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汉乡

作者:孑与2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三十二章过河拆桥

书名:汉乡 作者:孑与2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5:10

第三十二章过河拆桥

云家如果随便收几个弟子这是允许的,如果大规模的开学堂最后弄得如同孔夫子一般弟子三千,这就超过刘彻的容忍底线了,因此,当云琅向阿娇建议开学堂的时候,刘彻就一口否决了,然后,大汉太学就提前了二十年开始筹备了。

对于学堂的意义,没有人比云琅更加清楚他的威力了,在很多时候,学堂就是支撑一个帝国的柱石。

自古以来但凡有点上进心的帝王,没有一个人是不重注太学建设的。

无论如何,自己亲自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比野生的人才可靠地太多了,有时候,在中华利用师生之谊维持的和平局面,要比利益建立起来的和平方式还要稳固。

有了师生之谊就说明大家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

云琅一定要让刘彻把富贵城重视起来,绝对不能是现在这种任其发展然后摘果子的局面。

将太学引进富贵城,就代表着大汉以后的大部分官吏都将亲眼看着富贵城是如何兴盛起来,在他们日后的官宦生涯中,富贵城将成为他们管理地方的一个标杆。

来鸿胪寺之前,云琅就跟阿娇建议过,从今后,一定要对这些大儒们贴心贴肺的好,不论怎么优待都不为过,这些人将来带给富贵城的好处将巨大的难以细数。

在后世的时候,云琅就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能够维持世界稳定前进的是广大的百姓,而给这些百姓指引前进方向的永远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才。

大汉这匹烈马如今正在战争的道路上狂奔,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想要停止完全不可能。

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进行的战争,农耕民族永远都处在不利的地步。

游牧民族不管在农耕民族的地盘上抢到了什么都是胜利,而农耕民族能收获的只有游牧民族的生命,基本上谈不到收益。

花一百万钱打一仗,在付出将士们的生命之后,只获得了十万钱,这样的战争如果无休止的打下去,将是农耕民族的灾难。

云琅不希望大汉深陷战争的泥潭,他希望,在驱逐匈奴,击败匈奴的同时,大汉百姓应该获取一些该有的利益,哪怕将付出与收益拉平,这对游牧民族来说都是一场恐怖的灾难。

他在受降城就是这么做的,他利用当地的异族人来为大汉生产财富,然后再用受降城生产的财富去应对匈奴。

在外就应该这样做,至少要做到就食于敌,就这一点,不论是皇帝,还是宰相,跟云琅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刘彻在确定了受降城模式的正确性之后,一口气在受降城,朔方,白登山,右北平,四地设置了屯田校尉,而且还把这一制度列为大汉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

边关该如何运作,云琅已经不太理会了,他已经在受降城树立了标杆,相信以朱买臣的智慧跟能力,维持一个繁盛的场面应该不是很难。

现在,云琅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富贵城上,只有把这座城池真正修建起来,真正让他繁荣起来,大汉人才能知道提升一地经济对帝国的好处到底有多么大了。

很多时候,云琅做事只做一点,或者只开一个头,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吧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做好,那样的话,穷他一生,也做不了几件事。

众人有了新话题,自然就围着太学该如何修建各抒己见,小小的屋子里被炭火烤的温热,看着墙上手绘的太学模样逐渐清晰,众人的兴致也变得高昂起来。

滚烫的米酒助兴,更是让这些平日里压抑到了极点的黑袍博士们多了一些谈兴。

辕固生用手拍着图画上的一座主殿高声叫道:“此殿当为明德殿,老夫欲为殿主,讲授礼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不答,却纷纷把目光盯在别的殿宇上,仅仅片刻功夫,每一座殿宇都有了自己专用的名字,以及他的主人。

云琅笑吟吟的瞅着窗外发白的天空,此时洁白的雪花正在飘扬,有些随着微风进了这座滚烫的屋子,顷刻间就化作虚无。

他想看到太学落户富贵城,这些黑袍博士们却在这个寒夜教大兴的影子。

一座三丈宽,十丈长的殿宇能做什么他的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公孙弘,董仲舒之辈一心想着大兴儒家,却不知成建制的培养儒家学生,才是最快的弘扬儒家学说的方法。

辕固生已经微醺,摇摇晃晃的站起来,推开大门,瞅着门外纷飞的白雪哽咽道:“此事不成,辕固死不瞑目”

说罢,就踉踉跄跄的走进了风雪中,背影竟然如风雪中的老松虽然摇摆却坚定异常。

司马谈大笑着指着云琅道:“你说老夫跟犬子相比如同渣渣,老夫这就遍邀昔日好友,一起来长安共襄盛举,让你看看老夫也并非一无是处”

楚昭的长箫里传出最后一个音符,然后把长箫装进锦囊大笑道:“某家要说服大乐令韩泽将乐府搬来太学”

东篱子怒道:“好让你再糟蹋更多的讴者与舞姬”

楚昭大笑道:“若不能自制,我自宫如何”

说罢,在东篱子不解的目光中冒着雪花扬长而去。

其余黑袍人齐声大笑,觉得楚昭之言甚是合胃口,他们等待了无数年的理想,在这个雪夜中被云琅吹大之后竟然会如此的精彩,纷纷起身朝云琅一礼之后,纷纷出门,有的大叫,有的长啸意趣横生的走了。

人走了,窗户,大门洞开,屋子立刻就变得寒冷,没有离开的东篱子快速的关上大门,然后就死死的盯着云琅。

云琅找来一把笤帚,细心地将满地的羊骨头,鸡骨头扫到了墙角,再把所有的杯盘碗盏丢进木桶里,然后就裹着狐裘倒在床上。

“这就准备睡了”东篱子阴测测的道。

云琅头都不抬的道:“如归瞌睡了,就一起睡一会,如果不瞌睡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说实话,某家做事还真的轮不到一个绣衣使者在我耳边聒噪“

东篱子愣了一下冷声道:“你私下里结社,意图推翻陛下的旨意,这是什么罪责你知道么”

云琅慵懒的道:“也就是你们这种人才会把这件事看的如此严重,你信不信,这件事到了陛下面前,陛下只会感到欣慰,只会觉得自己的臣子中间,终于出来了几个不是酒囊饭袋的家伙。

东篱子,你抛开你绣衣使者的身份,你来辨别一下,将太学扩建十倍,对我大汉江山来说是好还是坏”

东篱子涩声道:“不论好坏,都不该是我们能私自决断的。”

“那么,该是谁来决断”

“陛下”

“胡说八道,你知不知道陛下每日批阅的奏章有多重告诉你,不下五百斤

你知不知道陛下此刻的目光正盯在右北平你知不知道陛下如今正在为河东秋日洪灾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夜不能寐

陛下一个人如何能治理得了南北纵横不下万里的大汉

这时候,陛下需要一些有用的臣子来匡扶得失,需要一些聪明的臣子给他提出好的建议。

而不是愚蠢的像你一样,事无巨细全部放在陛下案头,陛下忙的过来吗

最后,耶耶我要睡觉了,你要是再敢聒噪,耶耶就去找何愁有,让他把你发配到北海看守海眼,你信不信”

云琅提到了何愁有,东篱子的脸色一下子就变白了,咬着牙道:“此事某家一定会上奏”

云琅从屁股底下抽出一卷竹简丢给东篱子道:“我的想法全在这里,你看着抄一遍送上去,如果有什么遗漏,记得帮我补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547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