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完蛋!陛下这是要白嫖我!

作者:火逸仙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348章

书名:完蛋!陛下这是要白嫖我! 作者:火逸仙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9

八月二十日清晨,承天府内笼罩在一片紧张而压抑的气氛之中。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班驳地洒在青石板路上,却似乎无法驱散这府邸中的沉重。

简明孝,这位历经四朝的老将,站在庭院中,面容严峻。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初。他刚从张志瑜那里得知,张献忠已经切断了他们的粮道,不禁叹息道:“李闯贼虽然来得晚,但终究还是来了,这是想欺我川军无援吗?”

马万年急匆匆地跑进庭院,一脸焦急:“奶奶,城北十五里外发现数万敌军,看样子是闯贼的主力部队。”

简明孝背着手,缓缓踱步,沉声道:“李自成虽然来得慢,但目的很明显,是想趁我川军孤立无援之际发动攻击。”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张志瑜站在一旁,眨了眨眼,笑道:“秦督此言差矣,附近明军并非只有我们,华瑞奇在东南,吕大器在东北,高杰也手握重兵。还有刘良佐、王之纲、李际遇等人,都在追击闯贼呢。”

“援军不日即可到达,最多半个月,最少也就几天时间。”张志瑜显得信心满满,仿佛已经看到了援军到来的那一天。

简明孝苦笑了一下,说:“张志瑜,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仿佛已经看透了张志瑜内心的想法。

“秦督此言何意?”张志瑜收起笑容,认真问道。

“这些人中,只有华瑞奇或许能发兵相救,其他人嘛,就别指望了。”简明孝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失望。

“不然!吕大器忠心耿耿,高杰与李闯又有私仇,他们岂能见死不救?”张志瑜争辩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服输的倔强。

“你错了!”简明孝叹了口气,“吕、高二人虽有兵权,但出不出兵,并非他们所能决定。”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朝堂局势的无奈和痛心。

“那谁决定?太子?史可法?”张志瑜急切地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渴望得到答案的焦虑。

如果真是太子或史公能决定,张志瑜会立刻写信给南京,请求速派援军。但简明孝却缓缓摇头:“都不是。”

“是粮草决定的。我估计高、吕二人的粮草也快用完了。”简明孝的语气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痛心,“只有华瑞奇,他的粮食都是自给自足,不受朝廷局势影响。能救我们的,只有他了。”

简明孝作为四朝元老,其政治敏锐度丝毫不逊于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他深知,在这场战争中,粮草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兵力。

“秦督可有新消息?”张志瑜皱眉问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未知的担忧和焦虑。

“呵呵,无需新消息,旧闻就足够了。”简明孝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朝堂局势的洞察和无奈。

“五月时李自成败于凤阳,向西退到汝南,对吧?”张志瑜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

“自成退守汝南后,高、吕二人便没有再大举用兵。我查过了,原因就是粮草耗尽。”简明孝的语气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痛心,“朝廷虽然运粮,但每批粮食仅够十日之用,难以支持大规模行动。”

张志瑜闻言,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难道南京朝中有人故意拖延战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朝堂阴谋的震惊和愤怒。

简明孝背着手,仰望着天空中云卷云舒,低头又看到地面干裂的泥土,沉默不语。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朝堂局势的无奈和痛心。朝中确实有人希望速战速决,但这样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则是希望战事持续下去,因为流贼不灭,朝廷的军队就不会停止行动;军队不停歇,钱粮的消耗就永无止境。官吏们借此机会中饱私囊,而太子在南京监国,黄河以南的事务都由他决断。因此,南京的官员们权重一时,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之下,他们岂会让流贼轻易被消灭?

养寇自重,这不仅是武将们的做法,文官们也同样如此。权力与财富在手,他们岂肯轻易放弃?简明孝的心中充满了对这种局面的无奈和痛心。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只能尽力去应对眼前的战事。

张志瑜岂能不知此理?只是他明白自己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寄希望于上意能够自行领悟。至于能否领悟,那就要看他们的智慧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接受。

“秦督,如果有需要张某效劳的地方,尽管开口。”张志瑜看到简明孝白发苍苍的样子,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怜悯。他知道,这位历经四朝的老将已经为国家和民族付出了太多太多。

“你是陛下和太子的近臣,我怎敢劳烦你?”简明孝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张志瑜的尊重和感激。他知道,张志瑜已经尽力在帮助自己了。

“张某自愿相助,而且降服李定国这件事,非得秦督亲自前往不可。张某助秦督一臂之力,秦督也助张某解决难题,这样我们两人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张志瑜笑着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简明孝略作思考后,走进屋内坐在案前,拿起纸笔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李性忠,命他速速进入湖广牵制张献忠;另一封则给李定国,料定他看后必会投降。他的笔迹遒劲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

张志瑜惊讶又欣喜地问:“信中写了什么?”

“别问,有些事不知道反而更好。”简明孝的语气中充满了神秘和深邃。他知道,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说出来的,只需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

张志瑜离开后,简明孝又写了一封密信给林小风。处理完这些事务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朝中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他可以专心应对眼前的战事了。这场战斗至关重要,胜则掌握战略主动权,败则全局陷入被动。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二十二日,李自成与张献忠的联军兵临承天府城下。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简明孝收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南直隶的秋闱考试中,考生们竟然罢考了!这一举动在南京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朝堂的混乱暂时还没有影响到军事行动,但考生们的胆大包天竟然敢堵住六部衙门的大门,导致户部、兵部等关键部门陷入瘫痪,军饷、粮草的供应都受到了严重阻碍。

马万年看完密信后脸色苍白如纸:“奶奶,我们难道真的没有援军了吗?”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和绝望。他知道,如果没有援军的话,他们将面临着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

简明孝沉默不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决绝。他知道,无论有没有援军,他们都必须坚持下去。因为他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百姓和家园,他们不能退缩也不能放弃。他缓缓抬起头望向天空,仿佛在那里寻找着某种力量和信念。然后他的目光又落在了马万年的身上,用一种坚定而有力的声音说道:“我们还有的,是我们的勇气和决心。只要我们有这两样东西在,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我们!”他的声音在庭院中回荡着,仿佛给每一个人都注入了一股无穷的力量和信念。

十五天前,也就是八月初七那天,秋日的阳光斜洒在扬州城的青砖黛瓦上,给这座古城平添了几分沉稳与庄重。眼瞅着秋闱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内阁的头儿李邦华大人,却在这紧要关头,只在扬州匆匆待了一天,便急着坐船去应天府了。他的行色匆匆,仿佛连扬州的秋风都追赶不上他的步伐。

李邦华,这位在内阁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的形象总是那么威严而深沉,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他身穿一袭深蓝色的官服,上面绣着金色的云龙图案,腰间佩带着一块碧绿的玉佩,步履间自有一股不凡的气度。

临走前,他还特意把新上任的扬州知府张煌言叫来见了一面。张煌言,这个名字在扬州并不陌生。他在李自成攻打凤阳的时候,筹集军饷有功,就这么接替了前任知府任民育的位子。不过说实话,张煌言也没啥特别了不起的功绩,全靠南京那帮朝臣使劲儿推荐,才坐上了这个位子。史可法大人想拦都拦不住,最后只能叹口气接受了。

其实朝臣们推荐张煌言,并不是真心想帮他,而是想给他挖个坑。那时候朝廷正严查欠税,扬州府逃税的人多得是,这知府的位置简直就是个烫手山芋,大家都想让张煌言来背这个锅。

张煌言,这位新任的扬州知府,他的形象与李邦华截然不同。他年轻、俊朗,眉宇间透露出一股子书生气,仿佛是从古画中走出来的文人。他身穿一袭青色的官服,上面绣着简单的花鸟图案,腰间佩带着一块白玉佩,显得温文尔雅。

“阁老,您找我啥事儿啊?”张煌言进了船舱,对着李邦华就是一通大礼。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恭敬和忐忑,显然对这位内阁大人充满了敬畏。

“坐吧!”李邦华指了指凳子,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您老人家在上面坐着,我还是站着伺候吧。”张煌言又行了个礼,他的动作十分标准,显然受过良好的礼仪训练。

李邦华仔细打量了张煌言一番,哈哈大笑道:“果然不愧是陛下看重的人才,年纪轻轻就这么稳重,说话不卑不亢,还懂礼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赞赏和期许。

“人才啊,真是难得的人才!”李邦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感慨和欣慰。

张煌言一听这话,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跟新兵蛋子突然听到董事长点名表扬似的。他的脸上露出了几分喜色,但又不敢太过表露,只是微微欠身道:“多谢阁老夸奖。”

“阁老,您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张煌言的声音中带着几分难以置信和惊喜。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得到陛下的关注,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岂止是知道,陛下还特别嘱咐我,要多关照你。”李邦华笑眯眯地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亲切和温暖,仿佛真的把张煌言当作了自己的晚辈来关照。

“多谢阁老栽培!”张煌言又是一通大礼。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畏之情,对李邦华的敬重之情也油然而生。

“别客气,别老行礼了。你知道我找你干啥吗?”李邦华问。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严肃和认真,显然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十分重要。

“晚辈愚钝,实在不知道。”张煌言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谦逊和诚恳。他确实不知道李邦华找他到底有何贵干,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最近啊,你就按兵不动,别轻举妄动。”李邦华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深意和叮嘱。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忧虑和关切之情。

“啊?这是啥意思?”张煌言愣住了。他瞪大眼睛想从李邦华脸上看出点啥来,可李邦华老谋深算,啥破绽都没有。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之情。

张煌言没办法,只好问:“阁老您南下是为了赈灾和追讨军饷,现在却让我啥也不干,这不是抗旨吗?您不会是想害我吧?”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忐忑和不安之情。朝廷不是下旨让地方官严查欠税吗?怎么李邦华反而让他别动呢?

“扬州不能乱。”李邦华捋了捋胡子,神色平静地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坚定和决绝之情。

“乱?怎么会乱呢?”张煌言更糊涂了。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之情,不明白为什么李邦华会说扬州会乱。

“农民不种地,盐商不产盐,士兵不守城,商人不运货,纤夫不拉船,学子不读书,官员不勤勉……”李邦华眯着眼睛望向窗外,“这不就是天下大乱的前兆吗?”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沉重和忧虑之情。

张煌言闻言心中一震,他开始意识到扬州的局势确实不容乐观。他仔细想了想李邦华的话,觉得确实有道理。扬州可是长江和运河的交汇点,一旦乱了,漕运就断了,边关的军队粮草都运不过去,那后果可就严重了。

“你明白了吗?”李邦华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期待和询问之情。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关切和期许之情。

张煌言恍然大悟:“晚辈明白了,多谢阁老指点迷津。”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之情,对李邦华的敬重之情也更加深厚了。

“我怎么会害你呢。”李邦华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封密信递给张煌言,“这是朝廷暂时免除扬州府赋税的公文,你收好了。”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亲切和温暖之情。

张煌言恭恭敬敬地接过信,仔细看了看,这才放了心。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庆幸之情,觉得自己能够遇到李邦华这样的好官真是三生有幸。

事情办完,李邦华就扬帆离开了扬州。钦差船队顺着运河进了长江,逆流而上,直奔南京而去。船上的旗帜迎风飘扬,船身随着水波轻轻摇曳,仿佛是在向扬州告别。

船还没开出多远呢,前面就出现了好几百艘战舰,旗子上写着“大明”和“操江水师”,原来是提督刘孔昭的部队。战舰上锣鼓声震天响,江面上跟开了锅似的热闹。看到钦差来了,刘孔昭就让战舰分列在南北两侧,给钦差船队让出了水路。

李邦华站在船头,望着眼前的战舰和锣鼓声,他的脸色沉了下来。他心中明白,这是刘孔昭在故意挑衅他。按照礼制,钦差随行的兵员数量是有规定的,如果加上刘孔昭的兵,那就超标了。而且,现在东风正顺,利于行船,如果停下来等风变了再走,得多耽误半天时间。但是,李邦华并不想和刘孔昭起冲突,他只想尽快赶到南京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快停船!打旗语!让战舰都移到江南边去!钦差船队从江北过!”李邦华果断地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威严和不容置疑之情。

同船的兵部左侍郎张伯鲸不解地问:“阁老这是为啥?现在东风正顺,利于行船啊。要是停下来等风变了再走,得多耽误半天时间呢。”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和不满之情。

“礼制所限啊。钦差随行的兵员数量是有规定的。如果加上刘孔昭的兵,那就超标了。”李邦华解释道。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和叹息之情。他知道这个决定会耽误时间,但是他也知道这个决定是必要的。

“要是不停呢?太子那边可就有弹劾阁老您的本子了。”张伯鲸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担忧和提醒之情。他知道太子和刘孔昭的关系很好,如果得罪了刘孔昭,那么太子那边肯定会找李邦华的麻烦。

李邦华冷笑了一声:“弹劾他啥罪啊?”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屑和嘲讽之情。他知道南京这些官员的狡猾之处,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钻空子、找漏洞来为自己谋取私利。

“不合礼制啊!”张伯鲸大声说。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焦急和无奈之情。他知道这个决定会让李邦华陷入困境之中,但是他也知道这个决定是必要的。

“刘孔昭操练水师呢,偶遇钦差而已,能有啥罪?”李邦华脸色一沉,“再说那锣鼓声嘛,水师听到鼓声就出战听到锣声就收兵这是规矩有啥不妥的?”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严厉和质问之情。他知道张伯鲸的担忧是多余的,他也知道南京这些官员的狡猾之处。

张伯鲸被堵得说不出话来,这才明白南京这些官员的狡猾之处。他心中暗自佩服李邦华的机智和果断,同时也感到一阵无奈和悲哀。他知道在这个官场之中,想要做一个正直的官员是多么地艰难和不易。

钦差船队继续往上走,终于在八月初十那天抵达了南京城外。一行人下了船上了岸,李邦华望着城墙长叹一声。自从林小风大人十二年前离开南京后,这都过去多少年了。他当时接任南京兵部尚书,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就因为父亲去世回家守孝去了。

太子朱慈烺快步走到李邦华面前,双手抱拳,恭敬地说:“见过钦差大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与期待,仿佛希望通过这次会面,能够为自己在南京的处境找到一丝转机。周围的群臣纷纷跪下,齐声高喊:“参见钦差大人。”声音响彻云霄,却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下级称呼上级的规矩如同政局一般变幻莫测。起初,人们喜欢在官职前加个“大”字,以示尊敬,知县成了大老爷,中书舍人成了大中翰,巡按御史则被称为大马台。然而,好景不长,官员们渐渐觉得这称呼太过泛滥,连医生都被尊称为大夫、郎中,茶馆里的小二也成了大博士,工匠更是摇身一变成了大司务。于是,一场关于称呼的变革悄然兴起,知县改称太爷,知府叫太尊,尚书则尊为太师。唯独“钦差”这个称呼,始终如一,保持着它的庄重与威严,人们还是习惯性地称之为大人或者钦差大人。

礼数过后,李邦华缓缓走近朱慈烺,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他递给朱慈烺一封信,声音低沉而有力:“这是陛下给您的密旨,让我转交给太子殿下,请您务必小心珍藏。”朱慈烺神色凝重地接过信,贴身收好,他的手指微微颤抖,显然,这封信的内容对他至关重要。

接着,朱慈烺环顾四周,客气地说:“我在春和殿备了宴席,想为阁老接风洗尘,希望您能赏光。”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诚意,却也难掩一丝焦虑。李邦华推辞道:“殿下的好意我心领了,但公务繁忙,驿站的粗茶淡饭就足够了,不敢劳烦殿下。”他这么做,一来是为了自保,毕竟在这动荡的时局中,每一步都需谨慎;二来也是担心太子安危,毕竟酒后容易出事,他不愿因自己的疏忽而给太子带来任何麻烦。

朱慈烺在南京已经待了快一年了,这一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太多的波折与磨砺。而李邦华,这位内阁首辅,却一直摸不清他的立场。如果太子和自己是一条心,那当然好;但如果他和南京的那些官员、勋贵们走得近,那这次来可就凶多吉少了。李邦华不怕死,但他怕死得没意义,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这次南下,任务是追讨士绅欠税,任务没完成之前,他哪敢轻易言死?

朱慈烺没看出李邦华的深意,以为他是在轻视自己,便冷哼一声,甩袖离去。他的背影显得有些孤独与落寞,李邦华心里暗暗叹息,觉得太子还是太年轻,城府不够深,需要多历练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他想,或许,这就是年轻的代价吧。

太子一走,跟着来迎接的官员也走了一大半。剩下的十几个人,都是李邦华的老熟人,他们围上来套近乎,实际上是想探探他的口风。李邦华却故意岔开话题,聊起了家常。他深知,在这动荡的时局中,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致命的武器,他必须小心谨慎。这些人没得到想要的答案,只好悻悻离去。

人都散了之后,史可法走了过来,他身穿一袭青衫,面容清癯,显得文质彬彬。他拱手道:“李阁老别来无恙啊。”李邦华也拱手回礼:“别来无恙,宪之你看起来清瘦了不少啊。”史可法叹了口气:“公务繁忙,想不瘦都难啊。”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疲惫。

两人寒暄了几句后,李邦华压低声音问:“南京的兵权现在掌握在谁手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与忧虑。史可法想了想:“按理说,调兵需要兵部的公文和太子的令旨,勋贵们拿着这两样东西才能调兵。但实际上嘛,太子和勋贵们都有自己的私兵,几千人呢,他们只认人不认令。”他的语气中夹杂着一丝无奈与讽刺。

史可法突然愣了一下,问:“阁老怎么突然问起这个?”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惑与警惕。李邦华笑了笑:“没事,就是随口问问。”他的笑容显得有些勉强与苦涩。

两人交换了信息后,史可法就告辞了。他转身离去,背影显得有些孤独与坚定。李邦华则坐上马车,进了南京城,回到了驿馆。下车的时候,他看见驿丞正指挥驿卒捡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些纸张。那些黄黄的纸卷随风飘散,显得格外凄凉。他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不祥的预感。

李邦华让家丁去问问情况,驿丞吓得脸色都白了:“没什么大事,就是刚才有个书生路过这里,扔了些纸就走了。我怕惹事,就让驿卒们捡起来。”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惶恐与不安。

家丁拿起纸一看,脸色大变,指着驿丞质问起来。驿丞连连磕头道歉说自己不知道情况,都是那书生干的。他的额头已经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显然是被吓坏了。

家丁怒气冲冲地把纸递给李邦华看。李邦华接过纸来一看,顿时冷笑连连。纸上写着:“朝廷上下奢靡无度,府库早已空虚。国库没钱了就知道掠夺百姓、剥削商人。现在民变四起朝廷却不敢管;商人运送军需物资也敢动。于是就把税加到士人头上真是闻所未闻!李邦华你身为内阁首辅、文臣之首不保护士人反而助纣为虐真是辱没了士人的名声!可悲可叹啊!”

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朝政的指责和对李邦华的谩骂,称他为朝廷的鹰犬。李邦华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怒火与无奈,他知道,这背后一定有人操控,想要借此来煽动士子们的情绪。

兵部侍郎张伯鲸听说后,想要抓人严惩。李邦华却笑着摇了摇头:“不必了。士子们有怨气是正常的,说明他们还是活人,只是被人利用了而已。”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睿智与从容。

于是,他就命人在门口摆上桌椅,放话出去说如果有士子对朝廷有不满,都可以来这里骂他,并且还提供饮食。他说:“敢来的人我都敬他是条汉子!”他的声音响彻云霄,充满了豪迈与霸气。他知道,这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机会,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决心。

八月十一日清晨,天边还挂着夜色,李邦华就被外面的骂声吵醒了。他躺在床上,心里头五味杂陈,思绪如同窗外的夜色一般纷乱。他推开窗户,只见驿馆门口,几张桌子旁坐着四五个年轻人,正吃着早点,喝着茶,嘴里却不停地骂着脏话,仿佛要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怒都倾泻而出。

“李邦华啊李邦华,你这么大岁数了还活着,简直就是个老贼!”一个年轻人声音尖锐,充满了嘲讽。

“活了七十多岁,啥正经事没做,就会耍嘴皮子,帮着朝廷欺压我们!”另一个年轻人也不甘示弱,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敌意。

“无耻的老家伙,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想活生生地吃了你的肉,扒了你的皮!”这句话一出,连门外的守卫都听不下去了,一个个皱着眉头,面露不悦。

一个守卫实在忍不住,走上前去,大声喝道:“看你们一个个文质彬彬的,怎么满嘴喷粪呢?”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怒意和不满。

领头的年轻人冷笑一声,反驳道:“苏东坡都能说‘修行时观君如一泡屎’,他能说,我为啥不能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挑衅和不服。

守卫一听这话,火冒三丈,直接用粗话回了一句:“呸,你他妈给我闭嘴!”这话一出,那些年轻人一个个都愣住了,没想到守卫会这么粗鲁,一时间场面有些尴尬。

其中一个年轻人气得跳了起来:“你!你怎么能骂人?”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愤怒和不满。

守卫反问道:“你们能骂,我为啥不能骂?”这么一说,那些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了,他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但他们并没有离开,还是坐在那里低声咒骂。李邦华有令,不让守卫们轻举妄动,只是在他们骂得最凶的时候,用言语回击几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边的第一缕阳光渐渐亮起,门外聚集的读书人越来越多,骂声也越来越响,差不多有上百人了。他们个个情绪激动,仿佛要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怒都倾泻而出。

李邦华在嘈杂声中洗漱完毕,吃过早饭,稍微休息了一下,就坐上马车前往南京户部。户部是管钱粮的地方,要查账,就得从这里开始。他的心情有些沉重,但脸上却保持着平静和从容。他知道,今天的任务很重,但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户部尚书高弘图已经等在衙门外了,他身穿一袭官服,面容严肃而庄重。两人一见面就客气地寒暄了几句,然后就开始着手查账的事情。他们一起走进了户部衙门,开始了紧张而繁忙的工作。

接下来的两天里,李邦华的生活就两件事:查账和吃饭。他每天都沉浸在繁琐的账目中,一丝不苟地核查着每一笔钱粮的收支情况。而驿馆外面呢,那些读书人的情绪越来越激动,一开始还只是骂几句脏话,后来干脆就大声嚷嚷起来,说什么要罢考、要抗议朝廷的暴行。他们的声音响彻云霄,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八月十四日晚上,刘孔昭急匆匆地跑到朱国弼的府上。一进门就看到满屋子的熟人,有勋贵、有朝臣、还有地方上的名流。他们个个衣着华丽,面容严肃而庄重。朱国弼用眼神示意刘孔昭坐下,然后继续说道:“朝廷派了钦差来南京追缴赋税,咱们作为大明子民,应该以大局为重。现在朝廷已经下了决心要追缴了,大家就别再心存幻想了,赶紧想办法筹银子吧。”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焦急和无奈。

刘孔昭听了这话眉头一皱但很快又舒展开来,他明白朱国弼这是在说反话呢。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赞同朱国弼的看法,他们知道,现在的情况已经很危急了,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

接着朱国弼又问了问那些读书人的反应。礼部的一个官员回答说:“那些读书人反应很激烈啊!听说秋闱快到了,他们甚至想罢考来逼朝廷停止虐待士人的行为呢。”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担忧和不安。

“真的吗?”朱国弼的眼睛一亮,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

“还不确定,只是听说而已。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早就报给太子殿下了。”另一个官员补充道。

“罢考也没用啊!读书人都得靠朝廷吃饭呢。”又一个官员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无奈和讽刺。

刘孔昭趁机说道:“罢考虽然不可怕,但如果他们围了六部,特别是户部和兵部,那军需就供应不上了。前线的将士们可怎么办啊?这可是个大问题啊!”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焦急和忧虑。

朱国弼叹了口气:“李阁老年纪这么大了还在为国家操劳,咱们怎么能坐视不管呢?”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感慨和无奈。

大家都点头称是,商量着回去告诉那些读书人不要闹事。他们知道,现在的情况已经很危急了,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

第二天就是中秋节了,南京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节的食物和礼物,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欢乐和祥和的气氛。然而,在驿馆外面,那些读书人的情绪却越来越激动,他们围在一起,大声地议论着什么,似乎对朝廷的追缴赋税行为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李邦华为了安抚那些读书人的情绪,特意让人买了月饼送到驿馆外面去分给他们吃。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缓和他们的情绪,让他们不要再闹事了。然而,那些读书人却并不领情,他们接过月饼后,纷纷扔在了地上,用脚狠狠地踩碎,仿佛要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怒都倾泻而出。

突然,有三个读书人冲进了驿馆,手里拿着棍棒,逼问守卫李邦华在哪里。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敌意和愤怒,仿佛要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怒都倾泻在李邦华身上。守卫告诉他们李邦华在二楼的天字号房间,三人二话不说就闯了进去。

到了房间门口,门竟然自己开了。里面站着一个壮汉,穿着粗布衣服,面容粗犷,皮肤红得像熟透的枣子一样,身材魁梧,气势汹汹地看着他们。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威严和不可侵犯的气息,仿佛是一尊守护神一般。

“来了?”壮汉像是在迎接客人一样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冷漠和威严。

“来……来了。”其中一个读书人颤声回答,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畏惧和不安。

“请进吧,李阁老已经等你们很久了。”壮汉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气息。三个人面面相觑,没想到李邦华竟然会知道他们要来。稍微犹豫了一下,他们就拿着棍棒走进了房间。

房间里,八仙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李邦华坐在主位上,指着旁边的凳子邀请他们坐下。他身穿一袭便服,面容平静而从容,仿佛并没有将外面的喧嚣和愤怒放在心上。三个人环顾四周,勉强坐了下来,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警惕和不安,仿佛随时都会跳起来攻击一般。

李邦华突然开口说道:“你们来得有点晚啊。”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戏谑和调侃,仿佛并没有将他们的愤怒和敌意放在心上。

“什……什么意思?”其中一个读书人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疑惑和不安。

李邦华没有直接回答,反而问他们:“大丈夫行走江湖,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敢不敢自报家门?”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威严和不容置疑的气息。

三个人一听这话,立刻站了起来,齐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复社黄宗羲!”“复社顾炎武!”“复社归庄!”他们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自豪和坚定,仿佛是在宣誓一般。李邦华微微一笑,看着他们,心中暗自赞叹他们的勇气和坚定。他知道,这些年轻人虽然年轻气盛,但却有着一颗热爱国家和民族的心。他们敢于站出来反抗朝廷的暴行,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这样的年轻人,正是他所需要的。他相信,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和平台,他们一定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25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