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第一奸臣

作者:鮀城十二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十二章 由吏转官

书名:大宋第一奸臣 作者:鮀城十二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4

大宋开国以来重文轻武,文官向来高人一等,连军队都是只能由文官掌正印,多少武官哪怕品阶再高,撞见文官也只能唯唯诺诺。

就连鼎鼎大名的狄青狄汉臣,就算最后做到枢密副使,也因武官的身份为满朝文人轻慢。

张辰感慨地叹了口气:“其实不瞒周兄,近日房州匪患丛生,我还是希望能去青阳镇当巡检,惩奸除恶,造福乡里,不曾想去不得了,令人遗憾啊!”

“遗憾个屁!”

周博瞪大了双眼,忍不住骂道:“你无功名在身,如今却转了正九品文官,需知进士出身起步撑死也不过从八品!你还居然想做劳甚子没前途的武官,三郎啊!莫非你还不知足?”

张辰回过神来,笑道:“知足,知足!”

这时,酒保给他们上了酒菜,张辰给周博倒了一杯酒,笑道:“我们也别再说官职之事了,我还没正式接到消息呢!不如聊些旁的消息,最近州里有什么事情?”

“能有什么消息,无非就是你说的匪患呗!近日不知为何,就像是捅了蚂蚁窝一般,这些个贼人猖獗得很,连王知县回竹山的路上都遇见了,不过幸好有惊无险。”

周博停了一下,忽然想起一事,连忙压低声音道:“知道吗?吴知县也出事了。”

张辰一脸惊讶:“你说的可是前任知县吴通,他不是去了随州当通判么?能出什么事?”

“此事颇为敏感,你可千万别出去传,要惹事的。”

“我不传,你说就是了。”

周博向两边看看,确定二楼无人,才用更低的声音道:“吴知县一家在随州城外踏青时,尽皆被一伙来路不明的盗匪杀害!

听说此案都惊动了官家,特意遣了钦使来京西路查访,要求限期破案,到底死的可是一名进士出身的通判,实在是非同小可!此事眼看已经快十日了,盗匪却也抓不到......”

“光天化日之下,就没人看见盗匪吗?”

“盗匪皆是蒙面黑衣,下手极为狠毒,吴知县一家连同随行的仆人车夫,十六人全部被杀,没有一个活口,根本查不到任何线索。”

张辰不由得陷入了迷惘:“怎么感觉最近的事情都有些凑巧?遭难的先是王知县,接下来又是吴知县,好像都是咱们竹山县出来的官员?”

“谁知道呢?”

周博摇了摇头:“所以,你不去当那个巡检或许也是个好事,近日出现的这些盗匪行事太狠。”

两人又聊了片刻,张辰主动结了帐,周博也告辞而去,张辰一边思索一边慢慢向府宅走去。

这时,后面忽然传来马蹄声,张辰回头,只见两名年轻的公人背着醒目的红布公文袋,正骑马从自己身边飞驰而过。

张辰心中一动,连忙追了上去,果然两名公人在自己的宅子前停下了,正和胡伯说着什么。

“这边!”张辰挥手大喊。

胡伯看见了他,连忙指着张辰对几名公人道:“东家在那里!”

两名公人立刻上前问张辰道:“可是张贴司当面?”

“正是!”

“我等从东京城赶来,奉命向你宣官。”

张辰大喜,他的官职终于来了,令他又期待又紧张,他连忙问道:“那个,需要什么仪式吗?”

公人们尴尬地摆手道:“不需要,这又不是圣旨,你听着就是。”

张辰忙指着府门道:“这里不方便,请到家中宣官。”

两名公人跟他进了院子,其中一人赶忙打开文书高声宣读,“京西路房州竹山县吏员张辰,经审官院核定,身家清白,德行上佳,功勋折转可授官身,提请吏部授官,按照朝廷例制,特授正九品登仕郎,遣为雄武军节度使掌书记,听宣后一个月内前往鄜延路任职,熙宁元年七月十一日。”

张辰越听越迷糊,雄武军节度使掌书记倒没什么,大宋的节度使尽皆是虚职,节度掌书记是节度使的属官之一,只是代表张辰目前的官衔,而非实际职务。

所以最后到底任什么职,关键的一点在于,他要辅佐的这个雄武军节度使是谁?

据张辰所知,如今的雄武军节度使叫郭逵。

而张辰前往任职的鄜延路,是庆历元年十月,朝廷为了抵御西夏从陕西路中分割出来设置的。

经略安抚司治延州(今延安市),所在区域位于洛河以北,无定河以南,子午岭以东,北限横山,东南以黄河为限。

所以,这一次是千里迢迢被遣往大西北啊!还是和西夏交战的最前线所在。

可眼下张辰来不及多想,连忙给胡伯使个眼色,胡伯早已准备好了,递给两名公人茶水钱。

公人们眉开眼笑收下,一人笑道:“小的们要恭喜张官人了。”

“二位辛苦了!”

两人告辞而去,张辰长长松了口气,他知道这回无论如何,定是王禄使上大力气了。

......

房州治所,房陵城。

官衙内,兵部司郎中、知房州事李隽正坐在一张宽大的桌子前,认真地翻看着经由京西路下达,来自吏部的一份授官清册副本。

去岁房州籍出身的进士不过七人,大都授九品官,官职卑小,按照一般权限设定用不着天子批准,只需吏部草拟方案,宰执们批准后就可以颁布实施。

大宋科举兴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例皆是老生常谈了,因此李隽并不觉得新鲜,毕竟自己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作为知州,只需做到对治下州里出的这些进士心中有数,摸摸清楚底细,以后再以乡土之情多联络联络便是,这叫官官相护,也叫官官相亲。

不过令李隽感兴趣的是,这次授官比较特殊,这本册子上有一人乃是由吏转官。

此事虽然罕见却不是没有先例,尤其近年来越发的多起来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西北边境战事频繁,有战自然便有人立功,因此在军队里供职的许多文吏,便趁此机会转了官身。

但在大宋较为安稳的腹地,有人从吏转官自然是更加罕见,一般要么是积年老吏,要么是背景深厚。

按照程序,李隽这位知州需要再对此人的资料再审查一番,审查不是审核,审核是需要他核准后才能实施,而审查只是事后的审视,譬如看看此人有没有作奸犯科,或者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比如近期需不需要守孝之类。

此人赫然便是张辰,前番竹山知县王禄亲自带着举荐文书上州里来,李隽自然是心知肚明,不过当时了解一番后也不以为然,到底不过是一位十八岁的少年,且任小吏两月,破获大案诚然有功,但因此便妄想转官未免是天方奇谭。

无奈王禄屡次相求,李隽近日刚沾了这位王知县破案有功的荣光,得了朝廷的嘉奖,何况也不好驳了这位未来的京官的面子,便也应允了他的举荐。

不曾想此事竟然还真成了?!

而且最出乎意料的是,吏部不仅爽快地批了公文,而且听闻还是韩稚圭韩相公亲自批的条子。

李隽忽然眉头一皱,心中忍不住暗道:“这王禄到底使了多少力气?这个张辰又到底是什么背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