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唐好圣孙!

作者:林家龙女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五十二章 登基,龙朔(大结局)

书名:大唐好圣孙! 作者:林家龙女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4

年初的这段日子,裴雪青为李象诞下一子。

虽说这个新到来的孩子并不是大唐第五代的第一人,但却是第一个男孩。

皇家继承,自然不比过家家,生男的确十分重要。

在得知这个喜讯之后,裴雪青的兄长裴行俭终于松了一口气。

有这么一个孩子在,妹妹的皇后位置也终于稳固下来,不复前汉阿娇之祸。

不过他倒是也低估他妹妹了,毕竟裴雪青和陈阿娇那种恃宠而骄的女人性格不一样……

在李世民的做主之下,这個孩子被取名为李适之。

适之,也满含了李世民的期盼。

也就在生下来的当天,李适之便被封为皇太孙。

你看,有的人生来是牛马,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

但李适之不一样,他生来注定是要统治罗马的。

啊,不是形容词,毕竟大唐在收拾完大食之后,肯定不能容忍东罗马帝国在卧榻之侧酣睡。

喜得大孙子的李承乾高兴得都快找不到北了,虽然嘴上说生男生女都一样,但这老小子一个不注意,从东宫走歪到了立政殿。

在李承乾的翘首期盼之下,李钦陵和薛仁贵的班师大军,于四月十一日正式抵达长安城。

灭国可是大功绩,更何况李钦陵和薛仁贵这灭国之功更是堪称不费吹灰之力。

以极小的代价,灭掉一个吐蕃这样盘踞在高处,颇为棘手的国家,对于李承乾本人来说,也是不小的政绩。

都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至少在灭吐蕃这一项武功当中,是谈不上‘流血成海水’的。

当然了,杜甫这首诗中的“武皇”指的是李老三,并不是阿武——要是阿武的话,应该是武皇缩边。

李承乾准备了高规格的仪式,用以迎接大军班师还朝。

他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来到长安城郊十里外迎接李钦陵和薛仁贵。

在对有功将士们进行封赏之后,李承乾再次来到太庙告祭。

这是他皇帝生涯最完美的句号,同样也是他功绩的另一个巅峰。

在这之后,李承乾顺便还把李钦陵的“李”姓给落实,变成赐国姓,并纳入了李氏宗族的族谱。

李钦陵痛哭流涕,当天喝的酩酊大醉,在府中冲着吐蕃的方向狠狠磕了几个头。

并不是对故国的怀念,而是终于可以给他爹禄东赞改名了。

不,现在叫李东赞。

爹,你知道的,我早就是大唐人了!

李钦陵终于实现了光宗耀祖的梦想,李承乾也破格允许他父亲同样改名的请求,并且顺路给李东赞也写入了族谱。

以后,李钦陵这一脉,就是大唐宗室的一部分了。

按照战功,李钦陵被封为了青海郡王,薛仁贵则被封为魏国公。

李钦陵的故土是吐蕃,所以为青海郡王;而薛仁贵家乡绛州龙门,在战国时期属于魏国。

至于为什么没封晋国公……毕竟李治还活着呢,再说晋地是大唐龙兴之地,这个封号不能随便乱给。

魏国公以前是房玄龄的封号,但老房在贞观十一年改成了梁国公,所以这个封号就空了下来,便封赏给了薛仁贵。

在后世魏国公当中出名的武将,有中唐双璧之一的李光弼,再就是特别著名的明朝开国大将徐达。老薛拿这个封号,也不算辱没了他。

大非川组合不复历史上的辛酸,李象也觉得挺不错的。

实际上大非川之败责任并不在薛仁贵,他也属于是被人给坑了。

在大军班师之后,李承乾也正式下诏,在永徽七年的元日大朝会进行内禅大典。

李象说激动也挺激动,说不激动也真是不激动。

这么着急上去干啥?上去受累吗?

小象自忖没有老朱那种终结者一样的体质,还是悠着点儿来吧。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要说期待,最期待的莫过于李世民和李承乾。

李世民是期待看着最喜欢的大孙子登基,李承乾则是哎哟终于解脱了该干啥干啥了。

好不容易捱到了元日大朝会,前一天晚上李承乾甚至已经激动到在立政殿前来回走。

为此李世民对他表示了无比的嫌弃。

当了六年皇帝,还是这么不稳重……算了,孩子开心就好。

清晨天还未亮,群臣便来到了太极宫当中,等候这历史性的一刻。

殿内,檀香缭绕,众臣肃立,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上首的皇帝李承乾身上。

李承乾倒也不愧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只要不脱线,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都称得上是一位威严而又不失慈悲的帝王。

临近禅让,他在这一刻也显得十分沉静。

典礼时刻开始,李象从太极宫外缓步走进太极宫。

李承乾也从座位上站起,在群臣的注视之下,捧起那方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传国玉玺。

在礼官的唱礼中,李象走上前,跪在了李承乾的面前。

李承乾走到李象身前,把玉玺放在了他的手中,权力的传承仿佛通过这份沉重的信物,悄然完成了一次神圣的交接。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眼前也浮现出从贞观十六年开始的点滴。

从那时候开始,是他的这位好大儿,一直护持着他,一路从太子安稳地扶到了皇帝。

现在他的任务完成了,也应该把权力传给儿子了。

整个大殿内,除了呼吸声外鸦雀无声,大臣们的眼中充满了敬畏,他们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从这一刻开始,李承乾便不再是大唐帝国的皇帝,而是太上皇了。

内禅在群臣的恭贺声中结束,作为无上皇和太上皇的老李和李承乾,也离开了太极宫,回到立政殿。

李象坐在至高无上的御座上,心情说不激动那是假的。

从贞观十六年算起,到永徽六年,已经过去十三年了。

十三年转瞬即逝,而他也终于成为了大唐帝国的皇帝。

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他即将作为大唐的皇帝,带领整个大唐走向全新的征程。

(全书完)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