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九十年代小村庄

作者:霜非霜雪非雪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二五二章

书名:重生九十年代小村庄 作者:霜非霜雪非雪 字数:0 更新时间:05-07 10:30

一听说拉砖……

不,应该是一听说自己的大闺女赵春妮和女婿今天要过来,老头赵廷绪一改往日八九点不起来的作风,老早的就起来了。

正好看见院子里赵大鹅。

赵廷绪现在心情极好,问赵大鹅:“大鹅,我这还有点钱,等会要不今天你去赶集去,买点吃的啥的?你大姑过来。”

赵大鹅本来也要去赶集,听老头说给钱,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过她也不想走着去:“爷爷,还是你去吧。我估摸着大姑和我大姑父起码得吃完早晨饭,才能过来。咱俩早点去赶集,正好坐她家那拖拉机过来。”

赵廷绪一琢磨也是,便连早饭也不吃了,回屋拿了一个兜子,就要去赶集。

赵大鹅愣了愣:走着去?硬走呀……

也不是,不可以。

“等我下。”

赵大鹅回仓房,把自己那个狐狸皮子的帽子围巾又戴上了,还戴了一副手套,棉袄也裹得严严实实的,随后还拿了一个大米袋子,准备装东西用。

不过袋子还是给赵廷绪拿着了:“爷爷,你拿着吧,我冷。”

不冷,也不拿。

两人出了门,寒风像刀子一样往脸上刮。赵廷绪缩了缩脖子,加快了脚步,赵大鹅一路小跑跟在后面。一路上,赵大鹅小嘴就没停过,一会儿问爷爷大姑他们会不会带表姐过来,一会儿又讲自己在村里听到的新鲜事儿。

赵大鹅主打一个提供情绪价值……

“爷爷,我大姑好几个月没回来了,你可得多买点吃的。”

赵廷绪略感无奈的说道:“重点是买几口缸,让你大姑父等会开拖拉机给拉回来……”

赵大鹅:“额……”

感情老头出来赶集的重点是为了买缸。

嘶……

怪不得他今天这么积极……

老宅赵廷绪那屋的水缸、酸菜缸和酱缸都被赵永波给整碎了,已经到了无缸可用的地步了。

这个时代,那种土缸的还是特别受欢迎的。不像后世的时候,不锈钢、塑料等产品遍地都是,不仅价格亲民,而且重量轻使用方便。

这个时代,在农村是离不开大缸的。

最起码吃水的时候,就必须有的。主要就是储存一些水,用的时候方便。

东台村当地用的都是红土烧制的大缸,不怎么渗水,相对来说也比较结实。有钱点的人家,用白窑土烧制的水缸,白土才是最好的,不过红土烧制的更便宜一些。

赵大鹅都忘了,这几天赵廷绪没有水缸的日子是咋过的……

于是偷偷试探着问道:“爷爷,我小弟把缸都咋了,那你咋吃饭?”

赵廷绪没好气的说道:“那不是还剩下半个缸?他从中间砸的,下边还能用。不过也得换新的了。酸菜缸不行了,彻底废了。”

赵廷绪的那个酱缸也碎的厉害,不过他弄了一个坛子盛放大酱呢。而且本身酱也不多了,所以就还凑合用着。

赵大鹅还是第一次和赵廷绪出来赶集,老头走的还挺快,不一会就到街里了。但是赵大鹅是跟着走的,累的够呛。

从东台子村到街里,起码要七八里十来里的路,路也不是很好走……当然了,就算好走,它也快半个半马了。

有时候赵大鹅就不太理解,你说后世动不动就搞一个什么马拉松比赛一类的。

一般也就十来公里,说的好像谁能跑下来,特别厉害一样……

但是对于整天在农村里生活的人,哪天干活不走个马拉松的路程?倒是也没人说自己厉害。

到了集市,好家伙,热闹得不行!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叫卖声此起彼伏。

“卖大缸,卖大水缸……”

“卖小缸,卖小咸菜缸……”

“卖花盆……”

赵大鹅抬头一看:卧槽……老头这是缺啥买啥,直接奔着卖缸这就来了。

赵廷绪走过去,摸了摸缸沿,问道:“这口缸多少钱一个?”

“三百八。”

“那个呢?”

“五百八。”

“嘶……这个最大的呢?”

“一千一百八。”

赵廷绪立刻眉头就皱起来了,水缸啥时候这么贵了?

赵廷绪虽然上口水缸买的时间,比较久远了,大约是十多年之前买的了,那个时候一口水缸才十几二十块钱。

怎么现在就这么贵?

赵永波这王八犊子,一口气打碎了十多亩地的收成?

这也太贵了吧。

“嗐,小伙子。我是当地人,你看不出来?”赵廷绪问道。

卖缸的人看了看,神色平常:“你哪的人也没用。那几个缸就那个价?”

“不能便宜点?”

“要便宜的,你得来这边。”卖缸的人指着另外一片的几个缸:“那几个便宜。”

“便宜是不是不抗砸?”赵廷绪问道。

“啊……”卖缸的愣住了:“这个……贵的也不抗砸……不是,老头你到底想买啥缸?这产地不同,价格不同。

那几个贵的是人家大清流传下来的好无聊,皇帝都用过呢,所以贵……这些就便宜了,没人用过,就便宜。”

“大清是不是亡了?”

“对。”

“死人用过的,还贵?”

“老头……你是不是来找茬的。”卖缸的急了:“什么死人用过的,那是老物件。”

赵廷绪哼了一声:“不买了。”

赵廷绪转身就换了一家,留下卖缸的仍旧喋喋不休。

赵大鹅看了一眼,确实那缸有点太贵了。要知道,一头牛也就一两千块钱,一口大缸这个年代,多说一百多。

明显是贩子精神不太好了。

虽然最近两年什么都涨价,但是也不会这么离谱的。

如果到了第二家卖缸的那边……

赵廷绪一打听价格:“这个多少钱?”

卖缸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她回答道:“一百五。”

赵廷绪立刻就对比起来了,这口缸和刚刚的那个大小差不多,但是明显便宜了太多,就这家吧。

“还能便宜点不?”

“大叔呀,我这满集上最便宜的价了,真心便宜不了了。”中年妇女说道。

赵大鹅愣了愣,看了看:嗯嗯,她说的没毛病,整个集上,就这俩摊子卖缸,她的确是最便宜的了,另外一个张口就差998了……

只要正常的人就会选择这个一百五十十块钱的呀……

赵廷绪也是觉得这个价格虽然好像还是有点贵,于是继续问道:“我再要一个酸菜缸,一个酱缸,加一起多少钱?”

“酸菜缸现在是七十块钱,酱缸便宜,酱缸三十。这样吧,加一起是二百五十块钱,我少留你五块钱。”中年女人说道。

“二百三十块钱。再送三个缸盖,行不行,不行拉倒。”赵廷绪直接砍下去一些。

“行。”中年女人爽快的答应了。

赵廷绪愣了愣:刚刚第一口水缸一分钱不少,这会儿……

“那行,我等会过去取。先把钱给你。”赵廷绪于是就付了钱。

要说二百几十块也是不少了,不过赵廷绪还是很痛快的酒拿了出来。

赵大鹅眼睛一眯:呵呵,瞧瞧瞧瞧!这老家伙一定还有钱!

不过赵廷绪即使没啥钱了,这水缸还是要有的,要不然吃不上饭了。

赵廷绪和赵大鹅刚刚走远……

这边卖缸的两个人就凑到了一起。

“那老头买了吧,真虎。赚他一百多。”

“小点声,嘿嘿嘿。”

“咱俩以后继续这么干,你往死了要,我少要点,卖的可快了。”

“嗯嗯……”

赵大鹅和赵廷绪假装赶集,其实啥也没怎么买。

赵大鹅指望赵廷绪买点吃的用的,赵廷绪干晃悠,不买。

也不是赵廷绪不买,实在是他现在囊中羞涩,又不好意思说。

过了一会儿赵大鹅问道:“爷爷,干逛呀?菜呢,我大姑还去呢。”

赵廷绪想了想:“那就先去吃碗豆腐脑,吃两根油条。”

赵大鹅无奈的只好答应。

还是去的老孔那里买的油条,又去的卖豆腐脑那边,坐着吃完了。

赵大鹅的大姑家,其实离集市特别近,赵廷绪吃了两根油条,又带了二斤油条,便领着赵大鹅向赵春妮家走去。

也就二里地的距离的,相对赵大鹅赶集,赵春妮的家里赶集更近一些。

赵春妮有个儿子,和赵廷绪的大儿子赵铁宝的那个儿子——赵永泽,岁数差不多,也就十四五岁,不过一直体弱多病,具体什么病就不知道了,反正整天病病怏怏的,仿佛随时要不行了的样子一样。

中药吃了很多,医院也去了很多次,仍旧是不见任何效果。一直怕风怕光,整天处于养病的一个状态。幸好就是赵春妮的公公,也就是张瑞峰的父亲——

这个老头叫啥,赵大鹅有点忘记了,就叫他老张头吧。

老张头有钱,老张头是县里的专门管理电话局的。

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不太好记忆了,反正和电话有关的,都归老张头管。

这么说吧,这个年代,电话本身就是特别稀奇的东西。村里能有一部电话,就已经极为难得了,个人家几乎没有。再就是镇上的超市供销社有电话,别的地方没有。

老张头有六个儿子,而且都挺有出息的。

前文我们讲到过,赵大鹅第一次去县城的时候,母亲住院,碰见的就是张瑞松两口子,那会一定会有人觉得为什么赵大鹅去了,人家两口子就白给二百块钱。

当然是因为人家家里有钱……

老张头六个儿子,就老四张瑞峰还在家种地……

说白了,其余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过得好。

所以平时老张家几个兄弟,对张瑞峰也是很照顾的。

张瑞峰这个人,特别老实巴交的。

赵春妮其实也是老实巴交。

赵大鹅对大姑和大姑父的印象,就是老实巴交的人,不是坏人。但是具体是不是好人,她不太敢确定。

按理说,赵春妮和张瑞峰家里本来不困难,但是儿子一直有病,花了巨量的钱。虽然老张头一直补贴一些,但是谁也扛不住天天花……

毕竟老张头不是一个儿子,他六个。就算他很有钱,也要顾虑到其他儿子的想法。

最开始的时候,张瑞峰也有工作,也是正式工作,在街里的大修厂工作。就是赵大鹅头两天拆粉碎机的那个厂子……

那个厂子不开工资很久了,一直最低工资。张瑞峰就不干了辞职了,回头在家种地来着。

一是因为儿子离不开人,二是那边真不赚钱。

为了能有钱,张瑞峰买了一台退役的大修厂下来的拖拉机。

拖拉机是好的,九成新。一共四万块钱新的,厂子合了张瑞峰是两万三。

当时这笔钱,是赵廷绪借给张瑞峰的。

老赵家最初的矛盾里的钱,第一次流向,就是流向了赵春妮这里。

当时赵春妮回家说买拖拉机,也不知道具体多少钱。之后赵廷绪一共借给了赵春妮两万五千块钱,也就是挪用了赵大鹅父母攒了很多年的钱,几乎一次性给挪了。

要知道,这个时代一万块钱利息,一年就八百多……

利息特别高。

应该是借了大约两年多。

赵春妮确实也回家还过钱,但是赵廷绪当时没要,说赵春妮你还是先留着给孩子治病吧……

之后这笔钱就成了一笔尴尬的未知数。

赵大鹅有时候记不太清,赵廷绪又在这件事上一直打马虎眼。

赵大鹅知道的是,赵春妮应该还了一万八,差了七千。

这七千块钱,出了两个版本:一是还欠着呢,没还。二是赵春妮给了王桂香,王桂香死不认账。

而且当时这笔钱,赵廷绪就是以儿子赵铁生的名义借的。因为当时这笔钱还在赵铁生手里。但是还的时候,赵铁生没收到……

赵大鹅知道父母一共是攒了三笔钱,还有一笔是九千块钱的存折,一笔是五千三百块钱的存折,加起来,正好是三万九千三百。差不多四万块钱。

第一笔就是这么没的。

第二笔赵大鹅不知道怎么没的,那九千块钱,好像就是赵铁生交给王桂香了,之后没了。

第三笔钱,也就是最后的五千三百块钱,赵大鹅的母亲是死活不想拿出来的。但是一家人逼迫她,当时应该赵廷绪得病了。

赵廷绪当时其实不是什么大病,也就花了两三千,是所有人都说这个病应该治病。

连赵铁生也这么逼迫程锦湘。

最后是一共花了两千多,程锦湘垫上的五千三百块钱,一毛钱没回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