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刘协:我开着坦克匡扶汉室

作者:发光鱼仔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0章:归顺

书名:重生刘协:我开着坦克匡扶汉室 作者:发光鱼仔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6

“哎!”

刘协换取一瓶金疮药,递给士兵:“把他这个伤口包扎好,别让他失血过多。”士兵接过金疮药,迅速地为守将处理伤口,荀彧打量伤口,发现刀伤不深。

“陛下为何要留他性命?”

“此人虽为敌将,但亦是华阴州牧的得力助手。若能留他一命,或许能成为我们与华阴州牧之间沟通的桥梁。况且,他若能真心归顺,对我们的大业也是一大助力。”

刘协命士兵把这人架起来:“带上这人,留口气就行。”又带着兵马往华阴赶去。

华阴城坐落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之上,华阴城巍峨耸立,城墙高耸,城门紧闭,城墙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站在城墙上的一白发老者远眺奔来的兵马,叹气道:“终究该来的还是来了,打开城门!”

城门缓缓开启,露出一条通往城内的道路。刘协带领着士兵,押解着受伤的敌将,缓缓进入华阴城。

城内街道两旁,百姓们好奇地探头观望,议论纷纷。刘协的军队纪律严明,步伐整齐,没有丝毫的慌乱。他们穿过街道,直向华阴州牧的府邸行进。

府邸门前,两列士兵手持长矛,神情严肃,目光不善盯着他们。

刘协示意士兵停下,他独自一人走上台阶,推门而进。

门内,华阴州牧正襟危坐,白发苍苍,拐杖倚靠在身旁,被侍从扶起跪地:“拜见陛下,臣知罪。臣年迈体弱,已无力再与朝廷为敌。若陛下能饶臣一命,臣愿献上华阴城,从此归顺朝廷,为陛下效力。”

刘协扶起他:“老人家你不必多礼。朕并非苛刻之人,只要你真心归顺,华阴城的百姓便能免受战火之苦。把人送上来吧。”

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将守将放在华阴州牧面前的地上。守将的脸上血迹斑斑,呼吸微弱,伤势不轻,但好在面色仍保持着生命的迹象。

华阴州牧见此情景,惊叹:“儿啊!他竟是出城了!我这儿一心只为保我这老骨头。陛下,您真是仁慈,我这把年纪,本以为命不久矣。如今得见天日,愿以余生报效朝廷。”

刘协推辞:“我看他衷心为了华阴城的百姓,不忍见其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朕愿给他一个机会单挑,不愿见他因一时的失足而死,您见谅。”

州牧激动地跪地磕头谢恩:“陛下仁慈,臣感激涕零。臣愿以华阴城为陛下守卫,誓死效忠,以报陛下今日之恩。”

刘协照旧分一千的精兵在华阴驻守,离开时州牧递给他一封亲笔信:“老夫猜测陛下是不是前去收服附近的城池?”

“州牧大人果然心思细腻。不错,朕正有此意。华阴城若能成为稳固的后方,朕便能无后顾之忧地征讨四方。”

州牧点头称是:“老夫与附近的城池关系甚好,若陛下需要,老夫愿为陛下牵线搭桥,助您一臂之力,此信乃是老夫写给邻城城主的,信中是老夫的立场和对陛下的忠诚。只要陛下拿出此信,相信他们定会响应。”

刘协接过信件:“州牧大人果然是深明大义之人,朕若能得您相助,何愁天下不平。”州牧拱手道:“陛下过誉了,老夫只愿尽绵薄之力,助陛下早日实现天下太平。”

刘协又接连赶往许昌的方向,途中只要路过城池,便拿出华阴州牧的亲笔信,向城主们展示诚意与联盟的意愿。

果然如华阴州牧所料,城主们纷纷响应,表示愿意与刘协结盟。刘协的声望因此大增,他所到之处,城池的守军都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刘协每离开一个城池就会调走五千的兵马,以固兵权。

刘协的队伍逐渐壮大,行了三日就已经收服了数座城池,他的影响力开始在周边地区扩散,系统的积分也不在不断的上涨。

收服一座城池就有十万的积分,现在的余额又涨回了三百万,刘协干脆又在许昌地下城的爆兵基地生产十万的普通士兵,普通士兵花费不了多少的积分,被杀了也不心疼。

“三日已过,援军应该是赶到许昌了,不知那边的情况如何?”

刘协转头询问荀彧:“长安可来信件?”

荀彧点头,从怀中掏出几封信件,递给了刘协。

“孔明先生和刘备几人只言长安城内一切尚且安好,四周尚未发现敌军的踪迹。他们报告说,长安城的防御工事已经加固,城内物资充足,民心稳定。但,因陛下的行动,周边的诸侯最是紧张,他们加强了巡逻,以防不测。”

刘协点头扫过信件,除了诸侯的异常,其他的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进行。刘协心中稍感宽慰,又问:“如今各地的诸侯还不足为惧,他们尚且在观望之中,无需过于担心。朕倒是心忧许昌。”

-荀彧宽慰道:“张辽和颜良还在许昌镇守,城防坚固,陛下无需过分忧虑。若是顺利应是援军已到,许昌城内军心稳固,即便面对强敌,亦可坚守数月。陛下英明,许昌之围必解。”

刘协听后,眉头稍展,但心中仍有一丝忧虑,毕竟许昌乃战略的重镇,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不仅因为它是汉朝的旧都,更因为那里囤积着大量的粮草和军械,是整个汉室复兴大业的根基所在。

右眼皮又开始跳动,刘协感到一丝不祥的预感。

“死眼!别跳了!文若吃点火锅吗?今夜在此驻守一夜,三日后便能到许昌了。”

荀彧没听过火锅,以为是起火的热锅,困惑地望向刘协,不解其意。

刘协见状,笑着解释道:“此乃蜀地之食,以辣味为主,食之可暖身驱寒,朕偶有品尝,颇为喜爱。今夜不妨一同尝试,亦可稍解旅途劳顿。”

荀彧听后,虽仍感新奇,但见刘协兴致盎然,便也欣然同意。

二人便在帐中围桌而坐,刘协拿出两盒自热火锅递给他一盒。

荀彧接过火锅,好奇地打量着这新奇的食物。刘协耐心地指导他如何加热和食用,两人在烛光下边吃边聊,气氛逐渐轻松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03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