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寒门辅臣

作者:寒梅惊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八十三章 蠲免两税的手段

书名:大明:寒门辅臣 作者:寒梅惊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59

官员噤若寒蝉,不敢说话。

顾正臣端起茶碗,暼了一眼杨琇,道:“你是一个清官,你说说,朝廷俸禄是不是定得低了些?”

杨琇惶恐不已,连忙起身道:“朝廷俸禄乃是中书商议,陛下钦定,自不会低。”

“不说实话,王禛,你来说。”

顾正臣接着点了名。

王禛脸色一白,自然和杨琇一个说辞。

谁敢非议朝廷,说定得低,还不是打皇帝的脸,说皇帝的不是。

顾正臣吹着茶水,摇了摇头:“不敢言是怕丢了性命吧。泉州府衙颁下养廉银你们应该有所听闻,既然本官是泉州知府,这养廉银自然不能只存在于府衙之中,还应推至县衙。眼下你们一个个说朝廷定的俸禄不低,我看养廉银不设也罢。”

“这……”

杨琇有些傻眼。

王禛也目瞪口呆。

靠着朝廷那点微薄的俸禄,确实活得寒碜。

杨琇为官多年两袖清风,结果还真活成了两袖清风,平日里袖子中都揣不了三个铜板。

说俸禄不低,那是违心之言。

安溪主簿侯士举吞咽了下口水,起身道:“府尊,非是我等对朝廷大不敬,就目前来说,朝廷定下的俸禄有限,对知县而言,仅够养知县一家,对主簿、典史、吏员等而言,只够养自己一人……”

永春县丞蔡?见有人开了头,也跟着说了几句。

顾正臣敲了敲桌子:“这事到此为止,从今日起,泉州府所有衙署设养廉银,官员、胥吏月三两,杂役月二两。这些养廉银府衙会从府库内给你们六成,剩下四成从县衙库房中支取。你们不需要担心拿养廉银会被定为贪污,此事已得皇帝恩准。”

杨琇、王罕等人惊喜不已。

有这些钱财,终可以安稳过日子了,不用穷哈哈得跟乞丐似。

“丑话说在前面,养廉银,养的是廉。若有人一手拿养廉银,一手拿赃款,本官很乐意在菜市口见到他,你们回去之后,将这话传清楚,一字不落。”

顾正臣说完第一件事之后,杨琇、王罕等人最初的拘谨不见了,转而放松下来。

“这第二件事,便是民生之事。民以食为天,泉州府必须扩大农垦,明年将水稻种植亩数提一提。尤其是南安县、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等适合种植水稻之地,在今年冬日,需督促百姓垦荒,新开垦出来的田地,依朝廷之策,三年不上税。”

泉州府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这里适宜种植庄稼的地方确实不多,可问题是,泉州府现在的人口很少,荒芜的适合耕种的田地还有很多。

顾正臣起身,看向杨琇等人:“近二十年来,泉州府遭了不少磨难,无数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本官希望明年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吃饭问题,不要出现饿死人的场景。为此,我们有三个月时间,督促百姓垦荒,为明年耕作做好准备。”

杨琇、王禛等人连连点头。

吃饭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解决了吃饭问题,百姓就安稳了,地方治理也就顺畅了。

顾正臣在堂上踱步:“另外,晋江、南安、安溪等地,尤适合种植甘蔗。明年开始,适合种植甘蔗的地方,可以鼓励百姓大量种植甘蔗。”

南安县丞王罕皱了皱眉头,有些担忧:“府尊,泉州府种植甘蔗算是老传统了,宋元时期产量不低,可眼下就不好说了。许多甘蔗种出来也不容易卖出去。去年时倒有金陵来的商人想要收购甘蔗,可人家转身又走了。”

顾正臣微微皱眉。

安溪主簿侯士举苦涩地说:“是啊,我也听说了,有一个姓胡的掌柜想要大量进购甘蔗,只不过因为泉州府税目重重,商税要得实在高,便放弃了在泉州府收购甘蔗的打算,转而去了福州。”

顾正臣凝眸看向侯士举,他所说的胡掌柜,很可能是胡大山亦或是胡大山派来的人。

白糖需要从红糖中提纯而出,甘蔗可以制造红糖。

为确保白糖产量,就需要确保红糖供应充分,而保证红糖供应的源头便是甘蔗。胡大山确确实实打通了源头,但不是在泉州府,而是在福州府。

对于打通商路的困难,遇到的问题,胡大山并没有提过。现在看来,他当初在泉州是遇到了不小麻烦,这才退而求其次选择福州。

毕竟福建甘蔗出泉州,这是出了名的。

顾正臣咳了声,道:“本官可以保证,只要甘蔗种出来,就有人来收。若无人收,府衙来收。这话可以原原本本告诉百姓。”

王禛、侯士举对视了一眼,侯士举不安地问:“府衙收购,会不会违背朝廷规制……”

顾正臣摆了摆手:“权当是收购百姓的稻米了,有何违背?你们只管让百姓放心种,前提是不能挤占用农田。”

“有府尊这句话,我想百姓会很乐意种植甘蔗。”

王禛安心下来。

侯士举、杨琇等人纷纷表态支持。

顾正臣对众人说:“泉州府这些年来税赋颇是严重,尤其是府衙让晋江、惠安、安溪、同安四县缴纳七个县的税粮,让德化、永春、南安三个县折色丝绸。一府七县的百姓苦日子过得太久了,不能再持续下去。”

“自今日起,泉州府没有其他苛捐杂税,没有各种名目的税,农民只需要缴纳两税,两税按朝廷三十税一的标准来,禁止淋尖踢斛,禁止对百姓索取运输损耗……包括商税也是如此,朝廷定下多少便收多少……”

正本清源,不乱来,不乱搞,跟着朝廷走,这是顾正臣拨乱反正的举措。

杨琇、王禛、侯士举等人听闻,纷纷称赞此举定会深得民心。

顾正臣总感觉这样还不够,忧虑地说:“今年冬日本官需要忙碌其他事,无法盯着你们收取秋税,地方上难免会出现官吏、衙役欺民之事。这样吧,遍发文书,告知泉州府百姓,凡是在明年二月份之前,垦荒达五亩者,户下所有田亩免今年秋税,若垦荒达十亩者,户下所有田亩免今年秋税与明年夏税。”

杨琇震惊地看着顾正臣,连忙说:“府尊,使不得。”

“为何?”

顾正臣反问。

杨琇急得出了汗:“泉州府并无天灾,这里庄稼也没出现大范围减产、绝收,并不符合朝廷蠲免申请。何况,蠲免需要朝廷发话,地方府衙无权蠲免两税。”

王禛也被顾正臣的举动给吓了一跳,虽说这种方式的蠲免对百姓很是鼓舞,将极大振奋百姓垦荒的热情。但没有经过朝廷蠲免的蠲免,就不是蠲免。

行省要钱粮怎么办?

顾正臣目光笃定,一脸自信:“这件事本官自会找行省衙署说清楚,眼下泉州府最需要的是稳人心,恢复农耕,增产粮食。可还有问题?”

杨琇想了想,顾正臣连行省参政都敢关押,又杀了不少官员,至今依旧稳如泰山,如今蠲免部分税赋,怕也无碍。

深受重税之害的百姓一旦听闻到这些消息,定会兴奋不已,泉州府将会迎来田亩数量的大增长。

一户增加个五亩地,这就增加近二十万亩地,加上两季稻的栽植,一亩地一年可打三至五石粮,就按三石米算,便是六十万石!

如此恐怖的增量加上原来的田亩,泉州府完全可以在一年之内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永春县丞蔡?起身,道:“永春县在康山之南,不少百姓居于山地之中,世代以打猎为生。府尊之策多的是农耕百姓,对于这些猎户该当如何?还有一些渔民、匠人,又该如何?”

顾正臣微微点头,坦然承认:“本官只想着解决粮食问题,却没考虑这么周全。猎户、渔民、匠人等百姓,受限于居住之地、生活手段无法以耕种为生,自然不能借垦荒之名免其税赋。这样吧,他们的税赋,直接免去秋税,给他们半年喘息时间吧。”

蔡?肃然行礼。

顾正臣坐了下来,深深看着杨琇、王禛等人,不苟言笑:“本官来泉州府,是为了让百姓吃饱饭,这是我定下的道,愿诸位莫要做背道而驰之人,与我同心聚力,早日将泉州府兴盛起来。”

杨琇、王禛等人拱手答应。

这是一次用时并不算长的集议,但却是改变泉州府的一次集议。

顾正臣在解决完官场问题之后,终于开始将句容那一套引入泉州府,养廉银稳衙署,垦荒促农业,甘蔗制糖造产业。

但这些还不够,远远不够。

想要让泉州府繁荣起来,只靠着内在的经济驱动是不够且漫长的。

于是,张培将晋江、惠安两地精通水性、善于操纵船只,去过南洋的船家找了出来,合六十二人,选出了六人,进入府衙议事。..??m

与此同时,张赫站在泉州港正在发火,指着储兴的鼻子大骂:“是哪个浑蛋让你们自作主张,将大碗口炮给我拿下船的?我不管是谁,命令你们半个时辰内,将所有大碗口炮给我装回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30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