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作者:白银大圣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八十六章 亡国的教训

书名: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作者:白银大圣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1

“爹~!”

“爹~!”

“爷爷~!”

“爷爷~!”

“皇上~!”眼看永乐皇帝身体恍惚差点跌倒,周围的太子,汉王爷,道衍和尚,朱瞻壑,朱瞻基等人赶紧上前准备搀扶。

“无妨!我还挺得住!”永乐皇帝用手支撑着小塌前方的桌子,有气无力的说了一句。

永乐皇帝抬眼看去,只见自己的儿孙们,一个个的都是一脸紧张的看着他。兴许是真的当孤家寡人的时间实在太久了,不知怎么的,永乐皇帝突然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和欣慰感觉,只让他有种热泪盈眶的冲动!

手扶着桌子休息了片刻之后,永乐皇帝缓解了心中的紧张心情,继续仔仔细细翻看起手里这一本厚厚的折子来。

刺目的字眼一个个映入眼帘!

大明亡国论一篇王朝寿命大限—六百半!

大明亡国论二篇大明国运耗尽—五龙同朝!

大明亡国论三篇百姓土地流失—土地兼并!

大明亡国论四篇天下粮食不足—人多地少!

大明亡国论五篇天下钱币贬值—百姓购买力不足!

大明亡国论六篇藩王制度—藩王变革!

大明亡国论七篇重文轻武—文官党争!

大明亡国论八篇军队失控—腐败缺饷!

大明亡国论九篇宦官专权—后宫干政!

大明亡国论十篇异族入侵—草原一统!

大明亡国论十一篇异族入侵—草原一统!

大明亡国论十二篇皇帝昏庸—懈怠朝政!

大明亡国论终篇天命亡国!

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看得永乐皇帝目眦欲裂,脑袋昏沉,心口都在滴血!

最后,永乐皇帝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把这一十三篇大明亡国之论看完的。

“爷爷,您可要挺住了,您要是出了意外,这些问题我们可怎么解决的了?!!”同样的话语,但依旧是对永乐皇帝说的,但同样管用。

朱瞻壑径直来到自己的爷爷永乐皇帝面前,大声的说出了这句话来!

似乎这句话给与了永乐皇帝莫大的动力,只见永乐皇帝居然真的睁开了眼睛,但那满是通红且血丝的眼睛,和颤抖的双手,却显示着他无法自控的内心。

“哪来的?!!”永乐满是嘶哑的嗓音里传出他此刻最想知道的问题。

“爷爷,这是我写的!”朱瞻壑抬起头,看着面前似乎准备择人而噬的爷爷,平静的说道。

“你写的?!”永乐皇帝紧紧的盯着面前的孙子,满脸都是不相信!

“孙儿写的时候,我爹从头看着的!”朱瞻壑可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说谎,毕竟,现在的永乐皇帝看似是在询问作者,实际是在确定杀人的范围!

“你能知道这些问题?!老二?!”永乐皇帝依旧不信,于是转头看向了汉王爷。

“爹,壑儿写的时候,孩儿全程都看着,一字一句的看着写的!”汉王爷虽有些低沉,但依旧坚定的说道!

“怎么知道的?”永乐皇帝继续追问着。

“回爷爷的话,史书!孙儿自幼熟读史书,这些问题,史书里都有!”朱瞻壑平静的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史书?!”永乐皇帝一脸的不敢相信,眼神里满满的都是疑惑,我也读过史书啊,咋没见过你折子里面的内容?!

而一旁的太子等人也是都读过史书的,所以都是一脸的疑惑,等着朱瞻壑的解释。

“自三皇五帝始,华夏史书浩如烟海,常人只看了十之一二而已,当然我也只看了一部分。

但我看史书,却是比别人多了一些总结而已,所以总结出了一些与他人不同的内容!”朱瞻壑告诉大家自己只是善于总结而已。总不能说看前世的总结吧!

“那你说说,你还总结了什么?”永乐皇帝将信将疑的看着朱瞻壑,想继续考验考验!殊不知,朱瞻壑接下来的话,让他目瞪口呆!

“那孙儿就献丑了”朱瞻壑当然知道这是永乐皇帝的考验,随即也不客气,张嘴就来。

“爷爷!大伯!爹!大师!中华自古历朝历代,都在借鉴前朝灭亡教训!

可为何各朝代都做了诸多措施,却依旧无法阻挡走向灭亡的脚步?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商朝是第一个靠武力获取天下的王朝,在武力方面可以说不容置疑!末代的商王朝更是隔三差五外出开疆,也为此损耗了诸多国力。周部族趁商没有恢复国力之际,联合其他诸侯国一举攻伐大商,商组织了很多俘虏奴隶进行抵抗,可奈何这些人巴不得商朝灭亡,战争来临之际,纷纷倒戈。就这样,沿袭了500余年的大商,几乎一夜之间便灭亡了。

周朝得天下后,反思了商灭亡的教训。于是他们换了一种策略,让下面的诸侯外出开疆拓土,而自己则集中军队守家,以天子的名义号令下面的诸侯。早期这种模式看似完美,那是因为周王室手里有着足够的军队,不容撼动。可慢慢的下面的诸侯分封越来越多。周王室只能将中央的领土不断分割出去,慢慢的就造成了诸侯越做越大,而周天子越来越弱,早已名存实亡,最终被秦灭国。

秦得天下后,反思了周朝的灭亡教训。为此,秦始皇可以说是做了诸多措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抵御匈奴),将内部与边疆安排的那是明明白白。秦始皇觉得分封制度已经不再适用新生的大秦王朝。于是就有了中央集权制。既然下面的诸侯靠不住,那就索性集权力于皇帝一人,从而分派流官管理下面。这看似完美,可皇帝低估了下面流官的忠诚,你给俸禄我办事,这点俸禄费得着我给你卖命吗?于是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流官要不投降,要不倒戈,仅部分人随帝国共存亡。最终大秦在起义浪潮下走向了灭亡。

而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他再一次反思了秦灭亡的教训,认为流官还是不如自己人靠谱。于是便将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为王,心想这样即便以后天下大乱,真正掌握实权的还在自己人手上,最起码江山丢不掉吧。可他似乎低估了人们对权力的欲望,他死后不久,皇权与割据势力便发生了摩擦,史称七王之乱。这次叛乱也使得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巩固,而后倒是没有发生什么大的诸侯叛乱,可却被外戚偷了家。

东汉,此时的皇帝谁也不信,不论是大臣还是亲戚,看谁都觉得不安好心,于是左思右顾之下,觉得只有身边的太监靠得住,可殊不知太监掌权后更能作妖。灵帝时期,十常侍将天下搞得乌烟瘴气,最终叛乱四起。朝廷眼看控制不住局面,不得已将权力下派给地方。下面的诸侯得了权之后,迅速招兵买马,很快平息了叛乱。正所谓得权容易放权难,叛乱是平息了,可下面的军阀又做大了,最后就连皇帝都成了掌中玩物,早已名存实亡。

而后司马家族篡曹氏政权,建晋朝。早期司马家族可能怕统治力不够稳固,于是大肆分封,走了汉朝老路子,可报应很快就来了,导致八王之乱,将晋朝搞得一片狼藉,最终外族一窝蜂到来,五胡乱华,又把西晋给灭了。自此进入百余年纷乱的南北朝时期。

直到隋朝结束乱世,再次完成一统。隋再一次汲取前面王朝的经验教训,特意搞了一个科举制度,用以分化老牌贵族势力,这样做也极大程度上得罪了那些根深蒂固的贵族。到了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大肆损耗国力,搞得下面百姓民怨沸腾,最终被多方势力一举推翻。

后唐朝接了隋的江山。唐再一次汲取了前面王朝的经验教训,为此还特意搞了一个新的玩意节度使,早期大唐繁荣鼎盛,万邦来朝。可之后节度使权力过大,直接造了皇帝的反。皇帝都被,赶离首都,而后又被黄巢踹了一脚,最终被朱温篡取政权,自此天下进入一段十分混乱的局面”五代十国“。

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天下秩序才逐渐恢复。宋朝再一次汲取了前面朝代的经验教训,认为武将权力过大,不容易掌控,于是重文轻武的方针便在大宋流行开来,最终武将没有造反,却被外族给灭亡了。

元朝得了天下后,将人民分为三六九等,每等人所对应的待遇均有所不同。在这种不平等待遇的统治下,各种矛盾很快便展现出来,最终被太爷爷推翻。

我明朝建立后,再一次汲取了前面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是将重心放在了外族,为此首都都迁到了防御外族的前线!爷爷更是连面征伐!

可我大明又能坚持多久呢!”朱瞻壑扭着头,看着一旁一个个目瞪口呆的众人,沉声反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336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