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作者:昆吾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759章 一门四进士,父子两探花

书名: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作者:昆吾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6

“陛下,这是此次加科的成绩,请陛下御览!”

刘宗周将名册递给了王承恩,心中是有些发虚。

“说说具体情况!”

崇祯看着呈送过来的名册随口问了一句。

“陛下,此次参加加科的举人一共是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七人,有三十四人或患病或其他原因未到参与。

优秀(九十分)、良好(八十分)、中等(七十)一个都没有,及格两百二十四人,五十分以上者六百二十一人,其余均低于五十分。

最高分数六十八点五八分,最低分数二十八点七九分,平均分四十三点六六分。”

“咦……竟然还有这么多及格的?”

崇祯很是意外,前两场考试,每场二十分,第三场是六十分,八道策论任选三道,每道二分,按照第一二场满分算,三道策论平均得分九分,这已经是超出了崇祯的预料了。

他的预料是最高分能能及格就算是不错了,想到这里,随手翻开了名册。

第一名,陈于泰,江苏宜兴人,六十八点五八分;

第二名,杨廷鉴,江苏武进人,六十六点六三分;

第三名,刘同升,江西吉水人,六十五点三九分;

看着三人的信息,崇祯头都没有抬的问道:“查过三人的背景吗?”

“回陛下,在信息核对完之后,臣就找锦衣卫李若涟指挥使查过。”

刘宗周说着,又递过一份题本给王承恩,继续道:“陈于泰,字大来,号谦茹,出身显赫的官宦之家。

其父陈一教是万历二十九年进士,现任浙江学政,与秦翼明友好,周廷儒是他的姻亲。

弟弟陈于鼎崇祯元年进士,族兄陈于廷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泰昌朝吏部左侍郎,后因忤逆魏忠贤被夺职,后其父丧,便归隐不出。

陈于泰幼敏悟,好读书,十五岁时即精通经史。”

“杨廷鉴,字冰如,号靖山,崇祯三年乡试,以才品为常州公认第一,声名日噪。

师从万历朝礼部尚书孙慎行,副都御史张清惠学习经史,刻苦钻研。

杨氏世代耕读传家,以孝友名闻乡里,为乡民排忧解难,兴办教育,乐善好施,种种善举颇为时人称道。”

“刘同升,字晋卿,又字孝则,他的父亲是万历十一年朱国祚榜的探花,他岳父是汤显祖,其人文才出众,兼通武略,且颇有血性。”

啧啧……

崇祯直呼好家伙。

也难怪这三人能成为前三,还有如此的高分,拿不到这个高分那才叫奇怪了。

第一名的陈于泰,一门四进士,家学渊源。

姻亲的周廷儒二十一岁就能中状元,又在天启朝玩弄权术,那是绝对聪明之人,在苏州磨炼的这几年,能力还是有一些的。

单凭这些,绝对是所有考生中独一档的存在,其眼界、格局、所见所闻绝对是考生中顶尖的。

再说说第二名的杨廷鉴,家世虽然不如陈于泰,但他的老师孙慎行可是大有来头,是开国功臣燕山忠愍侯、全宁侯之后,家中藏书那绝对丰富。

而孙慎行的外祖父则是是唐顺之,那可是集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军事于一身的抗倭名将唐顺之。

第三的刘同升,乍一看差了一些,家世没有第一名的陈于泰显赫,也没有第二名杨廷鉴的名师,但他也不算差,毕竟父亲是探花。

而他的岳父汤显祖,那家世比陈于泰家不遑多让,从汤显祖往上的四代,个个都是名人,且都是才气十足的名人。

汤显祖有两个老师,一个是敢直接顶撞万历皇帝的、人称九紫先生的谢廷谅,另一个是人称近溪先生、泰州学派代表人的罗汝才,这二人都是进士出身,沉浮官场多年。

有这种家世的岳父提点,能差到哪里去?

“名单先放在这里朕先看看,明天的朝会确定录取名单,当天将《会试录》编订完成,后天上午,也就是十月初五上午辰时放榜,你们先退下吧!”

刘宗周三人脸上满是古怪,刚刚还兴趣满满,怎么现在突然是这种态度?

但三人不敢多问,行礼之后退出东暖阁。

待三人离开后,崇祯转头看向王承恩:“大伴,传李若涟来见朕!”

只是大半炷香的时间,轮值的李若涟就急匆匆的进了冬暖阁,不待行礼,崇祯将名册递了过去:“这份名册是加科的考生名单,

你去查查五十分以上且策论分数在十五分以上的考生的信息,诸如家世、三代内有哪些官员、师从等等,大概五六百人,什么时候能查完?”

“今天内可以查个大概,考生一万七八千人,前来看热闹的秀才、商人等等也有一两万人,各个地方的都有,能中进士的在当地都算是名人。

臣安排人去打探,再和礼部存档的考生的信息相互印证,问题不大。”

“那就去吧,今天无论什么时候查完,都即刻送往东暖阁,朕等着!记住了,实在没法做到隐秘的,也要尽量将影响做到最小。”

“臣遵旨!”

李若涟心中一沉,立刻离开了东暖阁。

皇帝的态度很明显,那就是此次的加科出问题了。

到底是考官徇私舞弊了还是学子走后门了?或者锦衣卫看守的出题翰林们泄露了考题?

但无论是哪一种,那都是在打他们锦衣卫的脸。

“妈的,你们最好期待没有伸手干预科考,否则老子将你们祖宗十八代都给挫骨扬灰了!”

李若涟面带杀气的回到锦衣卫指挥使衙门,一条条密令传了下去。

穿着官服的锦衣卫进入了各个衙门和京官的府中,便衣的锦衣卫和编外的锦衣卫散入城中,在人群中打探消息。

一条条的情报送回衙门,然后快速汇总着。

如此大的动作,自然是引起了百官的注意,尤其是刘宗周等负责此次加科的官员们,心中满是忐忑。

前脚出了东暖阁,后脚锦衣卫就开始调查考生信息,用脚猜都能猜到是加科出了问题。

一直到晚上子时前后,李若涟才抱着一摞的文本急匆匆的进入东暖阁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82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