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开局剧透明史,可这里是大汉啊!

作者:十字王诏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46章 攻打远东

书名:开局剧透明史,可这里是大汉啊! 作者:十字王诏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01-27 22:08

“当然,末代帝王绝非有能君主,可以说他有志有气、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但不能说他拥有不俗的执政能力,历史上很少会有完美的君主,根据史料记载,虽然他有着挽救这山河锦绣的决心,可却在诸多决策上刚愎自用、犹豫不决。”

“比如在与建奴的战和问题上摇摆不明,既想通过议和的方式缓解军事压力,又担心背上卖国骂名,如此犹犹豫豫,岂是能君?”

“议和可短暂休养生息,开战可殊死一搏,可二者他迟迟不肯做出最终决定,使得错失良机,让局势越发严峻,没有君王该有的果断决策魄力,亦在关键时刻畏首畏尾,错失诸多扭转乾坤、定鼎山河之机,辜负我朝历代帝王期望。”

陆煊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有客观性。

好的该提,不好的也该提。

不可能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硬气,就只说夸赞他的话,那样和后世网络上的‘历史粉丝群体’又有什么区别呢?

刘邦的脸色颤了颤,心中五味杂陈。

恨铁不成钢的愤怒、痛心疾首的悲叹、感叹君主末路的无奈、寄予厚望的惋惜,种种情绪汹涌而出。

他实在没有想过,巍巍大汉,王朝末年会发生此等之事!

他这一生南征北战,历经了风风雨雨、踏过了尸山血海,终究创建了这昭昭大汉,他能理解王朝覆灭乃历史更迭的不朽规律,但却无法接受是以这种方式覆灭的。

这个末代皇帝,难道就没有他这位祖上的魄力和决断么?为何面对异族还要如此犹豫不决?

要不就打。

要不就和。

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但也不可拖缓。

刘邦感到些许的愤怒,觉得这末代皇帝有些太不争气了,但想了想,又感到痛心疾首,久久叹息不停。

他能从陆煊的话中感受出来,这位末代皇帝在位期间,确实是想做一位有为君王,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试图挽救苍生于水火、试图拯救江山于飘摇。

可这子孙的努力却并未换来想要的结果,最终无力回天。

陆煊的话,让刘邦有着一定的感同身受,如此拼命的努力,却依旧无法阻止王朝灭亡,恐怕末代皇帝的感受也是痛苦的吧。

但想一想,这种局势确实太难了。

于废墟之上,重新屹立起新的琼楼玉宇,这并非难事。

可想将漫天废墟灰烬,重新凝聚成为巍峨殿阁,这远远要比重新打造一座宫殿难的多。

后者,是前者困难程度的十倍、百倍。

从陆煊的话中能感受出来,汉朝末年的各种问题实在太多了,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异族崛起、土地兼并、连年战争、官员腐败、财政困难、党争问题,这么多问题单独一个都是大事,更何况如此多的问题堆砌在一起,再加上君王有志却无能,江山岂能不飘摇坍塌?

刘邦明白,即使自己身处于这位末代子孙的位置,也未必能轻松化解这些危机、应对如此艰难的局势,刘邦感到深深的无奈感,听着末代皇帝自缢而死,刘邦也感叹着命运的无常。

“唉。”刘邦叹了口气,他发现自从陆煊来到这里后,他叹气的次数简直比以前要多得多,从小到大刘邦都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从来不被眼前事所困扰、烦闷,吃完就睡,睡完就吃,能活一天是一天,能潇洒就尽情的享受人生。

甚至当了皇帝后,面对诸多事情,刘邦也没有如此这般忧愁。

可现在他却多愁善感,从刚开始的担忧吕稚的身体、刘盈的身体,到老四刘恒的处理问题,韩信未来的造反问题,张良、萧何的处理问题,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简直数不过来。

他这是怎么了?

难道,当初那逍遥自在的沛县刘季,那个起义时被尊为沛公的刘邦,击败项羽时意气风发的天子刘邦,已经消失了吧?

“房叔你总是叹气什么,难道也是忧愁我朝的未来么?”

“别想这么多了。”

“我是后世人,拥有先进的思想,熟悉整个王朝的历史,同时因为我的到来,太子的病情将会治愈好,那么未来皇室是太子这一脉的,而非老四燕王这一脉的。”

“或许,太子这一脉的后代子嗣未必能比得上燕王这一脉。”

“可我会在有生之年,为陛下提出各个朝代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法,尽可能的让王朝延续,同时也会想办法让时代发展,开发出新的武器。”

“这个时代,将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

陆煊加重语气道。

刘邦闻言,目光闪了闪。

是啊。

这是原本要发生的历史,可因陆煊的到来,历史必将发生改变。

历史是洪流大势,他记得当初有人和他说过,历史大势并非会因为单独一个人而改变,但他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历史大势,总是会因为这个时代最闪耀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而改变。

若非他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那么项羽将会继续进行分封制度,又何尝来的汉朝?

或者说,没有他刘邦,会有陈邦、王邦,总会有人击败项羽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的,可他们的历史又怎会和汉朝的完全相同?

历史是因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人,而发生无法想象的改变,项羽是这种人,他刘邦是这种人,而陆煊也将是这种人。

“我受教了。”

刘邦起身行礼,然后向着陆煊重重一躬。

或许陆煊论各种能力不如他的臣子们,可陆煊的思想确实让他感觉到了新的光亮,这值得他一拜。

“房叔不用这么客气。”陆煊看不到外面的景象,也察觉不到房叔对着自己行大礼,只是感觉马车微微晃了一下,或许是这段路并不是很好走的原因吧。

“房叔我有些饿了,也有点渴了。”

说了这么多,陆煊感觉口舌干燥,再加上算算时间也确实是该吃饭了。

他后世人的习惯并没有改变,据说古人都是一日两餐的,而他依旧一日三餐,总感觉若是少吃一顿的话,会少点什么。

而房叔他们也很惯着自己,每天都供给自己三顿吃食。

“好,我这就令人去给你准备饭食。”刘邦也感到有些饿了,肚子咕噜噜的叫,他刚准备离开车内,忽然想到什么。

未来汉朝覆灭的很大原因,就是建奴。

听这两个字,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建奴,匈奴!

都带个奴字,很明显这建奴和匈奴一样,都是带有侵略性的异族。

陆煊说了,这个建奴在东北区域,难道就是远东区域?

“陆煊,刚才你说建奴,这建奴该不会就是远东区域的部落吧?”刘邦问道。

“小声点,房叔,你这里没有远东的人吧?”陆煊心道房叔的胆子确实大,就这么直呼‘建奴’两个字,虽然这个时候所谓的‘建奴’蔑称还没有诞生,但让人家这么一听,好好想想,是能感觉出来就是骂他们的。

‘建奴’这两个字,最早诞生于明朝中期。

房叔不知晓也正常。

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了建州卫等羁縻卫所来管理女真部落余事。

随着建州女真势力的发展以及与明朝之间矛盾的加剧,明朝一些官员和文人开始使用“建奴”来称呼建州女真,带有轻蔑、贬低的意味。

如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就有“建奴贼首李满住、董山、王杲率部劫掠辽东”这样的记载。

《明神宗实录》中也有关于“建奴”的记载,在萨尔浒之战结束的三个月后,新上任的兵部尚书黄嘉善在谈及关外局势的时候就提到了这词。

虽然建州卫最早是在明朝永乐元年设立的,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女直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明朝政府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但‘建州’这个地方可是很早就存在了。

“建州”之名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建州位于后世的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此地在辽代时曾设置建州,故而沿用这一古老地名来命名该地区的卫所。

这一区域山水环绕,自然资源丰富,是女真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以“建州”命名,便于明朝对该地区进行行政管理和军事控制。

若称呼建州,哪怕现在还没有建州卫,也很有可能被当地人认为是在口头侮辱他们。

“就是远东部落的人,不过这是王朝中期才衍生出来的称呼,现在房叔还是少提这两个字,虽然引起麻烦的可能性不大,但毕竟小心些。”陆煊提醒道。

“好,我知道了。”刘邦点了点头。

然后半个身子探出车,缓缓挥手。

庞大的天子车队有序停下。

刘邦在侍卫的搀扶下下车,唤来张良、萧何、陈平三人,然后对着陈平道:“准备些许饭食送来。”

陈平颔首离去。

然后刘邦这才对着张良和萧何道:“方才朕和陆煊的交谈中,已经知晓了未来汉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两人闻言心中一顿。

陛下已经开始询问这个了?

萧何倒是并未表现出什么异样,可张良心中却感到有些唏嘘,合着陆煊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所说的话陛下是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啊,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怎么一直问?

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那是多少年之后了?

十年,百年,两百年,三百年?

现在操心这个干嘛?

合该问问顺应时代的强大武器、工巧、国策啊,不该询问这些问题,什么所谓的未来汉朝覆灭的原因,陛下想的也太远了。

若是能从陆煊口中获得诸多有利于国家的良策,那么汉朝自然能延续良久。

张良想了想,还是道:“陛下,为何不询问工巧、国策之类的事情?”

“不急,朕会问的。”刘邦淡声道,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来得及。

张良并未说什么,心中却叹息一声。

陛下很显然,还是将重点关注在了王朝延续、皇室子嗣的问题上。

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啊。

往返一个月时间,中途陛下也需要处理各种事情,下达诸多诏令。

前线还有韩信迎击匈奴、处理赵王张敖之事。

到了洛阳,陛下免不了要停留两日,查看洛阳情况。

这些,都是时间。

而陛下若是这期间在问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问国策、工巧的的话,那就真的来不及了。

算了算了,这些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他们都是随时可以被舍弃的人罢了。

“陛下,不知我朝覆灭的原因是什么,我等合该提前谋划,应对未来。”萧何很显然更加善解人意些,立刻回应刘邦方才的话。

刘邦面色一下子冷了许多,将方才和陆煊对话的内容说了一番,语气不善:“远东地区的三韩,合该并入汉朝了。”

了解清楚后,萧何道:“远东地区,本就合该为我汉朝领土,为我中原之国。”萧何顺着刘邦的话言道:“昔日,商朝末年,周武王姬发率领诸侯联军在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商朝灭亡。”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不满纣王的荒淫无道,曾多次进谏,却被囚禁;获释后,箕子不愿臣服于周,于是率领部分殷商遗民,远走朝鲜半岛。周武王得知后,将朝鲜封给箕子。”

“朝鲜,就是如今的远东部落前身,在周朝时期就如中原地区内的各诸侯国般,向周天子朝贡。”

“秦朝并未彻底吞并此区域,我朝合该吞并,不允其设立诸侯国,以此合该才算真正的大一统。”

“再者而言,既然他们未来会灭我王朝社稷、断我江山国祚,便可视与我朝为敌,哪怕其乞求为臣国,也绝非不可,必须要打,彻底的让此地化为我汉朝领土!”

萧何的这席话,太符合刘邦的想法了,让刘邦心情甚好,他大笑道:“好,好,好!”

“那就打三韩!”

“你们认为,该派谁出兵比较合适?”

众人面面相觑。

远东地区气候寒冷、地势崎岖,再加上中原士兵或许不服当地气候环境,这绝对是场硬战。

派谁,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这一刻,众人皆想到了同一个人。

谁?

一字并肩王,韩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