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零一章东出

书名: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作者:高粱河车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6

九月末,秋高气爽,天气渐凉。

关中、两淮、徐州、荆州的宛城附近的秋收,已经接近尾声。

长安城这几日又捷报频传,李家三兄弟联手取得颍川大捷之后,李三率军从洛阳南部进军,李二则率军动静至虎牢关,李四率军围困襄城。

不多时,襄城的郑果出降,李四在安顿好后方之后,也率军北上,并接管了围困新郑的指挥,同时还要负责督运粮草。

整个中原战场上,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按照这个势头,不久之后洛阳就应该易主了。这还是长安方面不知道娄居士和段义弘已经被慕容鞅诛杀的消息。

光是中原战场这些正面作战上的捷报陆续传到了长安之后,整个西燕政权全都沸腾了,因为谁都能看出来,他们这个政权,将要取得全天下。

如果说有人不高兴,那么可能就是皇帝本人了。因为在取得天下之后,义宁皇帝慕容昌可能是在新朝之中,唯一没有他位置的人。

唐王李源和他的大丞相府幕僚们,作为长安的实际掌控者,也开始了更为紧张的忙碌。

已经升任尚书令的大郎李孝俨整日就在忙着筹集物资、粮草,为大军东进做准备。

而李源作为最高决策者,却尚在犹豫。

因为亲信幕僚,丞相府长史、前军师裴继奉劝李源,这次出兵洛阳,不妨以大郎李孝俨为帅。

理由是作为嫡长子,李大郎宽厚仁德,行事稳重,品格良好,作为继承人是十分够格的。

并且嫡长子的身份,在礼法上,也天然的就该成为世子人选。

同时,洛阳的周边的局势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变数了,李二李三李四兄弟三人已经在颍川击败了段义弘率领的东军主力,即便是洛阳还能凑出十万大军来也是残兵败将,不足为虑。

这时候让李孝俨为帅,正好建功立业,又没有太大的风险。

但是如果让下面的几兄弟攻下洛阳,那李孝俨几乎是寸功为立,日后要如何面对这几个兄弟呢?

裴继说的在李源看来,自然是很有道理的。

但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继承人的问题,大郎是长子没错,但那哥仨儿也是嫡亲儿子。

一碗水不能说端的太平,但也不好太偏颇。

大郎虽然有过跟二郎一同作为都督指挥大军出征的经历,但在军中资历还是尚浅,并且这次指挥上虽然以二郎为主,但名义上四郎才是职位最高的。

兄弟三人能够摒弃杂念,齐心协力拿下颍川这场战略决战,他作为父亲是很骄傲和自豪。

但这时候要把老大派过去作为主帅,去统领几个兄弟,从长幼有序的问题来说,完全没有问题。

但要是从功绩、威望上来说,就有些不够了。

若只是让他作为主帅之一,去分一杯羹,好像也不合理。毕竟作为未来继承人,还是在长子。而且也容易影响战事。

在被裴弘德说过之后,李源觉得一切都要以能战胜敌人为前提。

所以李源很犹豫,该如何处理兄弟几个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父子关系都够他操心的。

随后他就想到了尚书左仆射裴弘德,上次及时劝他出援兵支援颍川战场就是裴弘德帮他下的决心。

所以这次李源直接来到尚书省,跟正在当值的裴弘德进行了一番谈话。

李源旁敲侧击的讲出了自己的顾虑,大概就是这几个儿子如今战功赫赫,但大郎却是积功甚少,若是要立大郎为世子,担心其他几个兄弟不服云云。

裴弘德却给出他一个全新的选择。

“唐王何不率军亲征?若非如此,克服东都之功绩,便在诸位郎君之手,届时功高难赏,而军中也不知道还有唐王了”

裴弘德这一席话算是说中了李源最为核心的利益诉求,甚至是李源自己都没想到还应该又这些顾虑。

为什么李源一个还没权臣,还没开始走禅让流程呢,就敢把十几万精锐大军交给别人统御?

因为这个别人本质上来说就算不上别人。

不是宗亲,不是亲信,不是同乡什么乱七八糟,而是嫡亲儿子。

这才是他敢于把军权交出去,甚至连个监军都没有,也不担心前线的将领们胡搞一气。

但裴弘德这一席话却让他想明白很多事情,那就是他作为执政者,几乎可以肯定要接受小皇帝禅让,然后建立新朝的。

如果作为皇帝来看,军队只知道将领,而不知皇帝,这无疑是很危险的。

同时他也想起袁姓术士的话来,那就是晚年可能为子所欺。

若是等几个儿子打下洛阳,两都在手,这立国之战都不是他指挥的,难免会有损他的威信。

于是在裴弘德的点拨之下,李源又一次悟了。

决定这次洛阳之战,他要亲征。

毕竟对于如今的西燕所统属的诸部大军之中,他的控制力确实没那么强。

关中的中军经过了一些列的调整,已经基本完成了整编,是目前西燕最为核心的军队,除了负责拱卫长安、关中,还是对外征战的主力之一。

目前监护中军的三个将领分别是长子李孝俨,降将宇文涉和女婿柴荣。

十个直接统兵的总管,多半都是他的亲信。

益州军虽然现在归三郎统率,但也是他的旧部为主,不需担心。

而凉州陇右军队,作为目前西燕战力最为强悍的军队,人数不多,只有数万人,却都是李二郎一手掌控。

而规模最大的江淮军,更是李四郎在江淮这几年一手拉起来的队伍。从上到下,除了几个亲属晚辈,余下的将领甚至他都不了解。

经过裴弘德这么一提醒,他立即也就把这些处境都想明白了。

所以接下来的要做的,那就是加深他的存在感,不管是中军还是江淮军,凉陇军,都得明白,你们的老大都是我儿子。

想明白之后,李源就准备出征了,他走了,留守的自然是大郎李孝俨。

临行之前,还特意封李大为唐王世子,任西京留守。

出征队伍包括三万禁军、六万中军以及雍州镇戎军一万五千人,突厥从骑五千人。

同时还命人幕僚们根据战报,制定给众人对于颍川之战的奖赏,并且命三省草拟诏书。

首先是他的三个儿子,全都晋升为国公。

老二是秦国公。

老三是晋国公。

老四是齐国公。

柴荣、宇文涉为皆为郡公。

同时朱德裕、常雁衡、翟思训、慕容三藏、黄君汉、徐懋功、郭兴、张共烈、张坚、张镇恶、刘元庆、萧释之、丘行恭、张谨、宇文觉、宇文萧、王弼等数十个有功之臣,皆为县侯之爵。

十月初,唐王李源带着他的恩典爵赏,以及十一万大军西出长安,东进洛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