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在七扇门当差的日子

作者:三观犹在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94章 风暴

书名:在七扇门当差的日子 作者:三观犹在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20:04

景元二十二年五月,东海三大寇之汪横率领六万倭寇攻占崇明岛,俞大猷、张元敬率军迎战,于五月八日晚动崇明之战。

由于是夏季,空气干燥,明军以一百多门红衣大炮轰击崇明岛,几百炮弹过后,整个崇明岛火光四起。炮火攻击之后,俞大猷一声令下,六万江浙军在炮火掩护之下,向崇明岛靠拢。

倭寇在经过初期的慌乱之后,也逐渐稳住心神,由于火炮都在战船之上,匆忙之间迎敌,只得以弓箭抵抗。

登岛之后,明军与倭寇展开了近身肉搏战,这些倭寇,单打独斗很是凶狠,起先有无数明军被杀。然而明军部队一登岸,立即结阵,十二人一组,盾牌手、长矛手、标枪手等各司其职,一旦有人失去战力,立即有其他人补上,阵容也不会乱。这套阵法,如同刺猬一般,让倭寇无从下嘴,吃尽了苦头。

战斗持续了一整夜,等到天亮之后,战斗已基本结束。

崇明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杀死倭寇三万多人,俘虏一万余人,另有两万余倭寇在撤退途中,遭到张元敬水师的伏击,击沉船七十多艘,仅有八千余人冲破突围,逃亡海上。

而大明军队也损失惨重,这一仗下来,伤亡也过一万。

倭寇来时气势汹汹,谁料却一败涂地。

出乎意料的是,三大寇之一的汪横,眼见不敌,独自乘船逃窜时,结果被封万里堵在了半路之上。

激战之下,汪横被封万里刺瞎一只眼睛,生擒活捉。

本来,汪横与封万里,一个是九州剑神,一个是海上之王,实力不相伯仲,可汪横身处颓势,未战便落了下风。

崇明之战大胜,鼓舞了明军士气,毁掉了三大寇根基。逃出去的盘散沙,虽然继续在东海作恶,却再也成不了大气候,掀不起风浪。

当天夜里,我与徐若男一夜未睡,与俞大猷在关武台上,目睹了整场的攻岛之战。

倒不是我们不帮忙,当我们表达出想要效力的意愿时,俞大猷断然拒绝了。

这种规模的集团军队作战,江湖中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是有限。武林高手虽能以一抵十,但一百武林高手在一起,极有可能打不过五百训练有素的战士。若一千武林高手面对五千士兵,等待他们的只有被屠杀的命运了。

这就是为何江湖上武功高手如云,朝廷却从来没有建立一支由武林高手组成的军队。而江湖高手,一般则是充当王公贵族的侍卫,在军方担任斥候,或者帮主军方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江湖高手的单兵作战能力较强,能够在战术上取得不小的优势,然而在战略上,除非是三境之外的大宗师,江湖中人很少能够左右战争的结局。

天亮之后,徐若男要前往幽冥神教总舵,我将她送到了城外。如今倭寇败退的消息尚未传开,路上还有些准备携带家私逃难的百姓,这时,有明军骑着战马在城内散播着“倭寇大败”的消息。

一连送出七八里,到了长江渡口。

徐若男笑道,呆子,你再送,就到了江宁了。

我笑了笑,那敢情好,早就听闻钱塘潮乃当世奇观,我已迫不及待去看了。

徐若男说,我在江宁等你。

这一日,徐若男乘舟南下。

三大寇之汪横被抓后的当日,便被人接走了。据张元敬说,接走汪横的人,武功极高,既不像锦衣卫,也不是东厂,但提人时却用的是朱润泽的密诏。

这不由让人猜测这些人的身份,大明朝何时又建立起这样的组织

大明朝的公文,一般是由内阁票拟,然后由皇帝批红,按照流程颁。密诏则不同,无需经过内阁,直接由司礼监出,加盖的也不是正玺,一般多用于处理皇帝私事。

汪横不但是东海三大寇之,他还有个更重要的身份,三十年前的大明禁军副统领。坊间都在传闻,说老皇帝朱悟能并未驾崩,而是隐匿于江南,作为先皇当年最信任的两人之一,汪横一落网便被带走,不由让人联想起这个传闻。

早在崇明之战前,解押胡宗宪前往金陵的圣旨便已经下来,但大战在即,锦衣卫都指挥使6兵却将圣旨向后延迟了一日,这让胡宗宪能够从容部署崇明之战。

战事一结束,扫尾工作还没结束,锦衣卫6兵便决定要解送胡宗宪前往金陵。胡宗宪与锦衣卫及六扇门交换意见之后,锦衣卫同意由六扇门派人监督押解过程,在胡宗宪提议下,由我来承担监督之责。

对于刚取得胜利、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明军来讲,这一消息不啻于平地惊雷。当日,两个营生哗变,率人包围了松江府,领队之人叫李康达,是胡宗宪老乡。

这个人性格刚烈,脾气暴,又是个直性子,听到锦衣卫抓了胡宗宪,刚从战场上带下来的血气,一下子冲上头脑,率领八百同乡子弟兵,将松江府衙围的水泄不通。

这些明军本就归胡宗宪节制,如今胡宗宪被抓,有人带头出来仗义执言,其他人自然也不会阻拦。

李康达大声指责道,向来都说杀败军之将,从来没听说打仗胜了,还要入狱问罪,这大明朝廷公理何在

这句话声音很大,质问的对象自然是锦衣卫。可是锦衣卫是皇帝私人特务机构,只对皇帝负责,坚定不移的执行皇帝命令,至于百姓、百官、军队怎么想,他们根本不在乎。

昨日6兵为了抗倭,已经犯了一次致命失误。

虽然说他本意上是好的,为了百姓,为了大明江山安泰,这位锦衣卫都指挥使出于公义和良心。但若从皇帝的角度来考虑,6兵犯的错误是不可饶恕的,这甚至能影响到皇帝对他能力的怀疑。

胡宗宪已卸下二品常服,而是穿了一身粗布麻衣。

按照大明律,胡宗宪如今免为百姓,无权穿绫罗绸缎,当然,他只是回金陵受审,就算是锦衣卫,也无权给他上锁镣的。

胡宗宪走到门外,看到了将松江衙门围住的李康达,又看了眼在不远处的俞大猷、张元敬等人,脸色阴沉的走了过去。李康达嗓门颇大,说部堂大人,我都听说了,朝中有奸臣诬陷于你,我们兄弟商量了,要跟着你一起去金陵,向皇上求情

我心中暗叹,这李康达,看上去是给胡宗宪求情,但实际上这是将胡宗宪架在火上烤啊,胡宗宪的罪名之中有一句叫结党营私,你越是求情,越是将他往绝路上推。

同样为将,俞大猷、张元敬只是一脸漠然站在那里一言不,为将境界,高下立分。

只见,胡宗宪站在李康达面前,伸手给了他一巴掌。李康达捂着红肿的脸,道,总督大人,我们

胡宗宪示意他别吱声,却问俞大猷,俞将军,这位将军咆哮衙门,聚众生事,按照大明军律,该当何罪

把军营哗变定性为聚众生事,俞大猷哪里不知胡宗宪有维护李康达的意思,于是道,重打四十板,罚俸半年。

胡宗宪说如今你是将军,你职务最高,这里你说了算。

6兵眯着眼睛,率领其他几个锦衣卫冷眼旁观。

胡宗宪抬头看了眼天色,来到我身前道,此行金陵,麻烦苏捕头照顾了。转身对6兵道,6大人,我们走吧。

刚走出没多远,张元敬跟了上来,将我叫到一旁,拿出二百两银票道,这是我和俞将军几人凑的二百两银子,这一路之上舟车劳顿,胡大人还请你帮忙照顾。

我不悦道,咱们可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你给我银子,这是寒碜我呢

张元敬道,这是我们的心意,也不是给你的,主要是一路上总有要花钱的地方。而且到了金陵,那么多衙门,上上下下也要打点,有些钱该花还是得花的。

我暗想这张元敬行军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是对于人情世故还是稚嫩了一些,金陵乃繁华之地,这二百两银子,也就是去一次秦淮河喝花酒的价格。

不过,就这些钱,还是张元敬他们好几个人凑的,我于是手下,郑重道,胡大人之罪,有没有转机

张元敬摇了摇头,说这件事蹊跷的很,冯公公前脚刚走,锦衣卫后脚就跟上了,这似乎是设计好的一般。我与俞将军早就觉得不对劲了,却又找不出办法来。

我知道胡宗宪被押之事,极有可能涉及到京城中的权力之争,稍微处理不慎重,便会带来杀身之祸,想到此,我说道:此事症结,唯有一人能解。

何人

我说,当今圣上。

一名锦衣卫在后面催促,赶紧的,别墨迹了。

我这才与张元敬告别。

这一日,胡宗宪押解北上。

东海战事平静了,可是有一股风暴,在江南悄然刮起,而风暴的源头,正是这位刚在抗倭之战中立下奇功,而又锒铛入狱的江浙总督兼巡抚胡宗宪胡汝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663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