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盛唐华章

作者:青铜剑客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50章 兵贵神速

书名:盛唐华章 作者:青铜剑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4

“吁!”

李瑛在兴庆门前勒马带缰,大步流星的进宫向李隆基辞行。

此刻,刚刚退朝的李隆基正与杨玉环在南熏殿下棋,他也不避讳,当着杨玉环的面接见了李瑛。

“唐王所为何来?”

李瑛拱手道,“今天是黄道吉日,诸事皆宜,儿臣准备率部西征!”

李隆基抚须:“也好,早点去帮助忠嗣,尽快班师回来!”

接着吩咐高力士道:“力士啊,你去一趟皇城,让李林甫与李适之率领百官前往渭城大营为唐王送行。”

“喏!”

高力士抱着拂尘答应一声,接着向李瑛拱手:“老奴在此祝唐王殿下旗开得胜,凯旋而归!”

“多谢高将军。”

李瑛拱手致谢。

旁边的杨玉环也送上祝福:“祝唐王殿下一路凯歌,平安归来,贫道与圣人在长安等你。”

“儿臣就此别过!”

李瑛按照礼节给李隆基磕了三个头,转身大步流星的离开了南熏殿。

半个时辰后,李瑛抵达天策府。

得到消息的幕僚们早就收拾好了行囊,随时准备出发。

李白把诗馆的任务委托给了崔颢,留下他与王之涣、杜甫在长安坐镇,有时间就去天策府帮助颜杲卿处理公务,而他自己则带着岑参、高适随军出征。

“哈哈……终于可以重返西域了!”

李白兴奋不已,仿佛挂帅出征的人是他一般。

颜杲卿的天策府长史已经获得了朝廷认可,并由吏部颁发鱼符,官拜正四品,每天都可以参加早朝。

因此李瑛并不打算带着颜杲卿随军,而是留下他坐镇天策府,向自己传递情报,以便自己在北庭也能迅速掌握朝廷发生的大事。

除了颜杲卿这个长史留下来坐镇天策府,李瑛又命杨昂统率一千天策卫留守,听候颜杲卿的调遣,另外要求汪伦、崔颢密切配合颜杲卿的工作。

“殿下只要按照规划在沿途设置驿站,属下一定会把重要情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你的手中。”颜杲卿拱手说道。

原来就在几天前,李瑛和幕僚们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效仿“荔枝道”设置一条“情报线”。

具体计划就是在李瑛出征的沿途设置驿站,每隔一百五十里设置一个驿站,站内常备五六名亲兵加上两倍的马匹,以接力的方式向李瑛进军的方向传递情报。

上等良马最快的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六十公里,但就算赤兔再生、乌骓再世,也不可能长时间进行这种高强度的冲刺。

但如果把马匹的时速降到四十公里左右,上等良马可以持续奔跑一个时辰左右。

这样的话,上一个驿站的使者只需要一个时辰左右就能把情报送到下一个驿站,再由下一个驿站的使者高速冲刺送到下下个驿站……

如果提前规划好路线,布置好驿站,全程高速接力,昼夜兼程,一封书信十二个时辰就能送出一千八百里左右。

从长安出发到庭州迢迢五千里路程,使用这种驿站接力的方式传递情报,三天左右即可把朝廷上发生的重要事情送到李瑛的手中。

当然,这属于李瑛的私人驿站,肯定要隐姓埋名,避免泄露身份。

李瑛颔首:“这件事已经托付在令弟身上,你尽管放心好了。”

做完部署之后,李瑛带着李泌、李白、颜真卿、岑参等幕僚各自上马,在一千名天策卫的拱卫下列队出了天策府,前往渭城大营。

颜杲卿带着崔颢、汪伦、杜甫、王之涣、杨昂等人出门相送,一直送到长安城西十几里。

“送君千里,终于一别,都回去吧!”

李瑛勒马带缰,阻止了打算继续送行的颜杲卿等人,勒令他们回城。

“既然如此,吾等便静候殿下凯旋归来!”

颜杲卿等人只能留步,挥手送别李瑛,直到弥漫的尘土逐渐去远,这才各自上马返回长安。

一个时辰后,李瑛等人抵达了渭城大营。

出征的命令已经提前下达,各营将士正在有条不紊的拔营,准备渡过渭水,向西进军。

张巡策马来向李瑛禀报:“禀报天策上将,末将已经按照你的吩咐拨了三百精锐骑兵交给李嗣业,他已经于一个时辰前渡河向西而去。”

“辛苦张将军了!”

李瑛拍了拍张巡的肩膀表示谢意,又派人把南霁云召来,命令他担任先锋:

“南将军,孤任命你为先锋大将,率领麾下的朱雀军提前过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得有误!”

“遵命!”

南霁云拱手领命,翻身上马,径直返回朱雀军营寨。

很快,朱雀军大营里面响起嘹亮的号角,打着朱雀旗帜的近万人马首先开拔,直抵渭河岸边。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供应西征军的粮草辎重,兵部调集了一万多民壮充当辅兵,已经于两天前在渭河上搭建了浮桥,将辎粮提前运输到了渭河对面。

奉命护卫粮食的正是担任天策府录事参军的高适,他按照李瑛的要求从四支军队中各抽调了一千人组成护粮军,最先渡过渭河。

一时间,渭河边上人喊马嘶,旌旗猎猎,四万大军在河边列队,准备渡河西进。

李瑛作为主帅,并没有急着过河,而是在河边的校场上驻节,检阅大军过河的秩序。

一阵“哒哒”的马蹄声,担任参军的萧嵩带着数十名亲兵赶到。

虽然年已六旬的萧太师已经鬓生白发,但穿上戎装之后,却看起来老当益壮,威武不减当年。

“哈哈……老夫来的迟了,有劳殿下久等!”

萧嵩在帅旗下驻马,人还未下马,就先拱手告罪。

李瑛笑着还礼:“朱雀军刚刚渡河完毕,要想全部过去,至少还得两个时辰。太师来的一点也不晚,倒是孤突然提前出征,没来得及告知太师,还望勿要见怪!”

“兵贵神速,突然改变命令检阅队伍的执行力,乃是名将常用的策略。”

萧嵩不以为然,甚至还以为是李瑛故意考验将士们的行动能力,“战场上瞬息万变,哪能一切按部就班。”

李瑛也不想解释太多,只能将错就错:“太师言之有理,孤正是要考验一下这支人马的行动力。”

萧嵩又道:“我出城之前,各部的官员已经在皇城集结,听说是圣人要求他们来为殿下送行,估计很快就到了。”

李白手中马鞭向东一指:“说曹操曹操到,这不就来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241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