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72章 垂死挣扎(第一更)

书名:重生2004:独行文坛 作者:长夜风过 字数:2.3千字 更新时间:01-07 01:24

【……综上所述,“琴心剑胆”是一个集体账号,发起者是国内知名的文学批评界前辈,参与者包括了笔者,以及其他几位从事文学批评的同行……】

【而“某高校青年教师”仅仅是这个账号的注册者,以及文章的执笔者。而这篇文章,是集体参与的产物,绝不应归功于某人……】

【……笔者十分赞赏张潮的胸襟和气量,但他将10万元颁给了这位“高校青年教师”显然并不严谨。笔者呼吁张潮公开他的身份。】

【……如果我们的创作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笔者与其他几位参与的同行,会考虑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朗朗乾坤,不容宵小作祟!】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署常丽华的真名,但是是发表在她名为“华丽文学”的博客上。

一文既出,天下哗然!

原来吃瓜群众以为“琴心剑胆”是起于“草莽”的普通读者,所以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结果发现竟然是文学界“天龙人”假扮的,被愚弄的怒火燃烧到了顶点。

就连已经和张潮决裂的《南国都市报》都忍不住用了这样的标题——《新世纪以来文学界最大的丑闻!》

常丽华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结合作家们对3月初白晔主持的研讨会过程的披露,“国内知名的文学批评界前辈”到底是谁,用膝盖想都能猜到。

白晔的手机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从早响到晚。忍不住静音了一下午,等下班再看,未接电话足有30多个,还有100多条短信。

他也没有空一一细看了,反正基本都是记者。正经有事找他都会打办公室的座机。

白晔也曾经试图拨通常丽华的电话,但却是无人接听。再拨其他人,同样是无情的忙音。

打开电脑,登录QQ,原本200多人的“文学批评一家亲”群,现在只剩下寥寥数十人,也没有人在群里发任何消息,一片死寂。

他心里突然冒出来一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短短几天时间,“张白之争”就成了张潮对他的单方面殴打。张潮确实“不再自辩”,但这结果比被张潮用最脏的词当面骂上一天一夜都难受。

而且,这真的是“结果”吗?

白晔担心事态再发展下去,自己的名誉可能真的就毁于一旦,思量再三,他拿起话筒,拨通了作协办公室的电话。

“作协不再协调此事,我自己找张潮谈?这不是瞎胡闹吗,我和他有什么好谈的!”

不到5分钟,白晔就气呼呼地挂了电话。

不向张潮当面示弱、服软,是他最后的底线。作协如果愿意出面调停,那他可以在博客上或者媒体上打打官腔,把场面圆一下。

白晔想了半天,又拨通了燕大的电话……

张潮这几天也没有闲着——电视剧《悬崖》终于要在延期1个半月、超支200万后,杀青了。

身为主创之一的张潮,为了躲开可预见的各种人情纷扰,特地跑去哈尔滨。

与上一世那一版《悬崖》最后周乙身份暴露,最终牺牲不同,这一版《悬崖》的最后一场戏是男主角周乙逃脱了特务科长高彬的追捕,消失在哈尔滨的漫天大雪当中。

并且在之前的戏份当中,重要人物纪连葵也没有被枪毙。

这是张潮特地叮嘱权勇先一定要坚持的两处情节,不要让郑小龙像上一世的导演刘进一样,为了升华人物,不顾剧本直接把人拍死了。

权勇先虽然不明白张潮为什么要特意交代,但是身为跟组编剧的他还是专门留意了一下,还好导演郑小龙并没有要动这两处情节的意思。张潮的担心也就成了杞人忧天。

这样就为《悬崖》的续集留下了足够的悬念和伏笔。从导演、主演和投入来看,这一版《悬崖》肯定会更加成功。届时拍摄续集也是箭在弦上的事了。

等导演郑小龙喊出最后一声:“CUT!”整个片场都欢呼起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副导演特地拿出了一挂鞭炮,噼啦啪啦地响了一通。

郑小龙带着还在现场的几个主要演员、副导演,以及权勇先、张潮两个编剧,向摄像、灯光、场务、群演等工作人员致谢。

杀青宴后,张潮没有和宋嘉回燕京,而是留在哈尔滨玩了几天。

3月份的哈尔滨,冰雪消融、渐入春季,也不需要裹成企鹅、步履维艰了。有宋嘉这个哈尔滨土著做导游,虽然冰雪大世界、冰雪美术馆什么已经看不了了,但是像索菲亚大教堂、果戈里大街、伏尔加庄园还是很值得一游的。

而在这期间,“张白之争”影响继续扩大,“账号门”的新鲜上线使舆论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张潮。

白晔被网友们骂到不得已关闭了博客。

常丽华等人则公开了聊天记录以及各种截图,并且直接指出“冯铮”就是那个领奖人。

冯铮则保持沉默,没有回应任何猜测。

常丽华、洪宇、杨丽,还有此前没有和张潮直接冲突的一个作家,要求心浪博客和张潮公开领奖人身份,并收回10万元奖金,重新分配。

作协的副主席铁宁、王濛等人也相继出现在媒体前,呼吁广大人民要多关注文学,少关注丑闻,并坚定地表示张潮的“不黄、不暴、不黑”,是新世纪难得的佳作!

有了铁、王二位的表态,更多嗅觉敏锐的作家们闻风而动,开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张白之争”中,并提出要进行“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大讨论。

就连已经躲到草原上去的李娟,都被记者从牧民的春牧场里“抠”了出来,复述了一遍3月1日那个神奇的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态的发展,让白晔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像是垂死挣扎。

哪怕在80年代,也没有哪个文学事件能引发这么广泛的全民关注。

终于,社科院文研所的所长杨易也忍不住了,专门找到了白晔,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让他尽快找到张潮,消弭此事的恶劣影响。

白晔闻言只有无奈:“燕京城文学圈里至少有一百多人在找张潮,可谁也没有逮住过他……”

……

“这就是你赖在哈尔滨不愿意走的原因?”宋嘉看了眼新闻,慵懒地问道。

“主要我现在回燕京,不仅我自己难做,还会让很多同学、老师难做。”张潮同样懒洋洋地答道:“还不如在哈尔滨多呆几天呢。”

“能带你去的景点可都去了,你再想去哪儿玩,可就得出城了。”

“这不还有一处没去过么?”

“……你又在打什么坏主意!”

“什么啊,我说的是——你家。”

“……你当真?”

“这来都来了,时间也够反正。”

宋嘉看着身旁的男人,仿佛是第一天认识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5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