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十章 上屋抽梯

书名:我叔宋太宗 作者:吴老狼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0

数日后,朝廷终于正式公布了让赵光义出任今年省试主考的决定,同时也公布了赵德昭副主考的身份,而同样被封为这一科副主考的,还有礼部尚书杨昭俭和翰林学士王怙,以及来自赵普一党的右司郎中王贻孙。

至于考试的地点,因为这是赵光义第一次担任省试主考,憋足了劲要给自己选拔一批得用的人才,为了尽量体面一些,赵光义便奏请动用供奉孔老二的启圣院为考场,还获得了赵匡胤的一口答应。

赵匡胤也显然十分重视这次省试,在朝堂上直接对患有哑疾的殿前司都虞侯杨信下旨,要求杨信选派精干得力的禁军将领率军守卫考场,绝不容许出现任何意外,杨信口不能言,却连连拱手表示奉命,神情十分坚定。

对于这些安排,赵光义表面上始终保持微笑,看上去就好象十分满意一样,然而在散朝回到了开封府后,身边只有陈从信、姚恕和窦偁等区区几个心腹亲信时,赵光义却冷笑出了声音,说道:“皇兄的安排还真是越来越谨慎,让他亲儿子盯着本王不算,还又让王溥的大儿子王贻孙也担任权同知贡举,让赵普一党也搀和进来。”

“王爷,对杨昭俭和王怙也得小心。”窦偁十分小心的提醒道:“他们虽然不是赵相公的人,可也不是我们的人,倘若真的出了什么事情,他们不仅不会帮我们,说不定还有可能站队到大皇子那边,借机讨好大皇子背后的官家。”

赵光义缓缓点头,承认存在这个可能,又盘算着说道:“我有一个打算,不知道你们觉得怎么样?皇兄在同意我出任知贡举时,曾经说过要我严格防范考生枪替冒名,这也是我朝科举的一大顽疾,历任知贡举都对此头疼不已,所以我想干脆把这個差使交给德昭负责,不知道你们以为如何?”

言罢,赵光义又赶紧补充道:“当然,不是交给德昭一个人,让杨昭俭领着他负责核实考生的身份籍贯。”

“大王,卑职认为万万不可!”

姚恕毫不犹豫的开口反对,说道:“因为连年战乱,户籍频繁变更,加上路途遥远,验明身份困难,几乎每次省试都会出现冒名顶替的考生,官家在让王爷你出任知贡举时专门提起此事,说明官家对于此事已经十分重视,时常记挂在心。”

分析了赵匡胤的态度后,姚恕又接着说道:“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爷你如果故意迎难而退,把这个棘手差使推给大皇子,官家知道之后,必然会心中不满,继而对王爷你大失所望。”

陈从信和窦偁一起附和,全都反对赵光义故意把赵匡胤已经盯上的烫手山芋硬塞给赵德昭,赵光义则皱眉说道:“话虽有理,但是我们应当如何杜绝考生的枪替冒名?这件事如果办不好的话,皇兄那里我更没办法交代啊?”

“王爷,只能是竭尽所能了。”窦偁提议道:“考生冒名顶替参考,早在唐朝时就已经屡见不鲜,屡禁不绝,历任考官对此都束手无策,所以下官认为,我们也别去贪图什么完美无缺,只要尽到我们最大的努力甄别考生,官家就一定会体谅王爷你的苦衷。”

科举制度还远远没有达到明清时期那么完善,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什么彻底杜绝枪替冒名的办法,赵光义也只好叹了口气,很是无奈的说道:“也只好这么办了,到时候多安排一些经验丰富的办案差役参与甄别考生,让他们仔细察言观色,尽可能把那些冒名顶替的考生揪出来。”

窦偁和姚恕赶紧一起答应,赵光义面前的首席智囊陈从信却突然开口,说道:“王爷,虽然甄别考生这件麻烦事不能推给大皇子,但是卑职觉得,王爷不妨可以把另外一件麻烦事交给大皇子。”

“什么事?”赵光义立即问道。

“监督考生与外界的往来。”陈从信阴声说道:“我朝律法,考生入院之后,如果有什么口信要交代给家人,或者缺少什么笔墨纸砚和饮食衣物,都可以要求差役隔着门吩咐给他的家人,让考生的家人把考生的所需之物交给差役,代为转递,很多喜欢投机取巧的考生也利用这个机会,买通差役把违禁之物送入考场……。”

“妙!”

陈从信的话还没有说完,姚恕和窦偁就已经一起鼓掌叫好,都这么说道:“思齐先生好计谋,考场胥吏收受贿赂,帮助考生夹带违禁之物入场,比枪替冒名更加难以防范,也更加屡禁不绝,把这件事交给大王负责,大王就是想不出差错都难。”

最近这段时间越看缺德侄子越不顺眼,所以听到了这些话后,赵光义当然也是笑得十分开心,语气轻松的说道:“那就这么办吧,希望本王那个大侄子能够竭尽所能,杜绝省试中的这个顽疾。”

拿定了这个主意,省试的时间也很快来临,五月初八这天的下午,赵光义和杨昭俭等正副考官就已经齐聚启圣院,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开宝元年戊辰科省试,赵德昭也依照这个时代的考场规矩,仅仅只带了王智发一个随从来到启圣院,准备以考官身份参加为期三天两夜的科举考试。

不用多说,众考官到齐之后,领着陈从信入场的赵光义自然少不得发表一通感想,感谢兄长赵匡胤对自己和其他几个副主考的信任,把如此重要的抡才大典交给自己负责,同时要求几个副主考务必严格监考,小心防范一切舞弊行为,帮助朝廷选拔到真正的可用人才。

走完了这通过场,赵光义突然话风一转,冲着自己的大侄子赵德昭微笑说道:“德昭,伱是皇兄钦点的副主考,叔父准备把一个重要职责交给你,希望你能够把这件差使办好办漂亮,给我们赵家人长一长脸。”

“小侄请问叔父,是什么差使?”赵德昭不动声色的问道。

“监督考生与院外的往来。”赵光义轻描淡写的说道:“封院之后,考场里的考生不管是给院外家人带什么话,或者是外面的人给考生送什么东西,都由你负责监督,严格防范违禁之物夹带进考场。”

赵光义的话还没有说完,杨昭俭、王怙和王贻孙等其他三个副主考就都已经眨巴起了眼睛,还纷纷在心里幸灾乐祸,暗道:“好,这个苦差事交给了大皇子,就已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了。防范那些胥吏夹带违禁之物,做梦去吧,为了捞钱,那些比泥鳅还滑的胥吏什么办法想不出来?”

有梁周翰这样的官场老油条当参谋,赵德昭当然也早就知道了这个时代的各种科举弊病,现在听到车神二叔给自己下套,赵德昭半点不敢含糊,马上就说道:“皇叔恕罪,小侄无能,实在不敢接受这样的重托,还请皇叔收回成命,让这次省试的所有考官共同承担此责。”

“贤侄为何如此过谦?这么一件小事,何必要众人与你同担责任?”赵光义微笑问道。

“皇叔,小侄并非过谦,而是力所难及。”赵德昭振振有辞的回答道:“省试要举行三天两夜,如果只让小侄一人负责此事,那么小侄在这三天两夜之中,就是连一个合眼休息的机会都没有,小侄肉体凡胎,如何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不眠不休还精力旺盛,确保不出差错?”

见缺德侄子不敢上当,赵光义也不敢强迫侄子独自挑起如此重担,心中迅速盘算后,赵光义改口说道:“贤侄的话很有道理,那这样吧,省试开始后,两个晚上的违禁物品盘查,由贤侄你负责,到了白天,贤侄你可以随意休息,盘查违禁之物的事,由其他考官轮流负责。”

言罢,赵光义又武断的说道:“贤侄你年轻力壮,精力旺盛,熬得了夜,就不要再推辞了,就这么定了吧。”

既是晚辈又是副手,赵光义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赵德昭也毫无办法,只能是老实点头,说道:“小侄领命。”

赵光义勉强还算满意的哼了一声,然后才从袖子里取出了一个密封的卷轴,双手放到了孔老二的牌位面前,说道:“这是本王亲自出的本科考题,先供奉孔奉先师一夜,待到考生在今天晚上入场完毕,明天清晨就公之于众,让众考生答卷。”

终于等到了这一刻,赵德昭的眼中顿时开始放光,然而细一盘算后,赵德昭却又咬紧了牙关强迫自己冷静,暗道:“沉住气,目前考题还没有正式公布,我的车神二叔还有亡羊补牢的机会,一定要耐心等到最后一刻再出手,然后才能让他无路可退。”

赵光义当然不知道自己的缺德侄子心里到底在打什么主意,众人散去暂做休息时,赵光义马上就对陈从信低声吩咐道:“多安排人手,盯住那些在晚上给考生送东西的胥吏,只要抓到他们夹带违禁之物的证据,马上拿下,一定要把这口黑锅扣到本王那个侄子身上!”

陈从信赶紧答应,赵光义的脸色这才稍稍放缓,又吩咐道:“抓紧时间休息吧,一会就要开龙门了,能不能尽量杜绝考生枪替冒名,就看今天晚上的了。”

事实证明赵光义的手下确实也是一帮能干的人才,在赵光义的一再叮嘱下,当夜考生入场时,陈从信等人从开封府衙门调来精干差役并没有让赵光义失望,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还是揪出了超过十人的枪替冒名考生,成绩远超前几次省试,也让赵光义很是得意了一把。

次日清晨卯时,赵光义和赵德昭等五名正副考官再次齐聚启圣院正殿,在众目睽睽之下,赵光义亲手取下了那个在孔老二面前供奉了一夜的密封卷轴,先是当众验明蜡封无误,并没有被人提前打开的痕迹,然后才展开卷轴,亲自大声念道:

“本科考题,试论:刑赏忠厚之至论!策问: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诗词:观黄河之水!”

大声念出了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三道考题后,赵光义脸上的表情难免有些得意,认定了自己选择的考题比死对头赵普之前出的考题更加具有气魄,可是让赵光义措手不及的是,听完了他念的考题,他的缺德侄子赵德昭却突然开口,大声喝道:“来人,马上派人去考场通知众考生,就说钦天监推算吉时有误,今天的考试取消!让考生门暂时回去休息,等待朝廷重新公布省试时间!”

赵德昭的话才刚说话,满场自然就是一片大哗,杨昭俭和王怙等其他考官面面相觑,赵光义本人更是瞠目结舌,赵德昭则怒喝道:“还楞着干什么?王智发,马上去考场,宣布今天的考试取消,让考生马上出场休息!”

王智发在忠心听话方面永远都让赵德昭放心,尽管赵光义这个正主考还没有开口,赵德昭也没有权力暂停省试,然而在听到了赵德昭的吩咐后,王智发还是毫不含糊的大步出殿,一边冲向考生聚集的考场,一边大声喊道:“本朝大王有令,钦天监推算吉时有误会,今天不考了!不考了!”

听到王智发的这番叫喊,不远处的考生人群自然也是一片大哗,赵光义则是又惊又怒,冲着赵德昭怒吼道:“赵德昭,你小子疯了?你有什么资格取消今天的省试?你知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

赵光义不答,只是从怀里取出了一个信封,打开取出其中信笺,展开了说道:“皇叔,你看看这是什么?”

愤怒的上前了两步,仔细定睛去看赵德昭的手中信笺,赵光义先是一下子张大了嘴巴,然后难以置信的用力揉了揉自己的眼睛,赵光义的脸上表情彻底呆住,呆痴痴的看着赵德昭的手中信笺,仿佛已经魂不附体。

“考题!是这一科的三道考题!”

最先发出惊叫的,是赵普一党的代表王贻孙,指着赵德昭手里的信笺大声惊叫道:“二王爷亲自出的考题,怎么会在大王手里?谁事先泄露了这三道考题?”

“大王,这三道考题,你是从那里来的?”中立派的杨昭俭也回过神来,赶紧问起了考题的来历。

“我在班楼上买到的,价格是一百贯钱。”赵德昭神情严肃的回答道:“开始我还以为是江湖骗子在招摇撞骗,但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三道考题居然都是真的!”

赵光义和他的亲信陈从信一起把嘴巴张到了接近脱臼的状态,一时之间彻底茫然无措,杨昭俭则当机立断,立即转向王怙和王贻孙说道:“王学士,王郎中,事情关系到朝廷颜面,我们只能是用大王的办法,先把责任暂时推给钦天监,取消今天的省试,然后再从长计议。”

王怙也是一个中立派,在不愿偏袒的情况下,王怙当然也支持优先维护大宋朝廷的颜面,赵普一党出身的王贻孙则是巴不得赵光义出丑丢脸,也是立即点头同意了杨昭俭的提议,然后几个考官一起出门,脚步匆忙的奔向了考场,争先恐后的大声叫道:“钦天监推算吉时有误,今天的考试取消!”

还是到了这个时候,赵光义才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脸色苍白着在心里盘算,“一会见了皇兄,我该如何交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