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没错,大明本来就这样!

作者:可乐肠粉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6章 仗节死义

书名:我没错,大明本来就这样! 作者:可乐肠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4

“那要怎么变?废漕改海?”

何泌昌双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只知道,如果大明废漕改海,他就有机会出海了。

一想到这里,他就忍不住激动。

“恐怕不行。”李昰摇了摇头。

何泌昌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不解道:“为什么?!”

李昰哪知道为什么,史书上大事那么多,所有事都写这么细,学生还活不活了。

他只知道不行,但具体是什么原因,他也不清楚。

及至此时,严嵩的神情已经淡然了。

今年才不过二十岁而已,李昰能说出这些,已经完全超出他的预料了。

“漂没。”

严嵩放下了手中筷子,轻吐出两个字。

“漕运也有漂没啊,而且走海上,即便是再漂没,也比漕运便宜吧?”

何泌昌觉得严嵩不懂海事,严嵩知道何泌昌不懂人心。

“漕运的漂没好查,船队行驶至何地可以具体到哪一日,都有前例可循,可到了海上就截然不同了。”

“真漂没无所谓,哪怕是有人中饱私囊,君父也不会在乎,都可以算作漂没。”

何泌昌不解道:“君父都如此大度了,那就改啊!”

“万一是假漂没呢?如果朝中有奸臣作乱,漕粮刚出了长江,就扭头运进松江哪处大仓里,而后上报朝廷,船队遇上风灾,全军覆没,朝廷如何应对?”

“不需要多,一年半,三季赋,至多两年,就能积攒下近两千万石粮,哪怕是将粮食藏在辽东,两年也有六七百万石,都够养兵三十万了。”

严嵩说到这里,李昰疑惑道:“如果是改课银两呢?”

“朝廷课银,运银子总比运粮食要便宜。”

何泌昌不解道:“明理,朝廷收了银子,不还是要找商人运粮吗?商人又不会变戏法,一样的漕运海运,损耗能低到哪去?”

在他眼里,这计税为银好像也没什么卵用。

“用修此言谬矣,计税为银,边军、衙署发银为饷俸,不是让商人运粮,而是让商人种粮,是让九边再行商屯,粮食就在北方自产,不就不用运了吗?九边商屯产粮一斤,胜过江南产粮五斤啊。”不等李昰开口,严嵩便已经解释起来。

现今大明,已经以募兵取代军户,如果将边军的军饷从粮食换成白银,那边军将士就需要在边关就近购置粮食,届时必然会大肆抬高边关粮价,九边屯田就会变得有巨利可图,自然有人屯垦,边关自产粮食省下的运输成本,就没办法计算了。

计税为银李昰在博物馆里看到过嘉靖朝早期的一些尝试,如果说开中法是精准滴灌,那计税为银,发银为饷就是大水漫灌,只可惜都是浅尝辄止,也没有后来严世蕃变法那样精妙。

大明初期就是靠这一点,只不过当时用的是盐法,盐商为换盐引在九边大量屯垦,为朝廷省下了不少粮食。

及至孝宗朝折色开中之后,盐商只需缴纳白银就可以换取盐引,商屯遂废边民内迁,而盐商缴纳的那点白银,随着白银的贬值跟孝宗的斋醮,很快就只够边军购置军械了。

后来嘉靖想要复行开中,但受盐商阻力甚大,只能作罢。

何泌昌眼前一亮,兴奋的直拍大腿。

“妙,妙啊!”

还没等何泌昌高兴多久,严嵩笑着摇了摇头,道:“可惜大明不产白银,连铜都被前宋采空了。”

“如此一来,银价几何,听凭豪绅定价,朝廷插不进手,恐怕会成抱薪救火,张孚敬搞的一条鞭法,也会变成残民一条鞭,届时就怕是九边的葫芦按下去,江南的瓢又浮起来了。”

张孚敬是夏言的前任,尤善奔跑,当今天子最敬仰、侍之若父的内阁首辅,是曾经的兴王府长史袁宗皋,而今上最为倚重、所施善政最多的内阁首辅是张孚敬,也是嘉靖朝唯一一个回乡时连仆人都没有的内阁首辅。

一条鞭法、考成法都是张孚敬与更善奔跑的桂萼联手所创。

张孚敬主张循序渐进,徐图变法,这是很理智的主张,但遗憾的是他的身体持反对意见,及至后期已经时常昏厥在内阁值庐中。

为此,当时还是少年天子的嘉靖帝亲自为这位首辅开坛做法多次,可惜疗效并不明显。

后人已经无从知晓从昏迷中醒来的张阁老见到天子正在他身边跳大神时会作何感想,但他在病入膏肓前,还是为嘉靖留下了最后的遗产,他改革了大明的科举制度,从县学、府学再到国子监全部进行了二次设计。

张孚敬改革科举后的第十年,嘉靖二十六年丁末科正式发榜。

餐桌上,方才还兴致勃勃的何泌昌脸上的笑容逐渐凝固。

“照此说来,这岂不还是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

李昰摸着下巴咂舌道:“那倒也未必。”

“小阁老天纵奇才,应当能想出办法来。”

李昰很是自信,让别人很难不信服,其实他也挺想捡个现成的,直接告诉严嵩该怎么变。

但严世蕃的变法具体内容太过繁杂晦涩,又不在考纲上,李昰实在是没记住,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当时已经得手了。

听李昰这么说,何泌昌才稍稍松了口气。

虽然不知道这位同僚是什么来头,但这段日子的生活经验告诉他,听李昰的,准没错,都快成思想钢印了。

看着面前两个信心满满的年轻人,老迈的严嵩笑容里闪过一丝苦涩。

倘若真如李昰所言,严家又何以至今日?

见何泌昌身前的酒壶已经空空如也,严嵩摇了摇头吩咐道:“叫蕤儿来,给他表兄添酒。”

“喏。”

抓着酒壶的何泌昌愣了下。

嗯?

怎么又成表兄了,算了,不想那么多,大抵是姨公又糊涂了。

……

就在李昰、何泌昌、严嵩准备去刑部探监时。

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中有六十余人正聚在都察院大堂中。

众御史簇拥着一个头上缠着纱布的御史。

他就是前些日子伏阙死谏的福建道监察御史洛缙。

此时御史们正翻阅着洛缙从大理寺衙门‘调’出来的严氏卷宗。

严嵩倒台之后,都察院刚刚经历了一波大换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刚从地方州府调任都察院。

在看到邱顺家参与走私瓷器的卷宗后,顿时炸了锅。

送上门的严党,坐视不查,白当这御史了。

“邱克谨平日里看上去浓眉大眼的,没想到他竟是严党的暗桩!”

“诸位!邱逆蒙蔽圣听,堂堂都察院,独洛伯绅一人有此铮骨乎?!”

“同去左顺门!吾辈誓为社稷除此害!”

“仗节死义,就在今日!”

“……”

就在都察院行动起来后不久,都察院的三十余名给事中言官同行在听到消息后也跟着行动起来,一时间里应外合,声势浩大,天街之上尘土飞扬,过路官吏军民无不侧目。

就在这百余名言官会和一同涌入承天门后,早有准备的东厂、锦衣卫校尉立时涌入大内各处口隘,一道道铁闸应声而落,瞬间吞噬了这百余人,只留了下一道小侧门沟通内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35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