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明渣的逆袭

作者:浮沉的命运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7章 姚江书院

书名:明渣的逆袭 作者:浮沉的命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0

明崇祯十二年(1639),余姚人沈国模、管宗圣、史考咸讲学于县中半霖,因建义学,祀同乡先贤王阳明,名姚江书院。

三十多年过去,前朝不在,三位创建书院者也已经离世,姚江书院明亡后停学十载,但自清康熙八年(1669),江南名士韩孔当主院事,严立规约,姚江书院又开始繁荣,弟子七十余人,在江南名声大噪,和刘宗周创建的蕺山学院齐名。

姚江书院重自由讲学之风,弘扬大儒王阳明“致良知”学说,此为“姚江学派”活动中心之一。书院组织严密,规章制度完备,月有会,会有讲。强调“进德修业”,力求言行一致,反对“趋炎附势、把持乡曲”,江南子弟,趋之若鹜。

站在书院门口,王和垚不由自主,连打几个哈欠,迈上了门前的台阶。

他的父母把他送到这么大的“培训机构”来读书,肯定是下了血本。花这么多钱,不让他参加科举,只为了他能找到事做,未免过于奢侈。

他已经暗暗盘算着,只上完这个“学期”,或提前结束这个“学期”。

实在是,太没有必要了!

“王和垚!”

有声音自身后响起,王和垚转过头来,一个肤色白皙,身材圆润的小胖子快步走了上来,亲热地搂住了王和垚的肩膀。

王和垚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一时反应不上来如何称呼对方。

这两和郑宁,还有父母交谈不多,主要是怕言多必失,露出马脚。除了知道这是清康熙十三年,天下初定,他并没有太多周围人的讯息。

仔细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帅叔”父亲曾经和自己谈过,知道自己有位同窗胖友叫黄俊森。

“黄兄,你也早。”

稍稍思量,王和垚回了一句。

不用说,动作如此亲昵,又如此圆柱体型,肯定是黄俊森了。

“王和垚,你家距学堂七八里,我住在城里。你比我还早,我怎么能比得上你!”

看到王和垚安然无恙,黄俊森心里也是舒畅。

这位懦弱善良的好友,体弱多病不说,还胆小懦弱。昨天的一场城中乱战,喋血街头,这位仁兄竟然被吓晕过去,还是他给送回去的。

“兄弟,你没事吧?”

想起了昨天的事情,还有些担心王和垚。

“能吃能喝,我能有什么事情?”

王和垚脑子一转,知道黄俊森是在说自己被吓晕的事情,赶紧解释。

“老黄,醒了以后,以前的很多事情都忘了。有人说我被吓晕了,真有这回事吗?”

再一次,他暴露出了自己性格中好面子的劣性。

“和垚,你真什么都不记得了?”

黄俊森看着王和垚,心里有些难受。

没想到王和垚吓晕之后,竟然伤到了脑子。

“许多事情都忘了,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王和垚脸不红心不跳,为“自己”的懦弱开脱。

“前几天四明山的土匪到了城中,被官府的皂隶发现,双方就在南街火拼,土匪死了七八个,百姓被误杀了两个……”

黄俊森在王和垚耳边低声细语,让王和垚恍然大悟,似乎真不知道这些事情。

“死掉的土匪里面,有郑思明的阿爹郑遵修。有人说他就是土匪,也有人说是误杀。这不,脑袋都在南城门上挂着。”

“老黄,那你说,郑思明他阿爹,是不是误杀?”

王和垚轻声问了回去。他倒是想看看,这个小胖子得反应。

“我怎么认为不要紧,关键是官府怎么看。”

黄俊森轻声一笑,上下打量着王和垚。

“老王,你这些事都记不清了?”

王和垚正准备继续说话,身后有声音响起,紧跟着几个人走了上来。

“要是没缓过来,回家多歇息几天,让父母多安慰安慰,吃些好吃的。不过,不要给旁人讲,你是姚江书院的学生,我们可丢不起人!”

说话的人青色绸衣,中等身材,清瘦白皙,人也英俊,只是阴沉许多。

“吓都吓晕了!不知道将来还能不能传宗接代?真不行就告诉一声,兄弟我义不容辞!”

另外一个粗壮的书生,但人高马大,肥头大耳,也是锦衣华服,但与风流倜傥的江南书生,完全两样。

“姜德笏,李治廷,闭上你们的狗嘴!”

黄俊森满脸通红,指着说话的二人,怒目相向。

“要欺负人,到别的地方去!”

“黄俊森,想打架,老子可不怕你!”

叫李治廷的壮汉上来,看着黄俊森和王和垚,跟一座肉山似的,气势汹汹,挑衅味十足。

王和垚个头中上,却瘦弱不堪,黄俊森圆滚滚,却个头一般,两个人怎么看,也和对方不是一个体量级别。

“王和垚,你还敢来上学?要是又有人杀人放火,你可不能再被吓……傻了!哈哈哈!”

李治廷嚣张异常,哈哈笑了起来。

欺凌弱者,谄媚强者,似乎是人类的劣根之一,几千年来没有断过。

黄俊森怒火中烧,刚要反驳,王和垚已经站在了他身前。

“大清早满口喷粪,你家里人没有教过你要有礼貌吗?”

王和垚的讥讽让李治廷二人都是一愣,片刻,李治廷面红耳赤,大声怒骂了起来。

“王和垚,你个窝囊废!老子弄死你,跟踩死只臭虫……”

李治廷话还没有说完,脸色铁青的王和垚疾步上前,伸手抓住李治廷的大臂,一个过肩摔,把李治廷粗壮的身体从自己背后甩出,重重摔到在了地上。

“砰”的一声,尘土飞扬,李治廷躺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

黄俊森、姜德笏,包括要进学堂的学生们,都是惊讶地看着这一幕。

片刻,姜德笏才哆哆嗦嗦上前,费力地把李治廷扶了起来。

“记住了,不要随意侮辱别人,不然,下一次摔断你的脊梁骨,让你一辈子躺在床上!”

王和垚眼神狰狞,连黄俊森都是心里一颤。

这小子,好大的杀气!

刚才那一招,他是怎么使出来的?

姜德笏哆哆嗦嗦,躲在了李治廷身后。

李治廷想说些狠话,最终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没有吭声。

“你们都在这里干什么?不上课吗?”

一个长袍的白面老者走到了学院门口,背起了双手,不怒自威。

“先生好!”

学生们赶紧答应,一个个快步跑进了学院。王和垚和黄俊森,也是跟在匆匆离开的李治廷和姜德笏身后,一起进了学堂的大门。

“兄弟,那一招不错。什么时候再露两手?”

黄俊森满脸笑容,低声细语。

“侥幸而已。”

王和垚眉头微微一皱。

他确实没有使劲全力,不然李治廷得在床上躺个把月。

不过,谁要是敢侮辱他,他也绝不会手下留情。

“这个李治廷,以前常欺负我吗?他怎么这么横?”

看到黄俊森的眼里的惊诧,王和垚赶紧开口。

“老黄,我真的很多东西都记不得了!”

“李治廷以前经常捉弄你,至于特别过分的事情,倒是没有。他老子是县主簿,有些势力,县太爷都要让上三分,你说横不横?”

黄俊森轻轻点了点头,很有些不以为然。

“那你怎么不怕他?”

王和垚有些好奇。

“我们黄家是诗书传家,李治廷是胥吏世家,井水不犯河水。”

黄俊森得意地一笑,表情有些傲娇和欠揍。

王和垚明白了几分。

读书人的清高和优越,黄俊森身上是一览无余。

“老黄,你这绫罗绸缎的,看样子家底不错啊!”

王和垚这才注意到,二人一个布衣,一个缎衣,完全不同。

“和垚,咱们读书人,堂堂的秀才,难道要和平头百姓一样?”

黄俊森炫耀了起来,王和垚一脸的惊诧。

“你小子是秀才?”

这个看起来憨厚老实的小胖子,竟然是秀才。

百姓粗布葛衣,读书人才是绫罗绸缎,想不到真是等级分明。

不过,贫苦百姓衣能蔽体就好,哪有什么款式和纹样的讲究,自然更没有绫罗绸缎的份了。

“我当然是秀才!姚江书院里有十几个都是秀才,三十多个童生。比如那个邵廷采,他就是童生,学识渊博,才华满腹,远远在我之上,可就是过不了秀才一关。还有那个戴有祺,松江府有名的神童,但性格孤僻,也是个童生。”

黄俊森看王和垚不吭气,还以为他不高兴,赶紧解释了起来。

“和垚,要说到读书上,你可是比我强多了。要不是你阿爹不让你科考,你早就是秀才了!”

黄俊森的解释,让王和垚哈哈一笑,忽然开口。

“老黄,那个李治廷和姜德笏,他们也是秀才或童生吗?”

这二人也是绫罗绸缎,锦衣华服,又是姚江书院出品,想来不会质量太差。

“姜德笏是童生,李治廷屁都不是!”

提到这二人,黄俊森爆了粗口。

“姜德笏是士绅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李治廷虽然也算读书人,但此人仗着他父亲的权势,骄纵跋扈,狐假虎威,不是个好东西。我被人算计过几次,估计就是这小子干的!”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黄俊森看到李治廷就火大。

童生、秀才!

王和垚摇了摇头。想不到这姚江书院竟然有十几个秀才,也想不到黄俊森这小胖子也是其中之一,当真是人不可貌相。

“黄秀才,多谢相告!”

王和垚拍了拍黄俊森结实的肩膀,大步进了学堂。

“老王,你等我一下!”

黄俊森扭动着水桶腰,卖力赶了上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0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