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贪官

作者:渝江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1章:徐达让叶大人名震朝野,朱元璋的临时工生涯!

书名:大明第一贪官 作者:渝江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7

雁门大酒店的客房里,

马皇后看了看依旧坐在床头生闷气的朱元璋,然后就看走到窗边,看向县衙的方向。

不仅朱元璋很生气,就连她也有些生气。

她知道叶青特立独行,但却没想到他竟然特立独行到不讲章法的地步。

可仔细想来,他也是为了守住雁门县才这么做的,毕竟他不知道被他拉壮丁的人,根本就不是曾经当过朱元璋亲兵的郭老爷,而是朱元璋本人。

再者说了,他只是用这种近乎于不要脸的方式拉了壮丁,但拉回来之后也还是上宾待遇。

这不,他们前脚被绑回大酒店,后脚就有人来要走了他们的身形尺寸。

叶青要他们第二天一早就搬到他家客房去住,还要为他们量身订造甲胄。

如此说来,也算是为了得到老郭这个参谋人才,给出了包吃包住包装备的待遇。

想到这里,马皇后也是露出了哭笑不得的笑容。

“叶青,”

“陛下可是帮了你的大忙啊!”

“他用他的方式,让你的建议成为此次的北伐战略,可你却用强抓壮丁的方式来回报他,这显然不合理。”

“要想把‘不知者不罪’这句话,用在这件事情上,那就必须用传国玉玺来换!”

“.”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夫妇和毛骧等人,全部搬到了叶青豪宅的客房楼。

还是上次朱元璋他们他们住过的那栋楼,连房号都不带换的。

细心的吴用也问过为什么少了两个人,马皇后也以郭夫人的身份,给出了比较合理的理由。

就这样,朱元璋就正式以雁门防守战参将的身份,开始了他的临时工生涯。

至于他这个参将的具体用途,吴用知道,叶青也知道。

只不过他的具体用途,在二人的心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四天后的下午,

叶青上奏的八百里加急军奏,被送到了中书省。

正如朱元璋所想的那样,胡惟庸他们虽然恨透了叶青,但在军国大事上,还是不敢有丝毫的耽误。

叶青的这份正式军报奏折,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了太子朱标的手里。

太子东宫书房里,

朱标坐在椅子上,认真而严肃的看着这份奏折,生怕漏看一个字,生怕漏看一条信息。

而中书右相胡惟庸,则规规矩矩的站在下方,等待太子殿下的旨意。

“北元三十万大军正在集结?”

“乃儿不花带领五万先锋大军先行开拔?”

朱标眉心微皱道:“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这是父皇长期对孤说的话。”

“父皇要孤记住这个人,说这个人是‘天下奇男子’!”

“孤一直在想,他这个被徐叔和常叔他们打成‘王跑跑’的男人,到底有什么地方可以配得上一个‘奇’字。”

“孤现在总算是知道了,他足以称‘奇’的地方,便是他就像那草原上的野草一样,当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不论失败多少次,他都可以召集兵马,重头再来,还能让那些人都信服他。”

“失败之后,他还会总结为什么失败,次次失败却次次都有所进步,直到洪武五年,他战胜了徐叔一次。”

“也就是这一次,让他在北元扬眉吐气,竟然拉来了三十万大军!”

胡惟庸听后拱手道:“殿下,魏国公这一年以来,也一心兵事,为的就是一雪前耻。”

“敌人可以知耻而后勇,我泱泱华夏之将帅,更能知耻而后勇。”

“臣相信,魏国公这一次不仅可以一雪前耻,还能大捷而归!”

朱标点了点头,对于这一点,他深信不疑。

想到这里,朱标直接下旨道:“传旨兵部,令延边诸卫大军,先行抽调精锐驰援雁门,仍以魏国公徐达为帅,从玄武湖大营京军之中,抽调精锐,即刻北上。”

胡惟庸领命之后,当即跪拜道:“臣领旨。”

可他站起身来之后,却没有立即去兵部,而是用关切的语气问道:“殿下,既然雁门县不久之后就有战事,陛下乃万金之躯,自应即刻回朝才是。”

“陛下,可有消息传回?”

朱标听着这么一个问题,他心里也担忧无比,但他的担忧绝对不能表露出来。

甚至连没有他爹消息的答案,都不能告诉胡惟庸,谁知道这些人到底是个什么想法。

也就在朱标想办法搪塞之时,在门外候着的太监便立马跑了进来,还当着胡惟庸的面,附耳朱标说了一句胡惟庸一个字也听不到的悄悄话。

朱标听后,也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后,就对胡惟庸严谨道:“胡卿,伱先不忙去兵部传旨,此事明日早朝再议。”

“孤还有要事,胡卿回去吧!”

胡惟庸听后只觉得莫名其妙,但也对太监说的这句悄悄话,好奇到了极点。

到底说了一句什么样的悄悄话,才让太子殿下收回旨意,硬要把十万火急的事情,拖到明天早朝再说?

不仅如此,还直接对他这个宰相下了逐客令?

可即便他再怎么好奇,还得按太子殿下的逐客令行事。

胡惟庸走后,朱标这才召见了风尘仆仆的锦衣卫信使。

东宫书房之内,

这名锦衣卫信使,真就是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跑了过来,为的就是早日把信件亲手交到太子殿下的手里。

而太监之前对朱标说的那句悄悄话,就是他让太监传的话‘陛下亲笔急信,必亲手交与殿下,不得有第三人在场’。

也就在太监懂事的从外面关门之时,锦衣卫信使这才从怀里拿出信件道:“殿下,这是陛下亲笔信。”

朱标接过信件之后,还是没有立即打开,只是立马问道:“陛下何时回来?”

“陛下和毛将军他们押运着十大车的货物,最起码也要一个月才能回来。”

朱标点了点头之后,就让他下去休息了。

也就在这名锦衣卫信使离开之后,朱标这才打开了朱元璋写给他的亲笔信。

信件内容:“标儿,”

“雁门知县叶青提议,你徐叔带领大军不直接支援雁门,从开平卫出关,以达到绕后包抄,聚歼敌军于城下的目的。”

“爹以为此计可行,如果运去好了,还能追到和林去,找回传国玉玺!”

“爹也有信送给你徐叔,你徐叔一定会在次日早朝谏言,不论朝中大臣如何,你一定要配合你徐叔,让此提议,成为此次北伐的战略国策!”

“.”

朱标看到这里,立马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很显然,他爹以郭老爷的身份和雁门县知县叶青相处得不错,都已经聊到战略国策上了。

传国玉玺四个字的分量,在朱元璋这里很大,在朱标这里也很大。

朱标走到烛台面前,烧掉信件之后,就走出书房,看向雁门县的方向,眼里尽是期盼之色。

他也想尽快认识一下这位,得到他母后高度评价,被他母后保到现在的叶大人。

他很想知道,一个想要鲸吞敌人三十万大军,还敢‘贪’传国玉玺的巨贪,到底长什么样子。

也就在此刻,

已经送完军情急奏的信使,又敲开了魏国公府的门,并亲手把‘郭瑞’的亲笔信,交到了徐达的手里。

这名信使是叶青的人,他来送信的体验的就是,郭瑞二字在魏国公府非常的好使。

他只是半信半疑的说了一句‘郭瑞郭老爷有信,要亲手交到魏国公的手里’,魏国公府的人,就直接把他带到了魏国公徐达的面前。

信使离开之后,徐达这才打开了信件。

信件内容:“魏国公在上,”

“雁门知县叶青叶大人知草民与魏国公相识,便托草民书信一封,献上北伐战策,以下诸言,皆为叶大人口述,草民书写。”

“.”

“若魏国公认为此策可行,只当是自己想出来的便可,切莫提及‘叶青’二字!”

这封由叶青口述,由‘郭瑞’郭老爷代笔的信,比起朱元璋给朱标的信,就要长得多了。

因为给朱标的信是老子命令儿子,只要让儿子明白是怎么个事情就行。

但这封信却实际上是叶青这个区区七品知县,越级给早已名满天下的魏国公徐达提议献策的信,不讲明白因为所以是不行的。

其实主要还是叶青并不知道郭瑞就是朱元璋,所以直接把这封提议献策的信,写成了‘论文’。

只有讲明白利弊关系,才能够说服徐达!

但也因此,这封信直接就让‘雁门知县叶青’六个字,烙印在了徐达的心里。

徐达走到门外,背着手看向雁门县的方向,眼里也尽是期待之色。

“叶青?”

“听说只有二十三岁,还是大明首届科考的举人倒数第一名?”

“如此平庸的科考成绩,却能让我皇帝老哥,对提拔你的考官和吏部官员先罚后奖?”

“不仅如此,现在还能让我皇帝老哥,帮你写信给我,推荐你的战略战策?”

“确实是好战策,也确实胃口大!”

“如果真如你所说,吞了他三十万大军,还找到了传国玉玺,你将立下不世奇功!”

想到这里,徐达也觉得叶青有点小看他了,他徐达可不是贪图别人功劳的人。

再者说了,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真的没必要再贪什么功劳,他明天早朝一定会让‘叶青’二字,响彻朝野上下!

其实徐达这么做也有自己的原因!

前不久才破获的濠州大案,就是他叶青的功劳,太子朱标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表扬过叶青。

可也正因如此,他叶青直接就变成了淮西勋贵的公敌。

所以,他想让这个不世奇功,成为这么一个不惧权贵的好官的‘免死铁卷’!

第二天一早,

由太子朱标主持的朝议,在奉天殿开始。

胡惟庸第一个站出来,奏报了雁门县的军情急奏。

紧接着,徐达也抱着玉笏站了出来。

“臣徐达,有本要奏!”.

求看官大大们追订支持,求推荐票、求月票,谢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324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