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一刀倾情

作者:安喜县尉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501章

书名:一刀倾情 作者:安喜县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46

(从本章开始,进入本部的第二卷《无头》)

时节已是初冬,北风呼啸,天地为之变色。黄河南北,已是天寒地冻。只是洛阳城北邙山翠云峰上清宫前,却聚集了数千名百姓,正自热火朝天地观看中原有名的戏班“和昌秀”在上清宫前连演十七天的海神戏。

邙山翠云峰距离洛阳北城不过十里,这座山峰虽不甚高,却极是险峻。历朝历代烽烟四起之时,若有大军围攻洛阳城,必先攻取翠云峰。占据这一高点,在峰顶便可将洛阳城一览无余。是以千百年来,这座小小的山峰,不知洒下了多少征人的鲜血,流下了多少孤儿寡母的眼泪。

奇怪的是此地虽然历经兵火之灾,偏偏山上树木生得极是繁盛。每到春夏之季,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因此得名“翠云峰”。故老相传,太上老君为玉皇大帝炼丹,遍寻四海九州,却发现翠云峰得天地之灵气,是一处炼丹的好地方。他便在峰顶建了茅屋三间,筑了丹炉,为玉皇大帝炼出九九八十一颗仙丹。太上老君功成之后,便即飘然而去。后人为了纪念此事,便在此地建了一座小庙,香火极是旺盛。

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尊李耳为皇家先祖,在各地大兴土木,建造太上老君庙。至唐高宗乾封元年,皇帝下诏在翠云峰顶建造上清宫,供奉太上老君。这座道观是天下第一座以“上清”为名的道观,且道观名称之中又用了一个“宫”字,表明是皇家庙宇,是以香火极盛。又因唐高宗追尊老子为玄元皇帝,上清宫又被称为玄元皇帝庙。而洛阳百姓一向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便这座道观称为老君庙。

上清宫自建成之后,历经唐、宋两朝,香火一向旺盛。只是金灭南宋之后,洛阳变成战场,上清宫毁于战火之中。其后蒙元兴起,推崇喇嘛教,更无人理会上清宫了。直到大明立国之后,上清宫才得以重建,只不过规模已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洛阳百姓一向信奉太上老君,上清宫重建之后,香火极为旺盛。

这一年洛阳大旱,洛水险些断流。地方官束手无措,无奈之下只得在上清宫哭拜太上老君,向天祈雨。这原本只是无奈之举,谁想祈雨之后的第三日,竟然真的降了一场大雨。洛阳百姓奔走相告,纷纷传说老君显灵,福佑洛阳百姓。是以年终之际,地方官重金请来戏班,在上清宫前搭起戏台,要连演十七天海神戏,以谢太上老君的恩德。

海神戏是流传于中原各地的祈雨戏,最初不过是围桌而唱,到得后来规模越来越大,渐渐成了气候,深受百姓喜爱。此次洛阳知府得了洛阳十七家富商的捐助,花重金请来孟州最有名的戏班“和昌秀”,要在上清宫前连演十七天大戏,既向太上老君敬献供奉,亦飨洛阳城的父老乡亲。

这一日是唱大戏的最后一日,唱得却是一出“宣平楼”。故事说的是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并州牧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入洛阳讨伐十常侍。董卓素有野心,进京之后先杀其上司何苗,随后逼走袁绍,收买吕布斩杀丁原,吞并了丁原等人的兵马,独揽朝政大权。随后董卓起了篡位之心,废少帝,立刘协即位,便是后来的汉献帝。其后董卓杀害少帝及何太后,占据皇宫,荒淫无道。司徒王允激于义愤,设下反间计,挑拨董卓手下大将吕布与董卓反目成仇。吕布在北掖门斩杀董卓,王允大功告成。只是其后不久,西凉兵哗变,要为董卓报仇,乘势反攻洛阳。王允被困洛阳宣平楼,大骂叛军后跳下城楼。虽然当场未死,却被叛军斩于宣平楼下,一缕忠魂,直飞入天堂去了。

在戏台上扮演王允的是“和昌秀”戏班班主曲纳吉。他将王允演得慷慨悲壮,气吞山河。台下百姓看得如痴如醉,叫好之声震动四野。待演到王允从宣平楼上一跃而下之时,戏台上早已搭起了一座三丈多高的木台。曲纳吉立于高台之上,唱罢戏文之后,只听得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叫好之声震动四野。

曲纳吉唱得兴起,到得后来一甩胡须,便即一个跟头从木台上跳了下来。哪知便在此时,却有两个**岁的顽童,趁着父母不留意之时,竟然爬到了戏台上,恰好站到了那木台的下面。曲纳吉一个跟头翻了下来,眼看着双脚便要踩踏到两个顽童的脑袋上。

台上台下数千人,眼看着一场惨祸便要发生在眼前,一个个吓得瞠目结舌,便是想要救出那两个孩童,却也来不及了。

在这电光火石之间,突见一道人影从台下抢到台上,正冲到那两名顽童面前。便在此时,曲纳吉已然落了下来。却见那人伸出双手,一手揽住一个顽童向后急退,在千钧一发之际将两名顽童从曲纳吉的脚下救了出来。

曲纳吉身在半空,眼看着自己要将这两名顽童踩在脚底,登时吓得魂飞魄散。他虽然在戏台之上潇洒自如,能从三丈高的木台上翻将下来,只不过是平时勤学苦练的把式而已,并非是身负武功。此时身在半空,要想闪转腾挪,那是绝无可能之事。正在惶恐之间,却见人影闪动,两名孩童已被人从自己脚下拖走。

从曲纳吉自木台上翻身而下,到两名顽童被人救走,只不过是眨眼之间的事情。曲纳吉一颗心刚刚放下,却也到了戏台之上。若是平时,将要落到戏台上时,曲纳吉会顺势翻一个跟头,消解下坠之力,然后滚倒在地上。扮演叛军士卒的两名戏子便会冲上前来将他架起。只不过方才他只顾看着脚下的顽童,却忘记了要在戏台上顺势翻一个跟头。待他惊觉之时,双脚已即将触碰到戏台之上。

曲纳吉心中一凛,知道自己若是如此直愣愣地踩到戏台上,双腿立时便会折断。他心下大急,暗想若是摔断了腿,身受重伤还是小事,只是在戏台上出了如此大丑,砸了大半生辛苦闯下的名号,只怕“和昌秀”就此成为笑柄,再无出头之日。

正在他绝望之时,忽觉一股大力自右向左卷了过来,正推在他的腰上。曲纳吉一怔,身子已然向左飞了出去。这力道用的恰到好处,将他送出丈许之后,堪堪消解了他下坠之力。只听“砰”的一声,曲纳吉轻飘飘地摔在戏台上。

两名扮演叛军士卒的戏子早就站在一旁,眼见这出戏就要演砸了,正自惊慌之间,想不到班主突然飘了过来,恰好摔在面前。两人又惊又喜,扑上前去将曲纳吉架了起来。

台下数千百姓看得心摇神驰,见曲纳吉千钧一发之间飞身而起,将原本要演砸的一出戏又救了回去,登时叫起好来。

待得大戏演完,台下百姓兀自不肯离去,站在原地议论纷纷。曲纳吉却走回台上,冲着台下的众人抱拳说道:“各位朋友,在下今日险些出了大丑,所幸有江湖朋友出手相助,不只救了在下,更是保住了和昌秀的招牌。和昌秀老老少少、上上下下二十多口,对两位朋友的恩德感激不尽。能否请两位朋友现身一见?”

这数千百姓方才见到有人救走了两名顽童,只不过曲纳吉最后被人以内力推动,飞身而出,平常人却瞧不出来有人相助。是以听曲纳吉说到“两位朋友”,都是吃了一惊。

曲纳吉等了片刻,见无人应答,知道出手之人不欲在众人面前暴露身份。只见他跪了下来,对着台下磕了三个响头,这才站起身来说道:“大恩大德,永不敢忘。“

众百姓原想看看救出孩童的是谁,只是一直无人应答,最后纷纷散去。戏台的四周早有数十家小贩支开了摊子,有的卖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有的卖香气四溢的馄饨,还有的卖小孩子最喜欢的吹糖人。是以很多百姓离开戏台之后,并未立即下山,而是聚到摊子前。

曲纳吉见百姓散去,急忙跳下戏台,紧走了几步,追到一名身穿灰白色长袍的男子身后,低声说道:“这位朋友出手救人,在下感激不尽。”

曲纳吉说完之后,便即单膝跪倒,向那人行礼。

只见那人四十多岁年纪,头戴方巾,身上的灰白色袍子虽然有些陈旧,浆洗的却甚是干净。一张四方脸不怒自威,左手负在背后,右手却握着一把扇子。

他见曲纳吉突施大礼,急忙伸手将曲纳吉搀扶了起来,口中说道:“岂敢岂敢,曲班主太多礼了。”

曲纳吉站直了身子,对那人说道:“方才若不是您出手相救,那两名顽童定然会伤在我的脚下。到了那时,不只和昌秀要赔得倾家荡产,只怕我也会被官府抓入大狱之中,严刑拷打,最后秋后问斩也说不定。”

那人哈哈一笑,道:“曲班主将这事情说得忒严重了些。是我没有料到曲班主身负绝妙武功,贸然出手救人,倒是画蛇添足,贻笑大方了。”

曲纳吉一怔,道:“这、这是从何说起?”

那人道:“方才眼见曲班主就要摔到戏台之上,却凭空飞了出去,这份轻功可是很了不起,我就做不到这等机变。”

曲纳吉摇头说道:“您有所不知。方才我眼见就要摔断双腿,忽觉一股大力将我托了出去,否则我非出丑不可。”

那人脸色一变,道:“曲班主,您说的是真的么?”

曲纳吉一脸苦笑,道:“您对我来说有救命之恩,我怎敢瞒您?”

那人脸色一变,笑容瞬间消失,口中喃喃说道:“想不到此处竟然隐藏着如此高手,于某倒要见上一面才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127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