚守不住,谁担得起这样的重责?!”

站在他的角度而言,这些话显然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不信任薛白等人的情况下,先集中精神守住北都,不被任何情报所迷惑,这是最安全稳妥的办法。

作为一个没怎么上过战场的羽林大将军,这样的思路其实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寄望他像王忠嗣一样,领着不熟悉的兵马,出城冒险,立下奇功,从某方面而言,确实是强人所难了。

李光弼沉稳坚毅,但并不是一个擅于辩论的人,一时竟是哑口无言。

正在此时,薛白大步从前院走来,高声问了一句。

“如此说来,你是铁了心不肯出兵了?!”

“当然。”王承业微眯着眼看向薛白,叱道:“谁让你来的?!”

薛白道:“你可知河北还有不少官员心向大唐?你可知你代表的是朝廷的威严?只要切断安禄山之退路,叛军不战自溃,平叛即在眼前。”

“我问你,谁让你来的?”

“若不出兵,奏报怎么写,只怕不能如你的意了。”

王承业闻言,冷笑道:“此事不由你说的算,这里是太原,不是你一个逃官可以放肆的地方。”

薛白步入堂中,问道:“你未免太自信了?”

王承业眼神中愈发显出傲慢之色,满脸自信地仰起头,提高了音量,问道:“知道圣人为何遣我来吗?”

“不知。”

“我姓王,太原王!”

太原王氏当然是非常厉害的世族,当今圣人的第一任皇后都还是太原王氏出身。

王承业与王皇后是同族,是南梁右卫将军、中书令王神念之后,总之是显赫望姓,才得以一路高升为羽林大将军。

但在听了他这样一句气势磅礴的话之后,薛白反而失望地摇了摇头。

看来,道理是说不通了。都到了这样一个社稷倾覆在即的时刻,某些人还放不下世家大族的偏见与傲慢,岂能把希望寄托在其人身上。

也无妨,薛白这次来,本就不是为了说服王承业。

他是来说服李光弼的。

“李副帅,你怎么看?”

“我命你把这个逃官拿下,你缘何又放他进来?!”王承业一见薛白转向李光弼,当即喝道。

“府君,若只为奏报如何写,都可商量……”

“你还看不出吗?这竖子才是贪功冒进的那个。”王承业道:“他要拿太原去冒险。”

“呵。”

有人轻笑了一声,却是站在薛白身后的王难得。

王承业见了,当即叱道:“你不守着石岭关,擅自跑来太原城做甚?”

“若非我等冒险,石岭关早便丢了。”王难得懒得与他多说,转向李光弼,道:“还想劝他吗?动手吧。”

“你们想做什么?”王承业闻言顿时大怒,“王难得,你欲怂恿李光弼叛乱不成?!”

渐渐地,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李光弼的身上,毕竟这个河东节度副使才是真正有将才,能掌控兵马、能打仗的那个人。

他的一个决定,关乎于北都太原的安危、河北诸郡的期望、朝廷平叛的决心,乃至于关乎无数生灵。

终于,在长久的沉默之后,李光弼开口了。

“我这里有两份奏折,请府君先过目。”

他从怀里掏出了两张纸,摆在案上。

王承业拾起一看,只见第一封奏折上是为他表功,称在王承业的英明决策下,河东军挫败了蔡希德奇袭太原的阴谋,联络常山郡官员,斩杀李钦凑、高邈。

看罢,王承业有些不屑地摇了摇头。

事实上,不需要李光弼报功,他自己就能报功,方才张通幽已经答应为他作证了。常山太守薛白弃城而逃、袁履谦投降叛军,真正的功劳是谁立下的?当然是他河东节度使王承业,如今平叛的最高长官。

“不知变通。”

心中对李光弼做出了这般评价,王承业拾起另一封奏折看了。

几列字落入眼帘,他眯了眯眼,大怒,倏然站起。

“李光弼!你好大的胆子,敢诬陷我?!”

“末将只是据实而述罢了。”李光弼道。

“放屁!”王承业道:“我到太原,连晋阳宫都不曾踏足半步,何时玷污晋阳宫人?当我不知你是想挟持我以夺兵权?你好大的胆子。”

原来李光弼的另一封奏折却是举报他玷污晋阳宫人,王承业久在长安执守宫禁,如何能不知这是死罪,根本就没犯过。

“昨夜府君强暴了晋阳宫人。”李光弼道:“今日便不想承认了吗?”

“你……”

王承业脸色一变,想到昨夜那个美婢,不由惊道:“你如何在我身边安插了人?!”

李光弼不答,再次郑重执了军礼,道:“唯请府君坚决抗贼,勿负朝廷之威严,勿使心向大唐之河北官员失望。”

“你!”王承业咬牙,一字一句道:“你也是反贼!”

他抬手一指,指向王难得,指向薛白。

“我算是看出来了,你们一个一个,全都是反贼!”

王难得被王承业一指,反而笑了。

他转过头,望着远处晋阳宫的方向,想到了一个故事——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还只是太原留守,领晋阳宫监。当时李世民想要逐鹿天下,知李渊不会答应,遂与晋阳宫副监裴寂暗中商议。裴寂于是安排了晋阳宫的宫娥给李渊侍寝,却不告诉李渊她的身份,待到他们下次饮酒,方才全盘托出,请李渊起兵,李渊表面不答应,还要拿李世民送交朝廷,但他已经犯了玷污宫人的大罪,最后也只能答应,还说是因为父子情深,不忍告发儿子,才被迫起兵的。

这是谋反吗?当然是谋反。

但正因有了这场关于晋阳宫的密谋,才有了如今这“昭昭有唐,天俾万国”的盛世。

玄武门前太宗皇帝射出利箭;上阳宫中武则天改唐为周;紫薇城内中宗皇帝再次当政;大明宫里圣人诛杀韦后……大唐社稷从来都不害怕谋反。

他们是在破旧立新,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王难得转头看了薛白一眼,神态愈发坚定,他大步走向王承业,一把将他摁住。

“不错!那就请王府君与我等共商大计吧!”

“李光弼,你看到了吗?你敢任他们胡闹?!”

李光弼却没有阻止,只是长叹一声。

王承业被摁着头,眼睁睁看着王难得掏出一封书信,勒令他照着抄。

当他看到那“请封一皇子为征讨大元帅”几个字,脸色又是一凝,反而不敢再叫嚣了。

因为他此时才算知道,原来这些人是真正的反贼,是真敢杀他……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