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冰封DF计划

作者:新作者区欠弓长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216章《请示族巫》a

书名:冰封DF计划 作者:新作者区欠弓长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09

“这不正是我们造飞船需要的吗?”苗苗瞪大了眼睛,吃惊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惊喜与兴奋。大家也都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许久,终于找到了那盏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

大咖马文庸眼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他娓娓道来:“我们的老祖宗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当然时间可能更早。这项伟大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新石器时代,对农业的发展以及定居生活的稳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我推测,这龙山陶必定是龙山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发明出来的,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钦佩,让大家再次想起龙山人辛勤劳作、钻研制陶技艺的场景。

包老大兴奋起来,接过话茬说:“没错,直到秦汉时代,陶器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秦始皇的兵马俑不都是用陶土精心制成的吗?那些栩栩如生的陶俑,每一尊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不过,陶和瓷之间的差距可不小啊。”他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试图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陶与瓷的区别。

大导演邹东旭笑着点点头,也来分享自己的见解:“我曾经去拍摄过夏商周断代工程,根据我的了解,商代的白陶已经开始使用瓷土了,也就是用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高达1000度以上,这便是最原始的瓷器雏形。但真正意义上,工艺成熟、像样的瓷器,是在东汉之后才出现的。”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大家对陶瓷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说得对,这漫长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与创新。”马文庸一脸佩服地看着邹东旭,赞叹道:“不愧是大导演,对这些历史知识和专业内容了如指掌。那我们现在有办法烧制出陶瓷吗?”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邹导那里得到肯定的答案。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邹东旭不好意思地说。

包天喜思索片刻,缓缓说道:“可以尝试一下。当然,首要任务是解决高温烧制的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好好琢磨琢磨。”他的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沉思,脑海中开始思考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是啊,在这个没有现代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地方,想要烧制出高品质的陶瓷,简直难如登天。”邹东旭一脸郁闷,无奈地说道,“当年我到景德镇采访过,那里的师傅说,烧制瓷器,温度是关键中的关键。温度的细微变化,都会直接决定陶瓷的品质,只有烧到1300度,才有可能烧制出优质的瓷器。可我们现在,连达到这个温度的条件都不具备。”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沮丧,大家听了都像是被一盆冷水浇灭了希望的火焰。

懂得技术的猴子孟阳也在一旁补充道:“还有技术方面的难题,我听说这烧制过程,既是一个力学问题,又是一个气学问题,同时还涉及物理学和化学,它是一个多种学科交织的综合体。”他的表情十分严肃,让大家又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

“那当然,根据我们对古陶瓷的鉴定经验,行内人一般都说,烧瓷的窑工堪称一件艺术品成败的生死判官。他们的技艺和经验,直接决定了陶瓷的最终品质。”包天喜感慨地说,眼神中透露出对传统技艺的敬重。

在他看来,烧制陶瓷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驾驭。

“我听说,烧制一件瓷器,从升温到最高温度所需的时长,何时降温、何时再升温,整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充满了节奏与韵律,着实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马文庸一脸感慨,对包天喜的观点深表赞同,言语间满是对瓷器烧制工艺的敬畏。

“尤其是冷却环节,何时开始冷却,冷却时长的精准把控,让陶坯从液态逐渐平稳地恢复成固态,这对烧瓷人来说,是极高的专业挑战。”孟阳又接过话茬,专业地分析着,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门技艺的深入理解,仿佛自己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烧窑师傅。

马文庸眉头紧锁说道:“这个过程太复杂了,咱们谁有这样精湛的技术呢?”他一脸无奈地摇了摇头,语气中满是担忧与困惑,毕竟在这个科技匮乏的时代,要拥有如此精细的烧瓷技术谈何容易。

孟阳突然灵机一动,看着包天喜说道:“大哥,我看你在这方面称得上是行家,不如你来担任总指挥,我给你打下手,咱们携手完成这件大事,你觉得怎么样?”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对两人的合作充满信心。

包天喜一听,顿时喜上眉梢,连忙说道:“行啊,猴子,我知道你技术了得,虽说不是烧窑出身,但做事有分寸。反正咱们就是做实验,一次不行就烧十次。要是能烧制成功,咱们的返回舱不就更安全可靠了嘛。”

天喜的心中已然勾勒出一幅成功烧制陶瓷、打造出坚固返回舱的美好画面,同时,一个更为宏大的发财计划也在他的脑海中悄然酝酿。

孟阳接着对包天喜说:“大哥,咱们毕竟都不是科班出身的烧窑人,依我看,解决这1300度的炉温问题才是当务之急。”他的表情严肃,话语中透露出对当前困境的清晰认知。

“要达到1300度啊?可咱们上哪儿去找这么高的温度呢?”苗苗满脸疑惑,眼中充斥着迷茫。

这个难题如同沉重的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这里并非没有高温来源,火山熔岩就有这么高的温度。”耗子邓达突然冒出一句,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说得倒轻巧,你去取啊?”嘎子叶青毫不留情地呛了一句,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

“你还别说,邓达这个想法并非不可行。”鹤云飞眼前一亮,兴奋地说,“我们完全可以在靠近火山的地方建一座熔岩窑址,到时候借助火山熔岩的高温来烧制我们的陶瓷。”

“兄弟,真不愧是科幻作家,连这样大胆的想法都能想得出来。”包天喜吃惊地看着鹤云飞,“火山爆发时的温度极高,岩浆的温度通常在900度至1200度之间,最高甚至可达1400度。滚烫的岩浆能把附近的地方加热到100°C以上,那种情况下,人和动物稍不留意就会被瞬间煮熟。”

鹤云飞笑了说:“这个我知道。只要我们的防范措施到位,就可以。”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包天喜想了一下说:“只要你有防高温的装备,我看不妨一试。”他的语气从最初的惊讶逐渐转为认可,开始认真思考这个大胆的计划。

云飞接着说:“那我们先选一处靠近火山的山洞作为窑址,你觉得怎么样?”

包天喜思索片刻后回答道:“据我所知,古代传统的人工窑一般是用土砖、煤饼或者粉石搭建的。咱们既不懂建窑技术,也不懂烧窑工艺,更何况还要烧制大型安全舱的陶瓷内胆呢!所以,选一个空间足够大的山洞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他的分析条理清晰,充分考虑到了当前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实际需求。

苗苗连忙补充道:“烧窑我们不懂,可以向龙山人请教;技术方面有疑问,还能向超意手环求助呀!”

“就你主意多!”包天喜笑着看向苗苗,眼神中满是赞许。

郭振虎则认为,在空中选址会比较安全。但科考队带来的热气球一是飞行比较慢,二是操作不灵活,在火山上空进行考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他建议,还是向西摩拉姆老人借用龙山人的蔓藤飞船,以寻找月光宝石为由,靠近火山寻找烧窑的窑址。

由于龙山人确实急需月光宝石,西摩拉姆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让瓦扎带着鹤云飞等人前往火山地带去探寻。

乘坐蔓藤飞船穿过云雾,喷发的火山映入眼帘,那壮观的景象令人震撼。偶尔有零星的火焰溅落到船上,引得蔓藤飞船表面发出“吱吱”的声响,众人顿时紧张起来。

瓦扎镇定地说道:“没关系,我们涂抹了隔热石头粉,能起到防护作用。”

向下望去,当岩浆溢出地表时,宛如刚刚出炉的钢水,火红而炽热,仿佛是大地在喷吐着炽热的怒火。龙山壮士辛让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藤蔓飞船,躲避着喷向高空的岩浆。

在火山爆发的集中区域,远远望去,滚烫的岩浆就像一条汹涌奔腾的钢铁洪流,气势磅礴,一片火海,所到之处,瞬间吞噬一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