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顽将

作者:烟灰在飞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0079章 雁南飞

书名:顽将 作者:烟灰在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1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也就是现代的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现代的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也就是匈奴王的老婆才得以解脱。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元朝,雁门关被废弃,到了大华,也就是百年前才新立雄关,此地,再次成了抗击北方强族的烽火前沿。

顾炎武侃侃而谈,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而卓不凡也是听得津津有味,身边并没有手机,却从顾炎武的口中得到了非常有针对性又通俗易懂的信息。首先,他明白了雁门关的重要性,仿佛看到了五代十国直到元朝雁门关的历史风烟,李牧、李广、卫青、霍去病还有薛仁贵和杨家将,这些都是自己在前世耳熟能详的人物,而今,却在这大华古人口中再次听到,自有一番滋味。同时,他不禁想到,古往今来,我华夏民族豪杰辈出,大贤大能数不胜数,有过惨痛更有过闪耀世界的辉煌。就算没有手机的帮助,如果能充分利用古人的智慧,避免聪明最容易犯的错误,嫉妒内斗,那么,什么鞑靼后金帖木儿和西方列强,如何能敌我大华几千年的智慧力量。

当然,有了手机的帮助,自然可以事半功倍,毕竟,时间太过紧迫,但是,自己今后还是要多注重发掘古人的智慧才是。还是那句话,不要看不起古人啊。

沉浸在历史尘烟中的众人忽闻一阵雁鸣,抬头望去,只见一行大雁缓缓飞过,正经过雁门山两山中间,好一个南雁北飞穿天门。

杨家祠就在关口处,不远处巍峨堪比海山关的雁门关也不能让人忽视了这旷古烁今的忠良祠。

卓不凡一行包括顾炎武纷纷下马,得见万民仰慕的忠良,自然是要入内拜祭一番。祠堂内,彩塑的杨建业等杨家将供奉在其中,抬头仰望,仿佛依然能够感受到那往日的辉煌和一分英雄毁于小人之手的无奈感慨。

这个时候,卓不凡忽然觉得自己还是应该为大华做些什么,即便不能力挽狂澜,起码,这次有望整顿吏治的玉石案自己是不是还应该用点心,如果大华皇帝崇祯和长平公主他们可以利用这次的机会肃清吏治,进而改善民生,不到四年的时间,虽说未必可以就改天变地,但只要能喘口气,同时,在自己的帮助下挺过李闯灭国和鞑子入关的灾难,也未必没有起死复生的可能。真的如此的话,自己有可能更早的回归本意,享受这古代恬静悠闲的生活和身着汉服看一看都热血澎湃的古装美女不是。

出得祠堂,卓不凡一行前往雄关,准备着手开始自己的本分,而顾炎武则要折而向西,沿着长城继续自己的游历。

卓不凡又有些爱才难舍了,这些个大学者,不管是哪一方面的人才,其实都是对社会相当有用的人,比如这顾炎武,了解尚不深,但是其对历史捻熟至此,其他方面也不会差了,定然是个才高八斗的大学者。只从历史来说,通古烁今的人物一般都能胜任政策制定等辅助者的角色,可以让当权者避免走许多的弯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本身,也是一种智慧的积累,借鉴之用不可小觑。

可惜,这类的学者一般也是极为固执之人,顾炎武游历未完成,自然不肯裹足不前,而卓不凡也明白了不可强求的道理,当下,只好惜别,只是告知如果到了京城,定要到左相府一叙。

顾炎武这个时候才知道卓不凡原来是左相之子,颇为吃了一惊,完全没有想到面前这个平易近人喜欢听历史典故的年轻人居然是这么个大的纨绔子弟,或者说本来应该是个大纨绔。当下,也是记住了卓不凡这人。双方洒脱告辞,各行其是去也。

卓不凡三人来到了雁门关前,只见城门大开,今日无战事,雄关开启,南北商队络绎不绝,只是,在城门前却是颇为拥堵。

好奇的走到近前,却原来是城门虽开,但是还有众多军士设立关卡,南来北往的商队都要经过检查,正因为如此,城门处才如此拥挤不堪。

卓不凡也不出关,挤在一旁先看个究竟,只见,但有大商队经过,就先有一个领头的走到一旁同带兵领队交头接耳一番,塞过一些个什么东西,随即就开关放行。而一些个小商队,或者是头回行走的商人,在交过定税之后不愿再掏银子就被百般刁难,这才造成了如此的拥堵。

“妈了个巴子的,你交还是不交!”,忽然,一名兵士凶神恶煞般揪着一个跑单帮的商贩领口,叫嚷道。

“军爷,我,我都交了关税,为何还要交啊?”,那单帮商苦着脸说到,小本买卖的他们,自然不愿意花冤枉钱。

卓不凡暗道不妙,这家伙没有眼色,难免受些苦头了。

果然,那军士面色一变,自己都说的这么明白,这不长眼的东西还唧唧歪歪,当下一脚将其踹翻在地,就有两名下级军士上前将其绑了。

“鞑子的探子,来人,押了下去,财物充公待明日押解卫部。”

好么,不但银子全没了,人也没了,卓不凡不知道底细,但是想象也知道这人恐怕不死也要掉层皮了。

后面的人就学乖了,全都乖乖掏钱买个平安,而卓不凡看了半晌觉得没啥意思,这样的事情一路行来比比皆是,见怪不怪了。

前后看了看,拉着一路边摆摊的小商贩问到:“听说西域玉石贡在此入关,不知道一般是在什么时日?”

谁知,那人头也没抬,不耐烦的说到:“你是第一次来吧,先找个地方住下吧,估计还有些时日,你没看这闲逛的人里面,十有八九都是来淘玉的。”

“呃?淘玉?”,卓不凡闻言大奇,这里又不是玉石产地,淘什么玉啊,难道,从皇家玉石贡里淘?这可是要掉脑袋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14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