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644英雄志

作者:韭菜东南生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十四章 锦衣来

书名:1644英雄志 作者:韭菜东南生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06

王宅。

尤振武急匆匆的赶回,门口守卫的军士告诉他,说从后面地窖里找到了几个躲藏的百姓,正是王家的人,李应瑞正在问他们话。

尤振武点头,快步来到院中。

院中有烟火气,一个小军士蹲在屋前廊檐下,正摇着扇子煎药,见到尤振武来,急忙起身行礼,原来他本是尤振武的亲随,因为机灵,所以尤振武暂时派他跟在乔元柱、赵应身边照顾孙传庭。

尤振武在廊下摘了斗笠,抖落蓑衣上的雨雪。

这中间,他听见屋里的咳嗽,以及乔元柱说话的声音---乔元柱正在讲述五家桥战斗和撤退的经过,对尤振武的战略战法,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尤振武微微欣慰,并不是因为乔元柱正在夸赞他,而是因为孙传庭苏醒之后,好像已经度过了自戕的心结,不再试图自杀了。

但在欣慰的同时,却也升起了忧虑,因为就他看来,孙传庭的病,是极重的。两次惨败,潼关失守巨大挫折和打击,像是两把重锤,狠狠砸在了孙传庭的身上,让他本就不甚健康,一直紧绷着的身体,出现了大问题,连吐的那几口献血,不但心脾受伤,肺部说不定也受损。

「卑职尤振武,求见督师。」

在门前站住了,尤振武高声。

「尤佥事快请进。」说话的是乔元柱。

尤振武推门而进。

虽然是白天,但因为正下着大雨,屋内光线不明,孙传庭年纪又大了,眼力不好,因此桌上点了一盏灯。

桌后一张榻。

此时孙传庭正躺在榻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闭着眼,微微咳嗽。

乔元柱站在榻边。脸色凝重,似叹息似忧虑。

赵应不知道从哪找来了一个大铁盆,中间烧了炭火,这会用火钳拨弄,让房间更温暖一些。

而在一扫间,尤振武惊讶看到,孙传庭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在这之前,还是一半青一半白,只有鬓角的华发,诉说他的压力和心酸。

但现在,满头的白发,连一丝青丝也不见,可想短短十天不到,从汝州到潼关,连续两场大败,对孙传庭来说,那是何等城中的打击?犹如是在地府炼狱中煎熬。没有下油锅,也上刀山了。

「卑职尤振武,见过督师。」

一进房间,尤振武就单膝下跪,抱拳行礼。

孙传庭慢慢睁开了眼睛。

但却久久没有说话。

尤振武低着头,看不到孙传庭的表情,但似乎却能感觉到那一身的悲凉……

「尤振武,你可知罪?」孙传庭终于是说话,他没有让尤振武起身,第一个话反倒是问罪。

尤振武却平静,回答道:「知罪。」

「什么罪?」

「卑职原本是运送营,要押着一干火药和自生火铳,往潼关运送,但中途却停在五家桥,此违令之罪,又于五家桥垒墙挖沟,并假传是督师之命,此冒名之罪。」尤振武道。

「按我军律,该如何处置?」

「斩。」尤振武低头更低。

「既知道,为何还要这么做?」

「身死是小,如果能收拢一些败兵,能救出督师,挽回危局,就算是死,卑职也愿意了。」尤振武道。

「挽回危局……你怎知道潼关守不住?」孙传庭忽然剧烈咳嗽起来,其心中的悲愤,好像忽然就压不住了。

乔元柱忙为他捶背。

「卑职不敢确定。但从兵力、军心、战力、辎重粮草算,我军没有一样占优,潼关虽是天险,但终究也是要用兵守的,没有兵,就是孙武、吴起、诸葛武侯来

了,都守不住。此战,不是督师的过。」尤振武道。

这话是实情,同时也是安慰孙传庭。

孙传庭喘过了那口气,推开乔元柱,痛苦说道:「不,皆是我的罪,如果在襄城之时,我能更稳妥的安排撤兵,不用陈永福断后,就不会有汝州之败,更不会有潼关之败,我孙传庭愧对陛下,愧对关中的父老乡亲啊~~」

说着,闭上眼睛,几乎就要哭出来。

尤振武无法劝,只能暗叹,孙传庭说的同样也是实情,但过去的事情无法重来,犯过的错误很多时候也无法再弥补。

孙传庭睁开眼睛,再看向尤振武,表情似乎恢复了过往的刚硬和威严,口中缓缓道:「我孙传庭到任三边总督以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你虽然有功与我,但也有违令冒令之罪,功过相抵,你的功只剩下三分了,我升起你为榆林游击将军,承袭你父亲的职位吧。」

尤振武叩首道:「谢督师栽培,振武定竭尽全力,杀贼报国。」

「起来说话。令尊秉性忠义,作战勇猛,有你尤家将门之风,乃少有的良将,只恨我谋浅智短、指挥不当,害他战死在汝州,我愧对尤老总镇和你啊。」孙传庭伤感。

尤振武眼眶一红:「家父尽忠杀敌,职责也,非督师过。」

「起来吧。望你再接再厉,再立新功,报陛下天覆地载之恩,也不负令尊和我对你的一片厚望。」

「谢督师。」

尤振武在心里长长松口气,然后站起身,目光看向孙传庭的时候,他才忽然发现,比起在车中之时,孙传庭的面相好像也苍老了许多,面黄肌瘦,形如枯槁,说话更喘着大气,整个人好像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

尤振武不禁吃惊,忙说道:「督师,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你切不可太过挂怀……」

孙传庭却打断他,痛苦道:「十万大军,丧于我手,我何面目见陛下,见关中父老?孙传庭,罪人也,只能用这颗首级,向陛下和关中父老赎罪了~~」

站在榻边的乔元柱满是凄然之色----当今陛下殚精竭虑,欲图大治,对臣工功过,洞鉴秋毫,官军此番大败,陛下说什么也不会轻赦孙督的,缉拿孙督的锦衣旗校,此时肯定已经在路上了。

尤振武自然也明白孙传庭的苦楚。

----崇祯帝察察之君,治国太过急躁,朝更夕改,朝起暮罢,没有一个总督能干的长久。

不要说总督,就是各部尚书也是走马灯一般的换。

臣子们,一点过错都不能犯,不然轻则罢官,重则下狱,那是一点情面都不给啊。

到最后,人才凋落,再没有一个人能用。

见孙传庭如此悲观,尤振武忙劝道:「督师切莫如此想,如今潼关失守,闯贼大军滚滚而来,陕西危在旦夕,此时此刻,只有您才能稳定大局,潼关虽败,但白广恩高杰郑嘉栋等总镇还在,冯抚台那边的兵马还在,我三边子弟也依然向着你,只要你回到西安,重振旗鼓,凭城死守,击退闯贼,为朝廷守住陕西,依然是可能的,到时将功折过,朝廷未必会降罪。」

乔元柱也劝道:「是啊督师,事在人为,大势还未到最后时刻……」

孙传庭却凄然苦笑:「我已经没有势了,只能等着锦衣旗校,由他们将我槛送京师……」

尤振武道:「督师多虑了。现在闯贼攻破潼关,京师往陕西的道路已经断绝,锦衣旗校被隔在山西,怕是来不了了,只要锦衣旗校不到,你就永远是我大明领兵部尚书、三边总督,你回到西安,发号施令,谁敢不听?督师,陕西安危寄予你,大明天下也寄予你,你是我们的主心骨,你切莫灰心啊。」

说着,他抱拳深辑,希望

孙传庭能够振作。

孙传庭深深望着他,良久,才缓缓说道:「此番大败,我心如死灰,纵是陛下饶我,我自己也不能饶过我自己,但上天怜我,让我见到你。尤参戎,你虽然年少,但思虑精密,文武双全,未来必成大器……」

「督师谬赞,卑职愧不敢当……」

见孙传庭灰心如此,尤振武又是伤痛又是着急,如果没有孙传庭,就没有西安和陕西了,十七年的甲申之变,就不可能逆转,这大明的天下,也就会如历史上发生的那样,倾倒覆灭,而他这个穿越者,在这样的大势面前,极有可能是覆巢之下无完卵。

尤振武正要再劝,忽然脚步声在门外响起,有人急促敲门说道:「少佥事,村口有兵出现!」

尤振武心中一惊,忙对孙传庭说道:「督师歇息,卑职去看一下。」

孙传庭却激动起来:「是贼人来了吗?」撑着要坐起,不想双手无力,根本起不来,赵应忙扶他。

尤振武微微欣慰,知道孙传庭仍有斗志,但他顾不上多想,拉门冲出去,问那传消息的军士:「是贼人吗?有多少人?」

「不知道,只知道骑兵,大约有两百人,正快速向村子扑来。」

尤振武心中微定,两百人,还是骑兵,在他的布置下,是攻不进来的。

转身对屋中的孙传庭说道:「区区两百人,卑职自有应对,督师安心歇息。」

说完,关上房门。

此时雨雪已经停了,天空一镜如洗,但天气却出奇的冷,感觉已经快到隆冬,守在门口的一个持枪军士,正跺脚取暖。

脚步声响,李应瑞疾步从侧院角门走出,问道:「是贼兵追到了吗?」

「不知道是不是贼人,我们去看。」

尤振武疾步往院子外面走。

李应瑞跟上。

两人刚走到门口,就看见一个军士跑来,脸上带着欣喜:「少佥事,石百户发消息说,来的不是敌人,是咱榆林兵。朱旗长问,是否放他们进来?」

石百户,就是老石石善刚,因功绩,尤振武已经升他为百户,虽然不直接带兵,但享有百户待遇。

石善刚是榆林军户出身,中卫所的老人,来的如果是榆林兵,他自然能认出。

听到此,尤振武和李应瑞都惊讶。

王定不是带着榆林兵,从潼关大北门逃往山西了吗?怎么忽然出现在这里?

且只有两百人,难道其他人都覆灭了吗?

还有,如果榆林兵出现,是不是意味着总兵王定也在其中呢?

尤振武面色严肃。

见到王定,关于父亲在汝州阵亡的经过,终于可以细问了,在这之前,不论乔元柱还是赵应,对此事都不清楚。

「告诉朱喜贵,要对方亮明身份,如果来的确是我榆林兵,就放他们进来。」谨慎计,尤振武还是令朱喜贵再确认。

「是。」

传令兵急急去了。

「哒哒哒哒~~」

不一会,一队骑兵沿着村中道路,向王宅急急奔来,马蹄踏在道路的雨雪中,犹如是卷起了河底的泥沙。

尤振武和李应瑞站在宅门前远望。

很快,那队骑兵来到宅门前。Z.br>

其实还没有到近前,尤振武就已经能肯定,来的就是榆林兵,因为打头的那一人正是总兵王定麾下的左营守备马大志。

这队骑兵在王宅门前停下,甲胄虽然已经湿透,但武器还算整齐,为首的马大志惊讶的看了一眼尤振武,然后拨马向旁边,亮出了跟在他后面的人。

----披铁甲、戴着六瓣将盔

,胯下的战马也是这群战马中最为雄健高大的一匹,马上人四十岁左右,方面阔耳,短胡须,不是王定又是谁?

除了王定,众骑兵中还有一人特别醒目。

却是一个文士。

宽袍大袖,头上方巾,四十多岁的年纪,面消瘦,山羊胡须,相貌看起来十分普通,此时伏在马上,看起来非常疲惫,不过在看到尤振武之后,他却是惊讶的直起了身子。

一扫之间,尤振武也已经是认出来了,这个中年文士正是当日在杏花酒肆,和他抢买汾酒二十,最后甘愿认输,将汾酒二十送给他的人。

后来李应瑞告知,说其人名叫李承芳,字汉所,乃是王定重金从西安请来的军师。

那日酒肆一别,到今日已经隔了三个多月,但不论尤振武还是李承芳,都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尤振武和李承芳微惊讶,但李承芳前面的王定,却是震惊。

「是你们?」

望着戴铁盔,身披棉甲的尤振武、李应瑞两人,王定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刚才进入村中时,几处高屋忽然站起人影,几个巷口,也有刀光闪烁,他吓了一跳,以为是中了贼人的埋伏,还是身边的李承芳镇定,认出了是官军同袍,大声呼喊己方是榆林兵,对方才退了回去,并有一人在高处呼喊,指明道路,他们才能到达这里。

在王定心中,原本以为是其他镇的兄弟部队,万万没有想到,原来竟然是自己榆林镇的兵。

带兵的两个人,更让他有点不敢相信。

尤振武,李应瑞。

当日出征之前,这两个年轻人连同他的族侄王守奇在总兵府门前求见,却被他不屑嘲笑,今日却在这里见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