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作者:眀智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69章 手怎么就这么稳

书名: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作者:眀智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01

什么是锔瓷?

说简单点:在瓷器上钻孔,再用金、银、铜、铁等金属,掐成钉书针一样的锔钉把残器锔起来。

说起来简单,但真心不好干。

首先是不好钻:释面太滑,瓷质太硬,力道极难掌握。

力道稍重,就会把瓷片钻通,等于残上加残。力道稍偏,釉面就炸,也别补了,给人家赔吧。

二是不好锔:用的是金属钉,必须得砸进去。瓷器本就脆,又是残器,锤子稍重点,就是“哗啦”的一声。

所以,古代敢锔瓷的无一不是能工巧匠,不然也就不会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谚语流传下来。

而且这还只是粗活,锔好后大概长这样:

所谓的细活,就是林思成准备干的这种:用锔钉锔好后,再用錾刻工艺将金箔錾成花饰,贴于瓷器表面,与裂纹、锔钉融为一体,基本看不出任何破裂与修补的痕迹。

而且属于细活中的细活,古代称“瓷上贴金”,俗称锔金。

同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做好更难。

最关键在于:錾刻属于金属工艺,压根和陶瓷学不沾边。

所以,商妍的研究生真心不会。也是因此,听到林思成要金箔和錾子的时候,商妍才那么震惊。

在铜器实验室补瓷器,确实有点欺负人,但要是锔金,她还真说不出话来……

也懒得再和王齐志吵,她小声交待研究生:“少说,多看,多学……”

十一个研究生齐齐点头,散落在案台四周。

林思成双手插兜,仔细交待:

“李师姐,调漆:一,大漆60%,糯米粉30%,面粉10%,搅匀备用……二,大漆50,蛋清20,白瓷粉30%,糊状备用……”

“砣钻,钻头直径1mm,长度3mm……锔丁长度0.8cm,直径1mm……”

“冯助教:准备金箔,厚度0.5mm,长与宽待定……熔炉加热,炉温1200……”

声音很轻,语气很平静,神态也很放松,但总感觉换上白大褂的林思成,散发着一股无形的威严。

两人默默点头,各司其职。

林思成转过身,整理着那堆瓷片。

釉色很白,不怎么亮,但很润,给人一种磨砂的质感。款是花押款:印着一只荷花,一看就是民窑出品。

大大小小二十来片,林思成一边清理,一边摆弄,不大一会儿,油泥模型上便挂满了瓷片。

已经能大致看出器型:应该是一樽清中时期的民窑白釉梅瓶。

优点是碎片基本完整,补缺的地方很少。缺点是器形太大,碎片太多。

如果只是锔,在场的这些研究生基本能都能做到,所以看的格外认真。

毕竟导师快把林思成吹出了花,说他点蓝点的多好,掐丝掐的多精美。

确实没学过珐琅修复,甚至于真正见过景泰蓝文物的都没几个,技不如人,这个没话说。

但碰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本能的就会生出比较的心思:

虽然林思成是林教授手把手教出来的,但我们也是商教授精心调教出来的,也不差的好不好?

看着这些学生的模样,王齐志下意识的想到了前天的叶安宁:哈哈,怕不是今晚上,又有好多人吃不下饭?

十有八九,还得加上商教授……

正乐呵着,有人低呼一声:“他的速度,好快?”

王齐志定神一看:林思成已经将梅瓶拼好,正拿着记号笔标记锔钉的位置。

大致算一下,也就十来分钟。但看商妍的表情,好像并不是太惊讶。还抽空瞪了一眼那个大惊小怪的学生。

看来快的也有限嘛?

暗忖间,林思成扔下笔,又拿起了电钻。

商妍的眼中终于有了些神彩,一群研究生目不转睛。

只听“呜”的一下,就是一个坑。

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就感觉手特稳,也特快。“嗡”的一声,一触既分,瓷片上就会出现一个比针眼稍大点的小坑。

就这样,“嗡嗡嗡”的响,不到半个小时,林思成放下电钻。再看梅瓶,全是密密麻麻的坑眼,少些也有一百多。

他拿起镊子和已掐好的锔钉,李贞跟在身后,手里拿着一柄木锤。

摄子一掰,再一掰,就是一根铜质的小钉书针。两头的针尖对准小孔,先摁一下,再从李贞手中接过榔头,“咚”一下,铜针就被钉了进去。

然后是第二枚,第三枚……每一枚就钉一下,绝不重复第二下。仔细再看,每一枚都钉的严严实实。

随着锔好的瓷片越来越多,商妍的神情渐渐凝重。

十几位研究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

刚刚才吵过,不太好问,王齐志准备问问郝钧,但嘴还没张开,先愣了一下。

郝钧挤眉弄眼,一副牙疼的模样。

他往跟前凑了一凑:“郝秘书长,怎么了?”

郝钧咧了一下嘴,不知道怎么说。

荣宝斋也补瓷器,比如瓷质笔筒、笔洗、笔架、笔山,也会用到锔瓷的手法。

但像林思成这么草率……哦不对,应该是随意……唏,好像也不对?

反正绝没他这么利索。

拼复、标记快也就罢了,但像林思成这样,连钻一百多个眼,最熟练的师傅,至少要两天。

原因很简单,怕手滑:哧溜一下,释面上就是一道深槽。

还补个屁?

但看林思成,手上拿的好像不是钻,而是笔:点错了大不了擦掉再点。

然后“呜”一下一个,“呜”一下又一个。怪的是,不但没手滑,还钻的贼准,点在哪,坑就在哪?

然后到锔钉的时候,师傅绝对比钻眼时更小心:因为坑后面的瓷胎顶多只剩2毫米,釉或是胎不匀的地方,可能就1,等于只剩一层皮。

力道稍重就钉穿了,如果只是穿个眼倒好办,怕就怕引起膨胀反应。“嚓”一下,就是一朵花。

没办法,就只能慢工出细活:钉对好眼,眼对好钉,再轻轻的往里钉。一有不对,马上停下,反复检查和纠正。

所以,把这一百多个眼锔好,就算是老师傅,也基本得四到五天。

再看林思成,一锤一个,一锤一个……十来分钟的功夫,他就钉了近一半。

当然没穿,更没有炸出花,不然林思成早停下了。

郝钧就是有点想不通:这樽梅瓶再是民窑产,也是康熙时期属一属二的“杏林春堂”的物件。光这堆瓷片,就花了林思成六万多。

他手怎么就这么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16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