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缠金枝

作者:知棠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第三十一章崔瑜的猜测

书名:缠金枝 作者:知棠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7:59

“好嘛!说她轻狂,她倒真是不做半点稳妥的事儿,给她漏个机会,她还真敢顺着杆子爬去偷钥匙,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玉弦站在西北角门听着小丫环禀报,气得连连冷笑。

她当即就吩咐候着的小厮,“去!跟上那小蹄子,看她寻哪家撬得匣子,又是哪个糊涂东西给她打得钥匙,全给我记下来,叫掌柜的和伙计们按手印画押,告诉他们,若是不想惹事,便都给姑奶奶把嘴闭严实了!要不然,哼——”

小厮赶紧应是,眨眼便跑得没了人影。

小丫环不由佩服道:“姑娘和姐姐们真是料事如神,奴婢刚才还怕她不肯上钩呢,没想到这么顺利,真是又蠢笨又性急。”

“若不是这种品性脾气,怎么能跟她那主子处到一块儿去呢!”玉弦余气未消,撇嘴不屑道。

这是直接骂到大太太头上了,小丫环不敢再接,伶俐道:“也不知道姑娘今个儿何时才能回来,可得赶紧禀给姑娘知道才好呢!”

“这却急不得了,”玉弦抬头看了眼日头,“这会子姑娘她们估计也就刚到冯家吧。”

另一边,玉书从见到蒋氏,心里便止不住的奇怪,她扶着轿杠走在软轿边,凑近了压低声音道:“姑娘,奴婢瞧着大奶奶这几日的神色真是越来越不对劲儿了。”

“可不是嘛,”玉翘跟着道,“怪不得昨日玉婵姐姐都提起来了呢,姑娘,您说不会是因为被大……”

她看着抬轿的小厮,钝钝收了声,崔瑜和玉书都明白了她未尽的话。

大太太对蒋氏的不喜和磋磨,就连刚刚回京的崔瑜等人,都不难看得出来。

可是,蒋氏这些年一直都是跟着大太太过活的,没道理突然变得如此惊惶失魂,而且她分明是几次看着崔瑜欲言又止,若真是因为大太太的磋磨,蒋氏的想法也不可能是寻个小辈求救。

除非她遇到了比曾经经历过的一切,更棘手百倍的难关,而且这件事情却恰巧能经崔瑜的手解决。

可什么事情能同时牵连到大太太、蒋氏和崔瑜自己呢?

崔瑜不了解蒋氏的事情,她只能从大太太和自己之间的牵扯入手。

大太太一是想送她进宫,二是想谋夺她私库的财帛。

进宫之事,当前明面上与蒋氏无关,否则蒋氏早该在她回京之初便有所反应了,万不会等到最近才神情有异。

那便只剩私产这一个可能了。

蒋氏跟大太太同院居住,并不难知道穗儿的事情,可若仅仅是下不了决心,不知道该不该提醒她提防着穗儿,那是绝不可能把人逼成这副模样的。

崔瑜又不是金子,没道理让所有人都爱重她至此。

能得崔珍跟她情深义重,已经是万分难得了,仅凭她如今跟蒋氏的情意,崔瑜自问不可能让蒋氏为她寝食难安至如斯地步。

那就只能是这笔私产的用处,跟蒋氏或者蒋氏所珍视的人有所牵扯,且极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

崔瑜不由想到,穗儿的急迫、蒋氏的异常,皆是从那日卫家太太来访开始的。

她默默念着这几个名字,脸色倏然沉了下去。

若真是她猜想的那个样子,大太太这次的胃口是有多大,才能将身为吏部侍郎之女的蒋氏吓成如今模样。

而怀着这样的胃口,去谋求的官职,会全部寄托于穗儿不知何时才能弄到手的财帛吗?

只怕大太太此时早已经动手了。

她已然花了一大笔钱,所以才这样急切的想拿崔瑜的钱去补亏空。

只不过她频繁传召穗儿的行为,阴差阳错,令蒋氏误以为她是想用崔瑜的钱去促成这件事而已。

崔瑜深深吸了一口气,悄声吩咐玉书:“今日回府后,你先去卫家府宅附近打探一番,看他家最近有无喜事,卫家行事素来张扬,应当不难探知。”

“若是没有,你便回咱们府上二门,寻个机灵可信的人问问,大太太这几日有没有派人出过府,若派过,每次又分别是多长时间才回来的,出行时是乘车还是坐轿?又或者她有没有请过特别的人来府里作过客。”

玉书轻轻应了是,她心知姑娘既然这样说,恐怕这次的事情十分严重。

一时之间,连玉翘的神色都变得凝重了几分,她既心疼姑娘总是被这样的麻烦事缠身,也不明白,为什么姑娘分明从未做过什么对不起大太太的事情,大太太却总要折腾出些自以为是的蠢事,让姑娘为难。

主仆几人心情沉重地到了府门口,已有管家小厮套了两辆马车在门边候着,看见二太太和姑娘们便上来请安。

二太太带着崔瑜上了前头的马车,反而将两个女儿打发去后头那辆同坐,很是体面地端平了二房里的这碗水。

她使了个眼色给楚妈妈,楚妈妈赶紧跟到崔珍身边盯着,生怕三姑娘又着了二姑娘的道,做出什么不得体的事情。

马车一路平稳驶入冯府所在的松淮巷。

冯家这场诗会办得极为风光,齐聚了大半个京师勋贵重臣家的女眷。

再加上冯家姑娘近日的名气,不少沾亲带故的人家,听闻亲友故交得了冯家的请帖,纷纷求上门去,想要亲眼目睹这位新晋才女的风采。

各府太太们总有推却不掉的人情债,一时之间,冯家门前的马车从巷口直直排到巷尾,自忖着身份稍差些的人家,提早便戴上帷帽下了马车步行,生怕耽搁了哪家贵眷的行程。

因俱是女客,正门并不开。

崔瑜跟在二太太身后下车跟姐姐们聚首,再按着序尺换上冯家的软轿。

到了二门处下轿,早有管事妈妈们带着一众丫环婆子立在那儿迎候宾客。

冯阁老的夫人已逝,今日主持诗会的,是冯阁老长子的续弦,冯家大姑娘的继母陶氏。

其中一个管事妈妈上前请过安,便引着二太太和崔瑜姐妹几人往内走。

比起飞檐青瓦,磅礴大气的靖阳侯府,冯家的府宅曲折回旋,别有一番文人墨客的雅致风流。

崔琬一边欣赏着冯府景致,一边悄悄打量着往来宾客,心里不住盘算着等会儿如何与各府太太姑娘们相交。

崔珍百无聊赖地跟在后面,相较冯府的曲径通幽,她更喜欢自家宅院的水榭华庭,若非楚妈妈在旁盯着,她早就歪倒在崔瑜肩膀上打瞌睡了。

到了陶氏的院落,早有丫环进去通报。

堂屋的大红撒花软帘一掀,陶氏便由丫环婆子们簇拥着迎了出来,她穿着银红色夹棉撒花长绸袄,头戴赤金衔宝正凤,粉面生娇,气势却同二太太有几分相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