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天运

作者:旦暮遇之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四十四章 墨宝

书名:大唐天运 作者:旦暮遇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5

斗门亭内,乐师奏响了清乐,高莽从茶箱里取出五个紫竹斗笠杯,还有一个竹节提梁茶壶,成排摆放在面前,旋即将身旁小火炉上的银壶提起来,用开水烫了一下茶壶和杯子。

取出竹筒封装的茶叶,用竹片铲了一些放在茶壶里,又额外铲出一些放在竹瓦上,递给陈玄礼。

这既是为了让皇帝鉴赏茶叶的外观,也是为了检验是否有毒。

李隆基好奇不已,这道茶通体幽绿,形如雀舌,很是好看,凑到鼻前轻闻,竟有一种清新的香气。

李隆基沉思不语,惯性思维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该用何种香料,何种调料来搭配这种香气。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高莽直接将银壶的热水倒入提梁茶壶,旋即将茶汤倒入分茶的公道杯中。

用茶叶水烫过杯子,高莽笑道:“此为洗茶,一则洗去茶叶的浮尘,二则激发出茶叶本身的香气。”

说着话,他将四个竹垫放在四人面前,又用竹镊子夹着洗过的斗笠杯,放在茶垫上。

再次将热水倒入茶壶,出茶,分茶,高莽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没有一分多也没有一分少,有一种说不出的朴素之美。

“大家,请品茶。”高莽做出一个请的动作,自顾自的端起面前的主人杯,享受地喝了一口。

这就完事了

李隆基和两个亲信一脸吃惊之色,同时看向面前的茶杯。

敞口的斗笠杯中,茶汤清亮,清澈透底,说白了啥也没有,这是要喝个寂寞

陈玄礼倒是很欣赏,真好,银壶煮水,材料只有茶叶,茶汤一眼看到底,丝毫没有下毒的操作空间。

疑惑归疑惑,他们还是学着玉真公主的样子,端起茶杯后先是闻了闻,然后轻轻地抿了一小口。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高莽悠然道,“淡乎其无味,是为道茶。”

亦或是受到音乐的熏陶,亦或是受到道德真经的加持,李隆基的心静下来,茶汤入口直觉气味恬淡,稍有苦涩之感,但旋即一股清香和回甘在口腔中蔓延开来。

妙哉

天子李隆基眉头舒展开来,心头隐约有一些激动。

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气质冲淡,苦后余甘,道茶之名,诚不我欺。

大唐是浓烈的,博大的,也是多元的,李隆基从这一杯清茶中,却探寻到不寻常的淡雅质朴的美学意境。

李隆基惊叹不已,再看高莽沏茶时朴素而自然的动作,也和清雅的道韵如此契合。

“子寿,”李隆基赶紧向着看棋的张九龄他们招手,道韵之茶当然要和名士分享了。

他可不相信道茶是高莽发明的,最大的可能是司马承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才创造出这恬淡为上的道茶,乃至茶道的仪轨。

正如李隆基所料,张九龄和韩择木几人品过道茶后,纷纷赞不绝口,气质太契合了。

所谓大道至简,淡乎无味,合乎无为,道茶既然冠之以“道”,原本就该如此。

玉真公主当即代小师弟做主,每人送二两茶,外加一套紫竹茶具,皇帝三哥的另算。

此为雅赠,比不得金银珠宝,胜似金银珠宝。

天子很开心,向着高莽问道:“怀柔,你拿出道茶与我等分享,想要什么赏赐呢”

高莽想了一下,认真道:“圣人,不如给小子写几幅字吧。”

“还有呢”

“没了,圣人赐了官阶又赏了宅子,小子知足了,”高莽补充道,“以后缺啥了再向您讨要就是了。”

李隆基哈哈大笑,张九龄几人纷纷微笑微笑,这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是贪婪,从小仙师的嘴里说出来就是率真。

“三郎,何事如此高兴,”宁王意气风发地走了过来,得意洋洋道,“连杀了李相三块棋,真真是过瘾”

李林甫一脸苦相道:“宁王算路精深,我是被那小奴的声音喊得心慌,抓着棋子就往棋盘上丢,哪里还顾得上计算。”

众人不禁莞尔,李隆基大方道:“见者有份,怀柔的道茶你们也拿回去尝尝。”说罢他把高莽的道茶又是一番描述。

宁王悠然神往,忽然向着高莽道:“怀柔,既然道茶如此受推崇,不若你我二人合作,在两京开设茶庄”

高莽惊讶看着宁王,这厮眼睛真毒,他真有打算开设茶庄呢,把道茶包装为高端茶,不过现在不是聊这些的时候。

高莽呵呵傻笑,没有接这个岔。

那边书桌是现成的,内侍研好了墨,李隆基当仁不让地走到书桌前。

有唐以来,一共出过两位书法皇帝,一是唐太宗李世民,取法“二王”擅长行楷,再有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李隆基也是一位书法大家,擅长隶书八分体,为弘扬书法,他在宫廷中设置了专门的书家,其中有名的如韩择木,梁升卿,贺知章及张旭等人。

只见李隆基气定神闲,毛笔蘸着浓墨,在裁剪好的宣城案纸上,写下一个“堂”字。

风雅使然,大唐上到帝王下到学子,每人腰间都挂着一方私印,李隆基当即用了印,还加盖了私人的道印。

接着是张九龄,龙飞凤舞写下一个“枝”字。

李林甫见高莽让他写,先是惊讶了一下,旋即欣然应允。

然而当他得知高莽只是让他写个“一”字的时候,心情顿时不好了。

怎么着,是嫌弃我的字太丑,所以让我写个最简单的

不高兴归不高兴,李林甫还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拿起笔来,写下一个大大的“一”字。

“一,枝,堂,”旁观的宁王喃喃自语,忽然惊讶道,“一枝堂,怀柔,你这是打算开鲜花铺子吗”

天子李隆基也瞧出端倪,却没有宁王那么不靠谱,他微笑看着高莽:“怀柔,可是取意南华真经”

见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张九龄解释道:“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李林甫夸张地哦了一声:“出自庄子的南华真经,逍遥游”

众人不禁向着李林甫投以白眼,人家张九龄连原文都引用出来了,圣人之前也点明了出处,还用你多嘴

高莽看向皇帝,脆生生道:“鹌鹑栖身不过一根树枝,鼹鼠饥渴不过喝一肚子水,一枝堂,其实是我给书斋起的名号,也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

众人纷纷点头,李隆基沉默不语,他似乎从高莽自表心意的这三个字里,咂摸出来一丝委屈。

李隆基不能确定,这三个字是高莽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司马承祯刻意设计好的,但不管怎样,内心深处,李隆基确实愧对司马承祯。

洛阳少尹梁升卿写下“厚德载物”,礼部郎中韩择木写下“天道酬勤”,御史大夫李适之写下“上善若水”,没错,三幅字,正是后世传说中的“老干体”三板斧。

皇帝起了头,众人皆以隶书八分体书写。

凑热闹的宁王也留下一坨坨的墨宝,就连高力士和陈玄礼也各写一联。

高莽眉开眼笑,这些字搁在大唐都是宝贝,还不是有钱就能请得到的,这要是挂出去,比护身符还管用呢。

高莽看向张九龄,再次请求道:“张相,我还想请你写一联,可以吗”

张九龄愕然,旋即点点头,不可以也要可以啊,谁让你是小仙师我又拿人手短呢。

张九龄站在书案前,持笔问道:“怀柔,所写何字”

高莽正色道:“只有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887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