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天运

作者:旦暮遇之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二章 大唐天子

书名:大唐天运 作者:旦暮遇之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35

大唐天子李隆基,一袭月白色长衫,头戴硬脚幞头,腰间的黑鞓犀带上悬挂着盘螭玉佩和一方龙纽,像极了一位谷虚气华的文士。

多年的养尊处优让他面如满月目若青莲,然而毕竟到了知天命之年,眼角已然爬满了鱼尾纹。

此刻他悠然望着脚下那深不见底的大坑,伸手轻轻捻动一下上唇的坐朝,或至日昃,力士,你以为呢”

不远处的一片阴影中,身穿紫衣的高力士快步走上前来,竟比李隆基还要高出一头。

高力士躬身道:“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想那杨坚,不过是靠欺凌孤儿寡母得了天下,哪里又有什么雄才大略,最后还不是生生累死了自己,以至隋二世而亡”

“你这老犬,朕不是封存了贞观政要吗,你却偏要偷偷去看。”李隆基手指高力士笑骂了一句,脸上却露出欣慰之色。

高力士急忙赔笑,倒也并无告罪之意。

开元十七年,修文馆学士吕兢上表直言劝谏皇帝,同时附上他所著的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记载了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和大臣们对话的实录,极力歌颂贞观之治,总结政治得失, 当得是一部良史。

李隆基虽然视太宗文皇帝为偶像,可并不意味着他就喜欢别人拿自己和太宗文皇帝做比较,尤其是那几年他统治下的大唐还远谈不上盛世。

所以吕兢遭到皇帝的贬斥,出为荆州司马,而贞观政要也随之束之高阁。

可高力士知道,李隆基没事就会取出贞观政要细细品读,乃至通宵达旦。

作为皇帝的贴心人,高力士又怎么可能不读贞观政要

先前李隆基所说的“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便出自贞观政要李世民和大臣萧瑀之间的对话,李世民对隋文帝杨坚大事小事一把抓的独夫作风很是看不起,所以大加批判。

高力士当然也能听得出,李隆基这时候提到隋文帝杨坚的独夫作风,不单单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开明,大概他是对当下的三个宰相不满意了。

果然, 李隆基轻叹一声:“朕和杨坚不一样, 朕也至察,可并不多疑,心也是明的。当年姚崇为相,竟连长安的宅子都置办不起,要寄宿在寺院里,卢慎之为相,死后竟要老奴卖身为他下葬,他們二人都是在邀名,却将朕置于刻薄寡恩的境地,可朕还是成全了他们的清名。到了燕国公张说为相,泰山封禅时他暗中收受贿赂,大肆提拔亲信与朕同行,朕当然知道这些,可还是给了他致仕的体面,力士,你来说,朕难道还不够宽容吗”

高力士急忙道:“三郎自然是宽容的,只是三位相公终究瑕不掩瑜,若非当初三郎您独具慧眼提拔了他们,放权给他们,又怎么会有如今这太平盛世”

李隆基眼中闪过一丝阴郁:“可如今的三个宰相,朕一样提拔了他们,放权给他们,可为什么他们半点都不让朕省心呢”

高力士苦笑无语,这话不好接。

当今的这三位相公可都活得好好的,不是他可以置喙的,就算他说对了说好了,也免不得落下一个干预外朝的把柄。

伴驾多年恩宠不减,高力士没有别的心得,唯有四字:忠诚,谨慎。

三位刚上位的宰相都是干臣,张九龄不说了,可谓官场小强,三起三落成功拜相,如今他作为大唐文坛领袖,继承了贤相张说的文人士大夫势力,在朝堂可谓一呼百应,连皇帝都敢硬怼。

另一个宰相裴耀卿,同属于张九龄的阵营,如今兼任河南淮南转运使,正在主持运河以及沿岸转运仓的修建,一旦完工将彻底扭转关中缺粮的窘境,通衢南北,功在社稷。

至于最后一位,李林甫李哥奴,出身李唐宗室,论辈分还是当今天子的族叔,此人不学有术精明狡诈,身后还站着一波关陇、山东士族势力,也是个硬茬。

三位宰相,两大阵营,斗得不亦乐乎,按道理说皇帝应该是乐见的,难不成如今皇帝开始厌倦了

如果此刻高莽在的话一定会告诉高力士,是的,皇帝开始厌倦党争内斗了,或者说,皇帝已经强大的自信到党争也不会危及江山社稷。

历史上张九龄下台后,李隆基一改以往不到四年就换一波宰相的惯例,而是把李林甫安置在相位上长达十六年。

李隆基也从此走上了隋文帝杨坚的反面,他天天顾着享受,压根就不理会朝政了。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正是李隆基。

天子李隆基久久没有得到高力士的回应,不禁露出不悦之色,侧身看向高力士,忽然问道:“力士,我来问你,太子李瑛,可堪大用”

高力士冷汗都下来了,急忙压低身子,一副惶恐的样子。

李隆基见高力士吓坏了,不禁露出促狭的笑容,步步紧逼道:“力士啊,寿王李琩呢,你觉得如何”

高力士几乎要哭了,皇帝啊皇帝,你这就不讲武德了,咱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

朝野皆知,天子不喜欢太子李瑛,若不是李瑛背后有张九龄一帮人力挺,只怕早就被废掉了。

可问题是,天子也不喜欢寿王李琩啊。

李琩是天子最宠爱的武惠妃的儿子,此刻武惠妃正暗中勾结李林甫,使劲把李琩往储君位子上推呢。

高力士很清楚,李隆基就算再宠幸武惠妃,也不可能让李琩当太子,从而让武惠妃有当上太后的机会。

不为别的,就因为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亲侄孙女。

也正是这个原因,王皇后被废之后,十几年来武惠妃享受皇后之实,却始终没有被册封为皇后。

高力士当然知道这些事,也知道天子的态度,可这些事太敏感,不但涉及到后宫,还涉及到朝廷两大势力之间的斗争,皇帝这么问他,分明就是把他放在火上烤。

李隆基看着吓得色变的高力士,不禁哈哈一笑:“你现在体会到朕的难处了吧”

“是,是,”高力士抬头长出一口气,“家事,国事,事事要陛下操心,偏那三位相公非但不能分忧,反而给陛下添乱,真真是可恶”

“对,就是可恶,”李隆基欣慰地拍拍高力士的肩膀,“力士,你这一晚上就这句话最中听”

高力士欲哭无泪,我今儿个把三位宰相都给得罪了,能不中听嘛

他也警醒过来,皇帝说了这么多既是在发泄,也是在敲打他呢。

高力士的养父高延福,出自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家,高力士本人也蒙受过武三思的恩惠,所以在李隆基登基之后,高力士对武家后人多有照拂。

武惠妃曾多次私下找过他,希望他能协助寿王李瑁上位,高力士迟迟没有表态。

张九龄那帮士大夫也找过他,明里暗里希望他正本清源,多说当今太子的好话。

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没有逃过天子的“至察”,天子说自己不多疑,其实他比谁都多疑。

不愧是从三次政变中走出来的最强宫斗者,对一切都洞若观火,却始终按兵不动引而不发,细思极恐。

高力士暗自发誓,打死也不能卷入前朝后宫的那些破事,以后这帮人能躲就躲。

垃圾倒完了,也敲打过高力士了,李隆基神清气爽,随手将一封书信递给高力士:“看看吧,司马承祯写给我的亲笔信。”

司马仙师的信

高力士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书信,细细看了一遍,然后不动声色还给了李隆基。

“说说吧。”李隆基淡淡道。

高力士沉吟片刻,如实道:“司马仙师有私心,他希望天运司能够保留下去,大概是为了保护那些天醒者,可他也忠于圣人,所以才会让一个六岁的孩童担任天运司掌使,如此就不会脱离圣人的掌控。”

李隆基不置可否:“还有呢”

高力士隐晦道:“圣人,司马仙师既然在信中提到他羽化之日就在明年,那就是在明年。”

李隆基点点头,高力士的话听着像是一句废话,但却说到了关键所在。

仙师不打诳语,他既然说了明年会死,那么到时候不死也得死。

李隆基承认,他心里其实很忌惮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在道教德高望重,又是大唐天运司的缔造者和曾经的掌控者,在天醒者中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

所以司马承祯在信中定下自己的死期,也是在宽他的心。

既然我司马承祯就要死了,对皇权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你总该容得下一个六岁的孩子吧

朕容得下吗

李隆基摇摇头,他不知道。

忽然想到什么,李隆基不禁眼睛一亮,嘴角勾出一丝笑意。

仙师这是要和朕赌一把

赌注是这个孩子的前途乃至生死

李隆基淡淡道:“开创我大唐盛世,司马仙师居功至伟,朕又怎能拒绝他最后的请求传朕旨意,让九妹接那孩子进宫,再从大内挑选一批贡品,以朕的名义敬献给仙师。”

目送高力士消失在黑暗中,李隆基转过身,再次将目光投向前方的大坑。

一场大雪从天而降,雪花竟似碎银一般直坠坑底,坑底泛起绚烂的银色波光。

就是这个大坑,曾经矗立着天枢铁塔。

也是这个大坑,宣告了开元盛世的开始。

这个大坑时刻在提醒着他,李唐神器,绝不容他人染指

太子李鸿于737年改名为李瑛,行文方便统称为李瑛,其他人名类似,寿王李清于735年改名为李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343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