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文豪1978

作者:坐望敬亭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492章 评最佳!赏重奖!

书名:文豪1978 作者:坐望敬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46

庄重文年轻时是个热血青年,上学期间曾经为了听鲁迅先生的演讲,专门乘船渡海跑到厦大也是受鲁迅先生的感染,为了明志,他将名字由“碧荣”改为“重文”。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他便成为第一批赴内地投资建厂的港商,因此也成为了政府的座上宾。凭借着这份殊荣,庄重文在内地的人脉其实很深厚。

但他要设立文学奖项,还是想把事情交在一位信得过的人手中。

恰好这个时候林朝阳海外获奖的消息传来,内地出身、文华出众、香江旅居,集合这三个特点在身上,庄重文觉得没有比林朝阳更适合来操盘他这个奖项的人了。

他顺便还能向林朝阳卖个人情,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这几年我们内地的文学奖项层出不穷,大多是选拔作品,通常都是‘优胜’,而非‘最佳’。不知道庄先生对这个奖项有着怎样的展望呢?”

“我对这方面不太了解,我记得林生在内地获得过不少奖项,依你之见呢?”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见庄重文对评奖的事不甚了解,林朝阳便给他详细科普了一下如今国内的一些文学奖项。“如今内地文学奖项中,最为知名、也是最权威的当属茅盾文学奖。

这个奖项每三年一评,先由全国各地文协、出版机构、文化单位报送长篇...听着林朝阳如数家珍一般的介绍完内地的文学评奖情况,庄重文不由得颔首

“在我看来,茅盾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奖这几个奖项,权威性是够的,但获奖名额设置随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奖项的稀缺性;

而如当代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这些刊物设立的奖项,奖励的多是自己刊物发表的作品,又有明显的局限性。两者皆有短板。”

庄重文问计道:“那以林生看法,这个奖项应该怎样办?”“中国人都说文无第一,但评奖这件事本身就带有功利色彩。

如果总是瞻前顾后、照顾这个照顾那个,是办不好奖项的。这就是一场比赛、一场竞技。

国内现在的评奖,首重‘名”,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氛围的不断演变,这样办下去恐怕效果会越来越差。奖项的设立和评选还是应该‘不近人情’,要办就要评最佳、赏重奖。

名利双收,才能激励大多数文学创作者,并且也可以吸引媒体的报道和读者的眼球。”听到这里,庄重文由衷的点了点头,庆幸自己真是选对了人。

他不惜花费重金,当然希望奖项的影响力能够越大越好。

“纵观国际上知名的文学奖项,大多是长篇奖,不过内地的长篇奖项领域已经有了茅盾文学奖

庄先生如果要办奖的话,不妨把奖项做的大一点,将长、中、短篇这几个文学体裁都包含在内,做出差异化。”庄重文被林朝阳所说的“差异化”所打动,他以一个生意人的角度思考,非常认可林朝阳的这种思路。

他有些兴奋的问道:“这么办,工作量恐怕会很大吧?”

“当然。庄生应该了解,这种事肯定要有文协的支持,不过若是让文协参与过深,又很容易变成分猪肉,我想我们可以动员一些其他的力量。”

“比如?” “比如大学生。” “大学生?”

听到林朝阳的说法,庄重文面露不解。

林朝阳微笑道:“庄先生不要小看大学生。他们有文化、有精力、有审美,可能在某些专业领域,他们并不如那些资深人士,但以平均素质而言,他们绝对是这个国家最出类拔萃的存在。”

“我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吸纳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文学团体作为初选评委。

由他们来负责提名和初选,再请文协组织一支由编辑、评论家和作家组成的评审队伍,进行最终的评审,决出每个单项的最佳作品。

长篇、中篇、短篇三个单项最佳作品,瓜分30万元奖金,每个单项奖金就是10万块,这样的奖金数额在国内的奖项中是破天荒的,绝对能收到奇效。”

林朝阳的话并非无的放矢,1995年《大家》杂志要举办文学奖项,找来红河卷烟厂赞助,设立了一个“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10万元。

消息一出,立刻轰动了国内文学界,引发了巨大的关注。

“大家·红河文学奖”一夜之间成为国内文学界和读者耳熟能详的文学奖项。

现在是1987年,庄重文文学奖的这30万元奖金的含金量,绝对要比大家·红河文学奖的含金量高出不止一筹。庄重文内心消化着林朝阳的想法,觉得确实是切实可行的。

“林生说的有道理,那就按这个想法来办吧。”

筹备一个文学奖项,需要做的工作是十分庞大、繁复的,林朝阳跟庄重文边吃饭边聊天,一直到晚上七点多才离开庄家。

离开之前,林朝阳和庄重文约定,由他先和内地方面进行联系,推进确定奖项的筹备框架和一些具体的流程、规则,再请庄重文出面定调子。

种植道46号距离嘉慧园并不远,林朝阳夫妻俩趁着月色漫步。“我看你参与庄先生的评奖好像很高兴。”陶玉书问。

“虽然这么说可能有点功利,但庄先生这么大方,对国内的文学评奖确实是有好处的。

至少可以激励很大一批作家,也可以吸引许多读者的注意力,这何尝不是对文学发展的贡献呢?”陶玉书笑着问:“其实我们也有钱,如果你想搞的话,我们也可以搞一个。”

林朝阳顿时坚定的摇了摇头,“不一样的。”

“庄先生是爱国商人,德高望重,他以自己的名字来设立文学奖项,即便个别人有些微词,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我还没到三十,如果自己出头搞评奖这种事,必然会闹的满城风雨。

在我们中国,论资排辈这种事大家都不会明说,但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所以我何必自讨没趣呢?庄先生信重我,借着他的手一样可以搞评奖嘛,反正是对国内的文学发展有好处的。”

听着林朝阳的话,陶玉书才知道他心里已经考虑的如此周到。

隔天上午,林朝阳打电话联系到王濛,将庄重文想要捐款设立文学奖的事告诉了他。王濛初听很高兴,可等他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劲了。

“朝阳,庄先生能把奖项想的这么详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恐怕是你出的主意吧?”

“你别管是不是我出的主意。庄先生每年捐赠30万元搞这样一个文学奖项,在国内绝对是破天荒的,人家当然要慎重一点。

现在的评奖,动不动就评出一大堆获奖作品来,只会不断降低奖项的含金量.

王濛揶揄道:“说的好像你当年没得过一样,你小子这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啊!”“诶诶,你要这么说,那我可找地方文协合作了啊!我觉得沪上文协就不错。”

王濛急了,“你这叫挟洋自重。”

“老王,注意团结,人家庄先生是爱国港商!”

戏谑了两句,林朝阳正色道:“这事确实是我出的主意,你听我说两句。”

“老王,文协以前搞评奖总是觉得要保持多样性、全面性,一评就是一堆作品获奖。我不能说这种想法不对,但你有没有想过,评奖的作用是什么?

引导和激励创作、推动和促进文化繁荣,不外乎如此,对吧?

可能有人觉得,能多奖励几个人总归是好事,我们的文艺界历来都是这么做的。

可你有没有想过,奖励5个人和奖励1个人,对于我们这么庞大的文学界来说,有区别嘛?奖励的对象再多,影响的只有那几个获奖的人而已。

长此以往,难免不会变成分猪肉,反正肉都是烂在锅里的,谁还追求卓越。可评奖更重要的是,难道不是要带动和鼓励更多数的创作者吗?

一年三十个奖项名额、一人一万奖金和一年三个奖项名额、一人十万奖金,它能是一回事吗?你见过哪个国外的文学奖项是一次评出几个、十几个获奖者的?

诺贝尔奖最早为什么能在国外那么多的评奖当中脱颖而出?最关键的难道不是因为他那优厚的奖金吗?”

林朝阳的语气平静,但字字铿锵有力,说到底他并不是觉得现在的评奖不好,而是觉得我们明明可以做的更好。“朝阳,我理解你的想法,但..”

王濛听着他的话,见缝插针的想说两句,却被林朝阳打断。“老王,你还是不明白。

你要非说我是过河拆桥,那我也只能认下这个罪名了。我这么做,原因就两个。

第一,庄先生一年掏几十万人民币,不能拿来分猪肉,否则这是个极大的浪费。

第二,这个数字巨大,如果操作得当的话,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文学界增加一个能与茅盾文学奖齐名,甚至是超越茅盾文学奖影响力的奖项。

对我们的文学界、作家、读者...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件好事评最佳!赏重奖!

这是我对庄先生说的话,也是这个奖的准绳。只有这样,它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说完了心里的话,林朝阳终于停了下来,电话两头都沉默着。

过了片刻,王幽幽道:“说了那么多,你就是看不上我们文协。”林朝阳郁闷道:“你别乱扣帽子啊!我要是看不上文协,还能找你?”

“你找我是因为这事绕不过文协,可你拿准了我好说话,想让我给你冲锋陷阵。”被王濛戳破了心思,林朝阳老脸一红,说话的气势都弱了。

“我这不是主要考虑您老德高望重...”

王老狐狸一条,怎么可能被林朝阳的花言巧语给哄骗过去,见马屁不管用,林朝阳只好又说“把提名和初审的权力交给广大的大学生朋友们,你们文协也能省点力气嘛。

终审的权力不是还在你们文协这里吗?

只是不让你们评那么多奖了而已,怎么跟要你们的命一样?“

林朝阳的这句话插到了王濛的肺管子上,他好一会儿没说话,无奈的叹气道:“有些事,你不懂。”“我就是太懂了!”

林朝阳又不耐烦的说,“一年30万,能不能办?不能办,我找别人。”

王濛很想呵斥林朝阳两句,可他又舍不得庄重文那30万元的奖金,文协历来就是个清水衙门啊!真把林朝阳惹恼了,跑去找个地方文协或者哪家知名刊物办奖,那可就闹笑话了。

“你这是让我得罪人啊!”

王濛企图混个人情,林朝阳却不接他的茬。

“活一把年纪了,连个人都没得罪过,那你这一辈子岂不是得过且过?”电话里再次沉默,片刻后王濛的语气带着怅然。

“行吧,我这两天开会讨论一下,等有了信儿再跟你商量,你到时候得回来一趟。”“辛苦老王同志了!”

“虚情假意!”

王濛骂骂咧咧的挂了电话,林朝阳摸了摸鼻子,老同志情绪管理不到位啊!又过了一日,林朝阳走进中环小巷里的兰芳园。

午后的兰芳园依旧热闹非凡,跑堂的少东阿业一见林朝阳,惊喜道:“咦?林生啊!”林朝阳冲阿业笑了笑,“一客西多士,一杯奶茶。”

“老样子嘛,ok啦!”

过了一小会儿,阿业端着食物走过来,放到桌上。

林朝阳看着多出来的猪仔包刚想发问,阿业笑着说:“我请的,林生为我们香江人争光了!”不光是阿业的表现热情,自从林朝阳走进兰芳园,不少食客都认出了他那张脸。

这两三年来,林朝阳的脸时不时的就会出现在报纸上,前些天新闻媒体对他得奖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他那张脸早已为许多香江人所认识。

“谢谢了。”

林朝阳没有客套,微笑着接受了阿业的好意。

然后他坐在那里怡然自得的品尝着美味,并未太在意周围人的目光。

香江这座城市很小,出门在外看到明星、名人并不少见,所以大家也没什么激动的。待了十多分钟,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走进兰芳园。

他一身高级定制西装,头发梳的一丝不苟,与兰芳园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他的眼神在店内扫视了一眼,精准的找到了自己要见的人。

“林生!” “梁先生,坐!”

林朝阳的松弛让梁伯韬有些意外,他坐下后并没有急着开口,而是跟林朝阳一样,点了些吃的。两人就坐在那里,边吃边聊。

等吃的差不多了,林朝阳用纸巾擦了擦嘴,梁伯韬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叉子,知道林朝阳终于要开口说正事了。“我听说,梁生最近要独立门户了?”

“林生消息灵通,确实有这个打算。”

林朝阳轻笑道:“梁先生说笑了,不是我消息灵通,实在你的名气太大。”梁伯韬今年不过三十出头,1980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返回香江后就进入了获多利公司的企业融资部工作,跟随袁天凡为李嘉诚旗下的国际城市上市效力,他也因此结识了贵人李嘉诚。

到1985年他跳槽到万国宝通银行,又为李嘉诚旗下四大上市公司长实、和记黄埔、港灯和嘉宏安排供股,集资超过百亿港元用以为李嘉诚开拓海外市场。

万国宝通银行即后世国人所熟知的花旗银行,香江人对花旗银行的“万国宝通”译名称呼一直延续到2000年以后。短短七年时间,梁伯韬便成为了香江银行界年轻一代投资银行家的佼佼者。

这其中除了有李嘉诚这位贵人的提携,更关键的是梁伯韬的个人能力。林朝阳之前融券的券商之一就包括了香江花旗银行,便认识了梁伯韬。

也知道了他最近马上要离开花旗银行,和上司杜辉廉共同创办一家投资公司。“梁先生的公司马上要开张了,介不介意做一单小生意?”

梁伯韬闻言心头一喜,尽管在林朝阳联系时他就有预料,但听着这样确凿的话他还是开心了起来。公司还没开张就有生意上门,这可是好兆头。

“林生能照顾我们的生意,是我的荣幸。难怪今天我出门一路绿灯,原来是喜鹊登门。”梁伯韬表现出适当的欣喜,既是真心的,同时也是对林朝阳这个客户的尊重。

“你对玉郎机构了解吗?”林朝阳问。

梁伯韬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玉郎机构?略有了解。”“说来听听。”

“玉郎机构最近停牌了,停牌之前市值已经不足3亿,我估计复牌之后股价还会进一步下跌黄玉郎因为投资期货损失惨重,据说损失已经达到了3个亿。

前几天公司被联交所勒令停牌只是开始,黄玉郎这一年来许多次供股并未遵守上市公司守则,隐瞒不报

这种事在公司股价上扬阶段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以现在市场的大环境和玉郎机构的形势来看,说不定会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

“灭顶之灾?”林朝阳故作惊讶,“有那么严重?”

“当然。玉郎机构上市时,黄玉郎掌握了公司75%的股份,拥有绝对控制权。

可这一年来,他多次瞒着股东和股民出售和抵押股份,手里的股份仅剩36.4%,已经失去了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剩余的股票要么在二级市场上,要么在券商手里,这些股份超过了总股本的六成。

而且黄玉郎现在炒期货损失惨重,外债累累,他现在要么借钱、要么违规出售公司资产和股票、要么抵押股权。如果有人想收购玉郎机构的话,这将会是最佳的时机。”

说这些话的时候,梁伯韬的眼神紧紧盯着林朝阳的脸。

“那以梁先生的看法,收购玉郎机构的话,需要耗费多少资金?”

终于从林朝阳口中听到“收购”两个字,梁伯韬心头一跳,他强压着喜悦,说道:“林生希望全面收购还是...林朝阳摇摇头,“全面收购代价太大了,绝对控制就可以。”

梁伯韬没有立刻接话,而是露出思索之色,手指不自觉的在桌上虚点着。“2亿,保守估计。”

玉郎机构现在市值已不足3亿,如果未来股价进一步下跌,理论上来说林朝阳要拿到玉郎机构50%的绝对控制权可能只需要1亿出头。

但收购上市公司,需要的资金一般都会大于公司的当前的市值,而这个“大于”没有上限,只取决于双方的财力。一旦收购方持有的股份超过5%,触发要约收购,那就不得不对外披露,被收购方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

到时候双方抢筹,股价势必一路上扬,到时候如果不管是经过股东还是二级市场,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理论只能是理论,梁伯韬给出的数字并不算多。

林朝阳略作沉吟,对梁伯韬说:“如果我能提供2亿资金,把这件事交给梁先生,梁先生有几分把握?”“林先生可有援手?”

林朝阳摇了摇头。

他是认识庄重文、金庸不假,但关系还没到可以为收购战助拳的地步。“七成吧。”梁伯韬神色诚恳。

见林朝阳神色不置可否,梁伯韬解释道:“一旦收购开始,必然会有未料之事。”

“而且黄玉郎这个人刚愎自用,收购开始后即便他力有不逮,也肯定会垂死挣扎。如果林生的资金能够更充裕一些的话,把握可能会更大。”

“我明白,七成已经很多了。”林朝阳说了一句。

梁伯韬又说:“其实他这样的性格对这次收购来说有利有弊,弊在于增加了收购的难度,利在于同样也减少了我们亏损的风险。”

林朝阳明白梁伯韬的意思,攻其必救,黄玉郎为了保证对公司的控制,就不得不筹措资金扩大自己的股权。到时候即便收购不成,只要操作得当,林朝阳也可以利用股价差狠赚一笔。

“那这件事,就交给梁先生了!”林朝阳起身冲梁伯韬伸出了手。

尽管梁伯韬工作以来经手的资金超过百亿、协助多起上市、收购案,但自己开公司主持收购战还是第一次。他有些激动的起身同样握住林朝阳的手,“必不负林生所托!”

林朝阳用另一只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对视一眼,尽在不言中。

陶玉书晚上八点多才回到家里,林朝阳让陶玉墨和阿娣看着两个孩子,拉着她到餐厅吃饭。

“你是当老板,又不是打工。每天这么晚下班,不仅下面的人压力大,也容易把自己的身体给拖垮。”

陶玉书不以为意道:“在公司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有什么好辛苦的。下面的人压力大不要紧,钱给到位了,他们会卖命的。”

“那你就不想想孩子和我?每天就晚上就看到你两三个小时。“

陶玉书转头看了看两个小不点儿,“他们俩有玉墨就够了,你..林朝阳急忙道:“我有你,所以你得早点回家啊!”

陶玉书轻笑起来,“平时没看你那么殷勤。”“这不是怕耽误了您发展事业嘛。”

“别阴阳怪气的,当初可是你让我出来做生意的。”

“是是是,贤妻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林朝阳脸上笑眯眯,然后对陶玉书说:“看你这么辛苦,我有个礼物想送给你。”“什么礼物?”陶玉书夹着菜,随意的问道。

“我以前不是跟你说过嘛,电影这门生意局限很大,林氏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横向发展,把触角伸向文化产业的各个角落。”

“嗯,对啊。怎么了?你又有什么好主意了?”“我相中了一个公司,玉郎机构知道吗?”

“废话。人家掌握着香江大部分的漫画市场,我能不知道吗?”“咱们把它买下来怎么样?”

“拿什么买?人家可是上市公司,比我们的规模大多了。”陶玉书眼神怪异的看着丈夫,感觉他在说胡话。

“拿我的零花钱啊!”

林朝阳的语气仿佛这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

陶玉书忍不住发笑,又伸手去摸了摸他的额头。

“别嬉皮笑脸的,我跟你说正事呢。”林朝阳表情严肃起来。

“我知道你版税多,可那是收购上市公司,需要的不是一两千万,而是需要以亿为单位的资金。

林朝阳无奈的看了她一眼,“你当我什么都不懂?”

“那你还说这些话?”

“那你知道我零花钱有多少吗?”

陶玉书猜测林朝阳的版税最近一年多没咋动,怎么着也有两千万港元了。

“三千万?”她大胆假设了一下。

“再猜。

陶玉书表情狐疑,“四千万?”

“再猜!

陶玉书感觉林朝阳在逗她,随口道:“六千万。”

“再猜!”

她开始信口胡诌了,“一个亿。”

“再猜!”

陶玉书不猜了,站起身准备收拾碗筷。

林朝阳一把抓住她的手,“好了,不用猜了,我告诉你吧。”

陶玉书站定,好笑的看着他正经八百的样子。

”1亿3千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28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