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拥有学习面板的神豪

作者:七八亿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340章 我帮您推荐到《中国书法》

书名:拥有学习面板的神豪 作者:七八亿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4:15

相比起贺雅茹与吴媛的震惊,李石要淡定的多。

他笑着问老太太:“也包括照片上那套齐白石的花鸟册?”

老太太听他这么一问,还是下意识犹豫起来,毕竟那套齐白石的山水册是她最喜欢的藏品之一,也是市场价值最高的,曾经有位老朋友,开价两千六百万向她求购,她都没同意。

不过当她把目光又看向桌上的《思君》时,目光立马变得坚定起来。

过了七八秒钟,抬头对李石道:“包括那一套,只要李先生你愿意,现在咱们就换!”

她声音很轻,但语气很坚定。

李石不得不感叹,姜还是老的辣,老太太自身书法在巅峰时期已经踏入(专业-)的门槛,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又爱好收藏,收藏古今字画几十年,果然是目光如炬的识货之人。

不像贺姐,半桶水,挑着走路的时候,和吴媛的凶一样晃荡——能看出自己的字水平很高,但具体多高,高在哪,估计她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的,只是特别符合她的审美取向,让她在感性上着迷而已。

这幅《思君》,乃是形神兼具的妙品之作,放在整个历史长河里,比它更好的,只有寥寥无几的神品之作。

在李石总结的书法体系里,神品相比妙品,一样神形兼备,但胜在道高技高且浑然天成,而这样的作品,以《兰亭集序》为代表,从先秦掰着手指头数到现当代,都用不上两只手。

而且流传下来的,像《兰亭集序》、《得长风帖》等等,基本上都是摹本,极少数一两件疑似的真迹,也都在那个苦难年代,被强盗们从华夏大地上抢走了。

事实上,李石自己总结的书法体系,虽然借鉴了张怀瓘的《书断》中关于“神、妙、能”的内容,但他的评判更严格。、

比如说王羲之的《丧乱帖》,在很多人看来,足以也称之为神品之作。

但在李石对书法的评判体系里,《丧乱帖》的确是情感与字迹高度契合,属于“道高”,但王羲之在创作它时,可能处于一种极致的情绪里,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方面,在这种情绪下,是“无意”且“微微慌乱”的,总的而言,属于“技平“——这个“技平”并不是说技法不好,相反,这幅作品的技法同样非常好,技法好是支撑情感与书法融合的基础,只是没有达到像《兰亭集序》那样的完满境界罢了。

之所以提《丧乱帖》,因为它与李石创作的这幅《思君帖》很相似。

李石创作《思君》时,自我催眠到了极致,整个人完全沉浸在情绪中,美人书体的风格在这样的情绪里破土发芽,技法随之提升,也支撑他把当时饱满的情绪融入到了笔下的墨迹里。

但因为书法风格刚刚萌芽,还不成熟,且受极致的催眠情绪影响,他的这幅《思君》,如果神品的高度来看,同样属于“道高技平”的妙品之作。

不错,之所以说《丧乱帖》和《思君帖》这两幅妙品之作是“道高技平”,是因为李石站在神品的高度来评判的。

如果从普通书家,或者鉴定能力较强收藏家的角度来看《思君》——

卧槽,自己居然遇到了一幅艺术高度堪比《丧乱帖》真迹的作品??!!

王羲之《丧乱帖》的真迹如果放在现在,得卖到多少钱?十个亿没有,三五亿总是有的吧?

……

当然,现在这个万事都谈钱的社会,艺术价值并不与经济价值等同。

艺术价值再高,没人买,经济价值也可能一毛钱都不值。

不过,吴秀林老太太能提出这样的交换,显然在她眼里,是看到《思君》的艺术价值,且艺术价值是她评判取舍的核心参考。

当然,也不排除老太太目光长远,觉得李石这幅作品未来的经济价值会超过齐白石小几千万的花鸟册。

不管怎么样,自己的作品能被一位书家前辈这么喜欢,李石还是挺开心的。

他先认真地表示感谢:“您这样的目光独具的书家前辈能喜欢我的作品,我非常荣幸。”

接着便利索地拒绝了:“不过这幅字对我而言意义特殊,我要自己留着收藏的。”

见他这么说,在场的另外两位女性都怔了一下,看李石的眼神露出不同的惊讶神采。

吴媛:不愧是我家李老师,连齐白石的画都不惜的换,牛皮!

贺雅茹:明知价值几千万的画,也不换,这个李石,果然比我还清高,难怪能流露出那种眼神——不对,小姨这不是哄抬物价吗?我还要求他的字的,到时候得给多少润笔费呢?

老太太则是面露遗憾,目光又回到桌面的作品上。

先盯着《思君》看了一会,接着转向一旁的《美人浴》。

暂时也不再提交换的事,一边欣赏作品,一边和李石聊起了来。

李石自然乐得与她交流书法创作心得。

和同行交流,不但是学习,也是传道的好方式。

老太太是比较传统的书法家,在书法上实践水平高,理论水平则比较一般,但因为整体水平摆在那,对书法的理解能力要比贺雅茹高出太多,至少能对李石说的一些尖端感悟能听懂个大概——差不多知道他在说什么。

越是如此,老太太越震惊李石在书法上学习修炼所达到的高度!

就好像看世界杯,不踢球的人,只看到场上人把球踢来踢去,最后进球了。只有踢球、懂球的人,才知道球员做的技术动作有多难,最后进的这个球有多不容易。

老太太与李石越聊,受到的震撼就越大,最后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他说的这些书论,在我看来都好高深,尤其书法发展的规律总结,很多地方闻所未闻,都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吗?这世上,真的有这样厉害书法家存在?

而且,他还如此年轻。

就在老太太世界观快要崩塌的时候,李石说的兴起,觉得之前的思路在这会又有了不少新的拓展,顿时手有点痒痒,突然转头问一旁的贺雅茹:“贺姐,这里有笔墨吗?”

贺雅茹虽然听不太懂小姨与李石聊的东西,但一直和吴媛在旁边安安静静听着,这会就像是被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中学生一样,连忙站起来,回道:“有,就在那边柜子里,我去拿。”

说真,站起来走向贴着照片那面墙的对面,这边放着一排木质柜,打开其中一页门,从里面取出笔墨纸砚。

李石提醒道:“如果有现成的墨汁,就拿墨汁。”

他现在迫不及待想实践脑海中得到拓展的思路,嫌弃研墨时间慢。

等贺姐把笔墨纸砚拿来,他快速倒了一些墨汁,铺开纸,提笔蘸墨,直接书写——永和九年。

边写边道:“就以‘永和九年’这四个字为示例,我的书法风格,受诸多古今书法家的影响,但其中影响最大的,王羲之自然是其中之一,循书法风格演化脉络,究其师承,先后应该是蔡邕到蔡文姬,蔡文姬到钟繇,钟繇到卫夫人,卫夫人到王羲之,最后就是我。”

“那么,如果是蔡邕来写‘永和九年’这四个字,应该是这样。”

李石提笔,稍微沉思两秒钟,先在宣纸最上端,写下骨气洞达的四字隶书——永和九年。

“接下来是蔡文姬,她来写,应该是这样。”

又沉思了三五秒钟,再次提笔,在下方继续用草书,写下法度严谨,却又俊逸洒脱的“永和九年”。

“你们注意看,虽然是不同的书体,但基础笔画上的技法,是有传承的,比如‘永’字上这一点……”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老太太吴秀林,因为她知道李石前面讲的就是书风演化,所以一下子明白了李石在做什么——他这是要循着师承,用每一位书家的风格来写“永和九年”这四个字啊!

这……

一时间,她有点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瞠目结舌地看着。

“接下来是钟繇,这位正书之祖,应该会这么写。”

“再接下来是卫夫人……然后王羲之了,这位的字大家都很熟悉。”

写到王羲之的风格,贺雅茹也反应过来了。

她虽然不太懂那些高深的书法理论,但看字还是会的,前面四位书家,四遍“永和九年”,虽然是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但每一遍都写的那么好。

“王羲之书法,不管哪个字,不管是洒脱俊逸,还是委婉含蓄,总包含着一股中正平和的气质,简直就是我们古代文人最憧憬的隐士高人模样,所以他的‘永和九年’,是这样的。”

李石拿笔在砚台边匀了匀笔尖的墨汁,很随意继续写道。

他如今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看着好像是在给大家讲解,实则也是厘清自己刚刚拓展的思路。

所谓教学相长,便是如此。

这次的四个字写完,旁边的贺雅茹忍不住抬起玉手揉了揉眼睛。

天下间所有学书法的人,不说百分之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临过《兰亭集序》,她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还临过很多遍,对于王羲之版本的《兰亭集序》开头四个字自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反复看了一会,连李石最后说什么,她都没顾着听了,甚至忍不住拿出手机,在网上搜了一张《兰亭集序》的高清图片进行对比。

“果然一模一样!”

而另一侧,她小姨吴秀林水平比她高多了,不用搜图片,便第一时间看出了这四个字与神龙本《兰亭集序》在“形”上高度相似,包括一点一横,一撇一捺之间的种种细节!

她惊叹亲眼见识到了李石临摹能力的同时,也越发着重听李石口中叙说的书论。

全神贯注,生怕错漏了半个字。

李石最后用自己的风格写了一遍“永和九年”,暂时放下笔,对着纸上的六行“永和九年”,总结性的分析道:“书法技法的演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不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遵循天理,是物理和数学、化学决定其发展方向,而书法是艺术,更多的取决于‘人心’变化,包括社会审美与个人审美,比如这个‘和’字……”

贺雅茹觉得自己反正听不懂,索性把注意力放在字上,

她目光下意识上移,又搜索其他几位书法家的字,然后对比纸上的“永和九年”。

“钟繇的《宣示表》……太相似了。”

贺雅茹查着查着,忽的身体一颤,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难道让上面四位书家来写这四个字,也真的会写成是这样吗?!

她想起那天李石在茶楼,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她的字临摹的连她自己都分辨不出来的程度。

抬头,视线向已经停下写字的李石。

她本来是想看李石的,但扫过小姨的时候,目光不由停下来,注视着这个世上最后一个自己还珍视在意的长辈。

她发觉对面的小姨,这会跟小学生上课一样,听的那么认真,甚至都能在她有些凹陷的双眼里看到浓烈的求知欲!

贺雅茹又闪过一个吓了自己一跳的念头:小姨不会也想拜李石为师吧?

这个念头一生,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小姨越老越像任性的小孩,想做什么就会去做,早已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

“不行,要阻止这个事发生,小姨都七十多岁了,怎么可以拜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年轻为老师呢?”

“嗯,这说出去太丢小姨的脸了,对对,绝不是我想独占李石学生这个身份,都是为了小姨的名声好……就是这样,一定要阻止这个局面出现。”

贺雅茹忽然俏脸一红。

心头涌现出一股羞愧和羞耻的情绪——她如此聪慧的女人,岂能察觉不到这是自己内心的自欺之念呢?

我怎么会那么想?

太古怪了。

贺雅茹看向李石的脸,心想,都怪这个人,跟他接触之后,我好像都变得有点不正常了。

就在这时,李石和老太太的单方面交流接近尾声。

老太太很有感慨,又有点激动地道:“李老师,您要是把刚刚说的这些东西写出来,我帮您推荐到《中国书法》上去发表……嗯,可以多写几篇,到时候,我再让书协的人组织评定,争取让您这样历史上都罕见的大书法家,能早点进书协。”

关于王羲之的师承,借鉴唐代大臣兼书画家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而已,大家别太较真哈。感谢诸位道友的支持与鼓励,昨天晚上一直到今天中午两点多才彻底醒来,人都睡懵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