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一十九章 预防

书名: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作者:来点猪头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0

安庆公主和宁国公主威风凛凛的进宫了,现在的她们是公主,但是用不了多久她们就要成为长公主了。

只要朱允熥登基,他姑姑辈的公主们都要自动升为长公主。

徐妙锦有些埋怨起来了,“小姑,都说了带着妹妹,就算是不想见着文垚,也该让殿下看看。”

提起自家宝贝闺女,安庆公主十分无奈,“不行,那丫头太野了。不要说我了,估计连她外祖父都不怕。真要是带来了,肯定惹你皇祖父不高兴。”

徐妙锦也不好多劝,毕竟老朱的性格大家都心里清楚。另一方面就是那位小表妹,也绝非是省油的灯,被娇惯的非常利害,有些无法无天。

宁国公主就问道,“那位又在宫里不安分了?”

徐妙锦有些无奈的说道,“倒也算不上,只是现如今对殿下来说要紧。这不就是有些牢骚,估计是想要说些话,以此和殿下讨要好处。”

安庆公主的脸色顿时就冷下来了,“她倒是想的好!现在是对允熥来说紧要,那也轮不到她多事!要不是允熥心善,她现在还能在宫里好生养着!”

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无情,只是现实情况也就是如此。

真的要是有什么情况,宫里也可以无声无息的就没一个人。哪怕贵为太子妃,那也是失了势的太子妃而已,本质上来说没有太多的人去关心。

要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流言蜚语,也可以暂时隐瞒一些消息。比如说死亡的时间,一个没了地位的前太子妃,可没多少人关心她的动静。

宁国公主也有些不高兴的说道,“这事情要是传到父皇耳里,只怕是要连累到她子嗣。以前还觉得他温婉识大体,现在看来尽是一些小聪明!”

“皇兄喜欢呗!”安庆公主抱怨着说道,“她一贯都是喜欢用小恩小惠笼络人,以前宫里哪个不说她贤惠!真贤惠,允熥就不至于被说了十三四年!”

两位皇帝嫡女领头,威风凛凛的朝着幽宫走去,这是要帮朱允熥找回场子了。

或许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告诫,要让吕太子妃那刚刚升起来的一点小心思彻底熄灭。

以前只是有些人不愿意为难她一个寡妇,只是看在朱允熙岁数太小的份上,不代表着就可以肆意妄为,更不是别人的退让就是她更进一步的理由。

主持早朝的朱允熥自然不需要过多的关心这些事情,仔细的询问了吏部的一些官员考评事宜,仔细的询问了各地赋税上缴、入仓的事情。

这些对于他来说才是不折不扣的大事,作为即将登基的储君,这个时候更加需要专注于一些政事,这些才是他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退朝后,朱允熥将茹瑺叫到了文华殿,“你是吏部天官,有些事情用不着我说,你也该心里有数。如今吏治不如前些年清明,你也该心里有数。”

茹瑺顿时有些压力了,这时候赶紧请罪,“臣知罪!”

开国初年的吏治无比严苛,可谓是用严刑峻法将蒙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官场贪腐风气狠狠的治理了一番,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哪怕有些人觉得这些有点矫枉过正了,可是也不得不这么做。

乱世就要用重典,不好好的扼杀一下那股子风气,很有可能就是让大明的吏治从一开始就开不了好头。

朱允熥笑着说道,“这些事情也怨不得你,只是我得告诉你。现在我大明科举已开,也有不少才学之辈进入仕途,我大明的官就该是我大明的人!”

这一下茹瑺感觉到压力了,不过也不认为这件事情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有些事情也确实是需要提上日程了,这也算得上是时机比较成熟了。

朱允熥的意思实际上就非常简单,就是要在官场进行一些换血了,在他看来时机自然也是成熟了,那自然也就不用客气了。

当初老朱打天下的时候,可谓是风卷残云,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定鼎天下的功绩。

那时候的老朱手底下有着一大群文臣武将,只是治理地方需要的基层官员基本上就是从各个政权接手,是让那些官员留下来。

元朝的官员、陈友谅的官员、张士诚的官员,或者是明玉珍、陈友定、何真等人留下来的官员。

这些也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治理地方需要大量的基层官员。而培养一批基层官员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大明现在已经定鼎天下三十年了,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一代人成长起来了,有些事情自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可以说平稳过渡。

“如果有些官员能力不俗,可以留着。”朱允熥开口说道,“如果不行,该退的就推掉,该致仕的也就要致仕了。”

茹瑺谨慎的回答说道,“殿下,如果这么以来,各地大概是缺些县令、教谕。”

基层官员的升迁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虽然老朱也算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对于官员的出身等等,那也是比较在意的。

甚至就算是直接在他手底下效力的,投靠过来的比较早,或者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过来追随,待遇总体上来说还是有着一些区别了。

朱允熥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我自然也知道这些,国子监的官员不少,明年还要加开恩科,你们也提前准备一下。”

这么说起来就是要准备着一些‘萝卜坑’了,不过在茹瑺看来一点都没有什么问题,这一切也都是非常符合大家认知的一些事情了。

科举考试也就是如此,每一科到底选多少进士,这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这需要从官员的缺口来判断。

可以是几十个人,也可以说上百人,这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更何况在基层官员方面来说,从国子监直接选拔一些学子去赴任也没关系。甚至已经过了乡试的举人,已经可以在吏部备案,到时候也可以选官。

大明开国三十年,还是培养出来了一大批读书人,经天纬地的人才等等可能不算多,毕竟这样的人杰不是那么容易出现。

朱允熥继续吩咐说道,“我大明对读书人一向优待,只是你也知道有些人自负读了几本书就可以指点江山,这实在可笑!”

茹瑺顿时感觉到了压力,他隐约能够猜到皇太孙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显然是有些不满。

朱允熥强调说道,“此前皇祖父就制定规矩,这些读书人不要空谈、不要妄议国政,只是这些人怕是已经忘了!”

茹瑺赶紧请罪说道,“臣愚钝,臣领罪!”

朱允熥不高兴的问道,“领罪?愚钝?那好,你说是你在何处愚钝了?再说清楚既然领罪,那要孤如何治你!”

一瞬间茹瑺汗流浃背,认罪、领罪等等,这些也算的上是一些官员的常见套路了,这些更多的就是在主君发泄不满时臣子们表明态度而已。

要说真的知道错了,或者是真的毫无怨言、不满的领罚等等,这自然也就是谈不上了,这就是‘客套’而已。

可是现在好了,皇太孙殿下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要让茹瑺将他这个‘罪’说出来一个子丑寅卯来,是要说清楚该如何处置!

看到茹瑺支支吾吾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朱允熥冷哼一声,显然是非常不满意这样的态度,但是他也不会过多的纠结这一点,有些套路大家也都习惯了。

虽然很多的时候朱允熥有些得势不饶人,只不过这个时候就算了,不适合为难茹瑺。

“这件事情不怪你,要怪就怪礼部、就该怪国子监和都察院!”朱允熥没好气的说道,“只是你吏部留意一下,有些妄议国政的士子,入仕不能顺遂!”

可以说朱允熥的一句话几乎断绝了不少人的仕途,这看似是极其不公平的事情,毕竟那些读书人也是寒窗苦读数十年。

尤其是能够读到国子监、举人的水平,也都算得上是文华种子,都是有着不俗的本事。

毕竟在这个年代读书也是有一定的门槛,寒门出贵子的概率确实有,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脱产一直在科举上奋斗。

但是朱允熥可不在意那么多,能够读到举人、国子监,一般来说也都不是少年了,最少也是青年,甚至是中年了。

在这个岁数还不够成熟的话,还要去做一些和制度、法律相悖的事情,那也只能说咎由自取了。

别说什么只是键盘侠等等,只是书生意气罢了,这样的人有些时候就是不会改,这样的一些人就是依仗着自己有些才华等等眼高于顶。

既然这些人都已经是靠不住了,朱允熥自然也就没必要重用,他也不觉得有什么好惋惜的,说到底现在大明的读书人不算少。

该做些什么事情,茹瑺现在看起来也是心里有数了,估计接下来在吏部的选官、考评上,他心里也是有着一些分寸了。

在茹瑺心情复杂的离开文华殿后,朱允熥问道,“大和尚,你觉得我这么做,士林上是不是会有些议论?”

道衍就立刻回答说道,“殿下,臣以为这些年对陛下、对殿下的各种议论都不少。虽说要广开言路知晓百姓心意,只是也不该全听士子的声音。”

对于道衍这个回答,朱允熥非常的满意,这些读书人有着发声的渠道,他们自然也想要指点江山、想要辅佐社稷,或许还想要成为意见领袖。

但是如果只有他们的声音,这显然就是一个不太合适的事情了,这一点也没什么好说的。

朱允熥笑着说道,“这么说来也对,为我大明对读书人还是太好了,以至于有些人越来越放肆了。”

道衍对此不好评价,要说大明对读书人好,那肯定也是比较好的。免税、免徭役不说,有了功名在身甚至地方官都不好轻易处罚。

在如今这个出远门需要路引的年代,读书人可以仗剑四处行走游历,也可以一封拜帖等等送到一些官员的手里,这都是读书人的好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也不是随便说说的,对于有知识的读书人,大明该有的尊重还是有,该有的优待肯定也不会缺。

人才嘛,谁都喜欢,这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大明需要大量的读书人作为基层的官员。

朱允熥看着道衍,问道,“你有没有觉着现在的官场上,这些读书人越来越多了。这些勋贵们不管事了,读书人的声量就大了起来?”

道衍顿时有些汗流浃背的意思了,实在是因为这些话题太敏感了,这也是非常容易得罪人的话题,真的不好回答啊。

作为皇太孙的‘心腹’,有些话要是传出去了,那就是他这个大和尚在蛊惑储君了。如果可以的话,道衍真的不想回答这些话题。

但是很明显他没有选择,现在朱允熥目光灼灼的盯着呢,现在就是要道衍给出一个回答,想要蒙混过关显然没有那么容易,甚至是根本就不被允许。

道衍斟酌片刻,开口说道,“回殿下,前些年五军都督府权势大,现如今亦是如此。”

这不是假话,虽然开国三十年了,勋贵都已经换了一批,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五军都督府强势的现实,勋贵依然在面对文官时有着绝对的优势。

道衍随即继续说道,“只是如今看来,读书人进入仕途更多,且读书人能够步入仕途,多半都不是简单之辈。”

是啊,读书人进入官场,那是需要通过层层科举,那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

而五军都督府、勋贵呢,虽然也有一些看似不错的人才,但是基本盘就在那里,人口基数要少、可选择范围也小,人才自然不如文官了。

所以历朝历代,开国初年都是勋贵强势,但是天下承平之后,文官就会迅速的崛起,然后抢占主导权。

朱允熥自然不希望有些事情发生,有些事情也确实需要预防一下,要不然真的不会有任何的好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9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