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疯皇

作者:星辰玖 | 分类:历史 | 字数:0

109 督师

书名:大明疯皇 作者:星辰玖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4

京城往东,出顺天府,跨过永平府,就是山海关,山海关再往东百余里就是关宁锦防线的中心,宁远城。

此时,巍峨的宁远城头,蓟辽督师孙承宗仿佛感应到什么一般,抬首往京城方向望去。

关外暗云压崇山,建虏肆虐黎民惨。

鞠躬尽瘁救国难,不复辽东誓不还。

皇上,臣定尽心竭力,收复辽东,如若不然,马革裹尸还

此刻,他心中真没有任何杂念,他就想收复辽东的大好河山。

他肯定不知道,就因为这个念头,后世他会被骂成大明灭亡的第一罪人

为什么

看看历史上几个人的结局就知道。

熊廷弼,因为固守沈阳和辽阳,阻了建奴将近两年,令建奴不得寸进,最后被斩首示众不说,还被传首九边。

袁崇焕,因为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吃了亏,不但被千刀万剐,还要被后世唾骂。

孙承宗,就更不得了了,熊廷弼撂挑子,沈阳和辽阳失守,辽东大乱,建奴势如破竹,眼看着就要打到山海关了,结果,孙承宗督师辽东,不但稳住了形势,还修筑了关宁锦防线,令建奴被阻关外二十余年

建奴第一次绕道蓟州镇入寇大明京畿,占据了京城周围好几座大城,那时候蓟辽督师袁崇焕已经被崇祯打入诏狱,祖大寿因为害怕被崇祯给收拾了,也率辽东军缩回辽东去了,各地赶来勤王的明军就如同一盘散沙一般,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建奴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结果崇祯把孙承宗一请出来,三两下便把他们给击退了。

建奴真是恨透了这个屡屡坏他们好事的老东西。

结果,孙承宗被革职之后,建奴再次入寇京畿,他们什么都没管,直接奔袭上千里,冲到孙承宗的老家高阳,当着他的面,灭了他九族,杀光了他所有的子孙后代,再用战马将其活活拖死,而后还要编造谣言,把他污蔑成大明灭亡的第一罪人

传首九边,千刀万剐,诛灭九族,后世唾骂

他们做错了什么

他们就是在建奴入侵大明的时候胆敢抵抗的人,而且抵抗的特别顽强,搞得建奴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他们必须死,他们必须被后世唾骂

反观那杨镐,萨尔浒一战,直接葬送大明十多万边军精锐,历史上就好像没这个罪人一样。

还有那洪承畴,不但将大明最后十多万边军送给建奴灭了,还带头投降建奴,还带着吴三桂、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等叛徒帮建奴打下了大明万里江山,最后,他竟然还被洗白成了一个无奈投降的忠臣

杀人诛心,莫过如此。

建奴,欺人太甚

当然,此刻的孙承宗并不知什么身后之事,他正带着一众文臣武将在城墙上巡视呢。

他的左边是总督王象乾、巡抚王化贞、兵备佥事袁崇焕、通判金启倧等一众文臣。

他的右边则是满桂、马世龙、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等一众武将。

这会儿大家都没有说话,因为督师大人正皱眉看着城外沉思呢。

宁远城外,那漫山遍野皆是匆匆逃难而来的辽东平民,密密麻麻的,同样一眼看不到头。

这些人基本都没带什么家什,全副身家大多也就一包衣物和几床棉被。

这会儿天气是越来越冷了,露宿肯定是不行了。

这些平民不得不找来树枝,撑起一些被褥和衣物,借以遮风挡雨,剩下的,基本也就是身上的衣物和那么一两床棉被了,一家人挤破烂的“帐篷”里,裹着被子抱一起,晚上也会冻得瑟瑟发抖。

好在朝廷并没有丢下他们不管,每天两碗稀饭还未曾断过,他们虽然又冷又饿,倒还不至于活活饿死。

而且,督师孙承宗孙大人已经开始集结大军,征集青壮,准备反攻了,未来,他们还是有希望回到自己的家园的。

这些天,不管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不是被孙大人选中的青壮,白天的时候都会主动去北面的群山之中主动帮大军采集木材和石材,因为他们都听说了,孙大人准备修筑城池堡垒以克制建奴骑兵。

他们并不知道修筑城池和堡垒需要多少石材和木材,总之,大家都想尽一份力,帮助大军尽快打回去,这样他们就不用在野外挨饿受冻了。

孙承宗看着漫山遍野如同蚂蚁般不断涌动的平民,忍不住悠悠一叹。

唉,这些人,冬天怎么熬得过去啊

辽东这边到了冬天可是冰天雪地,别说是破帐篷了,就算是待房子里,不生火炉子烤,那也冻死个人啊

这个,他真没办法,就算他允许平民进入宁远城也没用,宁远城就这么大,能挤下十万平民就算是不错了,对于城外两百多万平民来说,那简直是杯水车薪。

而且,他还不能让平民进城,因为这些平民里面隐藏的建奴奸细太多了,如果让他们进了城,这关宁锦防线的核心重镇怕就要永无宁日了。

他暗自叹息了一阵,随即把脸色一正,威严道:“启倧,石材木料准备的如何了”

金启倧原本只是宁远城中一个没有品级的小吏,是他慧眼识珠,将其提拔为宁远卫经历,随即又擢升为辽东通判,专职查核兵马钱粮,监督修城工程,处理军民诉讼。

此人办事能力极强,为人也相当的有节操,现在相当于是他处理辽东事务的左膀右臂。

金启倧连忙拱手道:“大人,这些天城外平民都在主动帮忙,修筑大凌河堡的石材和木料倒是早已准备充足了,就是还没有搬运到锦州前线去。”

孙承宗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威严道:“加紧打造锄头、耙头、铲子等物件,能打造多少打造多少。”

金启倧连忙拱手道:“下官明白。”

紧接着,孙承宗又对袁崇焕道:“元素,木材和石材必须尽快送到锦州去,你带着五万青壮去搬运,给你五天时间。”

袁崇焕本是兵部主事,传闻在兵法上颇有见解,而且立志镇守边关。

他亲自考校了一番,觉得还不错,遂擢为辽东兵备佥事,专责操练屯卫,招募新兵。

袁崇焕闻言,亦是连忙拱手道:“遵命,大人。”

孙承宗统领辽东军民的方法跟熊廷弼还不一样,熊廷弼那是仗着自己脾气暴,谁不听话那就是一通咆哮,再不听话就是一顿板子,再不听话,那就拖出去砍了

他却是事先就了解一番,如若桀骜不驯直接撤了,如若真有能力能听从号令就提拔重用。

这样一来,他手下人更听话,不像熊廷弼那样,拍屁股一走就没人能管得住那些骄兵悍将了。

他提拔起来的人可不少,文官里面金启倧和袁崇焕算是他的左膀右臂,武将里面,满桂、马世龙、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等等,只要是掌握实权的领兵将领几乎都是他提拔起来的,原本熊廷弼手下那些咋咋呼呼的骄兵悍将全被他退回各自的边镇去了。

当然,他一个督师手底下不可能就这么点文臣武将,像总督王像乾,巡抚王化贞等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朝廷指派的。

不过,他要办的事都只会让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办。

大凌河堡的筑城材料是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兵马和粮饷了。

他想了想,随即又威严道:“满桂,明天点两万人马,迎上朝廷运送钱粮的队伍,一路随行保护,北边的哈剌慎诸部跟建奴早就勾搭上了,你可得小心他们。”

满桂亦是毫不犹豫的拱手道:“末将遵命。”

他原本只是辽东军中一个没有品级的游击将军而已,督师大人一来便将他提拔为总兵官,他自然是感激不尽,誓死效力。

满桂那真是一员难得的猛将,不但蛮力惊人,擅于骑射,打起仗来那更是勇猛无匹,每次参加战斗,冲在最前面的是他,斩首最多的也是他。

可惜,这年头提拔将领基本都是看关系,不看军功,所以,他一直得不到重用。

孙承宗来到辽东一打听便知道了这员猛将的事迹,他再一查军功,果然如此,那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提拔重用,他可不管什么关系,他只管能力。

要说辽东军中能力最强的,其实还不是满桂,而是祖大寿。

满桂是勇猛无匹,但谋略上略有不足,祖大寿乃是将门出身,他的祖父就是万历年间镇守宁远的援辽总兵官,他的父亲祖承训官至辽东副总兵,曾参加两次援朝之战,功勋卓著。

他深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乃是辽东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文才武功那都不同凡响。

从个人能力上来说,满桂做先锋是最合适,祖大寿则适合做大将。

孙承宗对祖大寿也是寄予厚望,这一次镇守大凌河堡的重任他就准备交给祖大寿。

他又想了想,随即问道:“复宇,五万辽东精锐挑选的怎么样了”

祖大寿连忙拱手道:“大人,已经挑选好了,都是敢打敢拼的好汉子。”

孙承宗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如果建奴前来围城,你能坚守多久”

祖大寿略微想了想,这才小心道:“这个就要看城池的修筑进度和存粮的多寡了,只要墙基完工,城中又不缺粮,建奴休想拿下大凌河堡。”

孙承宗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果断道:“此次修筑大凌河堡就由你率军前往主持,粮食,我给你三十万石,另外,我会尽量派人在大凌河沿线阻击骚扰,尽量拖延时间,建奴如若围城,你可得给我守住了。”

祖大寿毫不犹豫的拱手道:“只要墙基能完工,守不住,末将提头来见”

孙承宗闻言,连连点头道:“嗯,很好,你也无需守太久,只要各路援军抵达,建奴必退,不退,他们就别想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90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