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盛唐华章

作者:青铜剑客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34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书名:盛唐华章 作者:青铜剑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4

翌日,早朝。

李隆基居中端坐,询问各部官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禀报?

等户部尚书裴宽、工部尚书韩休启奏完毕后,李瑛起身禀奏:

“目前渭城大营已经集结了两万府兵,儿臣举荐张巡、田神功出任宣威将军,南霁云、雷万春担任明威将军,所有保举人员全部写在了奏折之中,还望圣人批准。”

李隆基正襟端坐,朗声道:“不过是几个散官而已,让中书、门下盖章便是。只要你能协助忠嗣重创吐蕃,让尺带珠丹俯首称臣,莫说四品官职,便是三品的勋爵也由你随便封赏。”

“看来李隆基对我驰援王忠嗣之事深信不疑啊,他对王忠嗣简直比亲爹都要好!”

李瑛在心里暗自嘀咕了一句,但并不打算提前泄露自己的计划。

有句话叫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等自己率军到了兰州之后,再写信告诉李隆基,就说北庭出现了天赐良机,只要能抓住机会就能一举平定突厥汗国。

到时候自己挥军北上,会合北庭的十万边兵,向后突厥汗国发起雷霆攻势,只要能够灭了突厥人,谁敢指责自己没有按照计划进攻吐蕃?

自己是天策上将,节制天下兵马,自己的军事计划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

军功就是最好的答案,只要能平定让李隆基头疼了三十年的东突厥,就算贵为天子,也要对自己刮目相待。

“多谢圣人信任!”

李瑛拱手谢恩,重新在龙椅一侧的椅子上落座。

李隆基的目光扫了脚下的六部尚书一眼:“其他爱卿可还有本启奏?如果没有的话,那就退朝吧!”

李隆基话音刚落,礼部尚书王琚就捧着笏板走了出来:“臣礼部尚书王琚有本启奏。”

“哦……王卿有何事奏来?”

李隆基早就等候王琚多时,当下不动声色的问道。

王琚双手捧着笏板,郑重的启奏:“太子已经册立将近一个月,然而至今尚未娶妻,于礼不合。臣在此奏请陛下赐左卫大将军苏庆节六女为太子妃,以正储君后宫。”

李隆基装模作样的道:“朕此前派人询问过苏将军,他的女儿并不愿意嫁给二十一郎,只能再另择太子妃。”

苏庆节急忙出列,捧着笏板道:“启奏陛下,经过臣妻的训诫,小女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若是太子殿下不弃,小女愿持帚侍奉。”

李隆基抚须:“既然苏卿同意这桩婚事,那就由礼部筹办婚事,择日为太子大婚。”

王琚和苏庆节一起谢恩:“谢陛下成全!”

“退朝!”

高力士扯着嗓子吆喝一声,然后搀扶着李隆基起身,昂首阔步离开了兴庆殿。

“苏庆节现在怎么又答应把女儿嫁给李琦了?难道我的太子不香,换了李琦就香了?或者苏庆节的女儿不愿意做妾,而现在能够成为太子妃,所以苏家就痛快答应了?”

李瑛霍然起身,用不解的眼光向苏庆节看去。

苏庆节不敢与李瑛对视,假装没有看见,扭着头和王琚寒暄,似乎是在商量如何筹办婚事。

李瑛懒得管这些闲事,目前他后宫的人数足够了,甚至还有个正在养成的沈珍珠。

对于苏家六娘,李瑛完全没有任何兴趣!

只见他大步流星的离开兴庆殿,先骑马去了一趟兵部,要求兵部的郎官尽快给张巡、田神功等人把鱼符制作出来,方便他们在军中行走。

礼部很快选好了黄道吉日,太子迎娶苏家六娘的婚期定在了二月初十,消息传到武灵筠的耳朵里,她对此很是满意。

光阴似箭,日子一天天过去。

从各地赶到长安的府兵已经超过三万,只剩下距离较远的十几个折冲府的兵马还在赶往长安的路上。

在张巡、田神功、南霁云等人的操练下,这些来自各地的府兵逐渐形成了默契,不再一盘散沙的各自为战。

萧嵩已经返回长安五六天,李隆基恢复了他太子太师的职位,并在早朝上宣布由萧嵩出任西征军参军的任命。

这有些出乎李瑛的预料,他本以为李隆基召萧嵩回来是为了接替自己的兵部尚书一职,没想到是让他担任自己的参军。

“幸好不是监军。”

李瑛在心里暗自嘀咕。

监军和参军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权力却是天壤之别。

监军的职责是随军监督,把出征在外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向皇帝禀报,拥有着和主将几乎相等的职位,主将要采取什么样的军事行动,必须获得监军的批准。

而参军则是随军参谋,负责给主将出谋划策,主将可以听也可以不听。

当然,萧嵩是皇帝指派的参军,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更何况萧嵩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他不仅人品正直,才能出众,而且能文能武,年轻的时候担任过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打的吐蕃人闻风丧胆。

到了开元十七年,萧嵩因功被召入长安,官拜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授爵徐国公,逐渐凭着超强的人格魅力逐渐成为百官领袖。

开元二十年,侍中裴光庭病逝,李隆基让萧嵩举荐一个宰相,于是他举荐了和自己政见不合的韩休出任宰相。

韩休这人性格比较刚愎,虽然他能当上宰相多亏了萧嵩举荐,但他并不领情,在担任宰相期间屡次和萧嵩争吵,有一次甚至在中书省当众互殴。

李隆基一怒之下,把萧嵩和韩休一起罢相,委任张九龄和裴耀卿接替他俩的职位。

萧嵩劳苦功高,威望又大,于是李隆基给了他一个尚书右丞相的虚职,并加封为正一品的太子太师,给足了面子。

去年夏天,萧嵩因为强烈反对册立武惠妃为皇后,遭到武氏一党设计陷害,最终被李隆基贬往青州担任刺史。

李琩死了之后,武灵筠图穷匕见,这让李隆基对萧嵩很是思念,听了高力士的建议,便立刻把萧嵩调回京城担任西征军参军。

对于这个任命,李瑛还是非常欢迎的,这可比安排一个太监监视自己强多了!

最起码萧嵩人品正直,不会诬陷中伤,而且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这对李瑛的天策府绝对是个很好的补充。

通过一个月的练兵,李瑛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手下的幕僚过于年轻。

除了颜杲卿和李白之外,其他人的年龄都在三十岁之下。

譬如,颜真卿二十九岁、张巡二十八岁、田神功二十四岁、南霁云三十岁,雷万春二十七岁,甚至头号谋士李泌更是只有十七岁的年龄。

年轻人固然朝气蓬勃,闯劲十足,但也缺少沉稳冷静,所以李瑛一直想要在幕府补充一个有经验的老将压阵。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李隆基把萧嵩派给自己简直是雪中送炭,怎能不让李瑛高举双手欢迎?

因此,散朝之后,李瑛立即热情的邀请萧嵩去天策府做客,并跟随自己去渭城大营巡视。

萧嵩捋着花白的胡须,连连点头:“好好好……承蒙殿下器重,老朽便走一趟天策府!”

李瑛存心炫耀自己的军事能力,又向李林甫和李适之发出邀请:“既然老太师今天去天策府做客,右相何不与左相同去指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846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