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成了八爷

作者:寅时到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四章:国际事端

书名:成了八爷 作者:寅时到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52

三年前,清廷和北方沙皇打了一仗,把黑龙江上游的土地,都给收了回来。

从那时起,四九城中就有一些俄国俘虏,皇帝为显示泱泱天朝大度,这群俘虏被康熙划归为下五旗,成为四九城居民要胤禩说啊,这事儿狗皇帝做的真不厚道,明显的汉人还不如外国俘虏呢。

可惜,那时候八爷还是个八九岁小屁孩,别说这种国家大事说不上话,就连紫禁城也是别想踏出去一步的,不得自由、权如圈禁。

本来这事倒不会给胤禩带来什么困扰,虽然他有些想法,比如以后撕毁条约,挥兵打回去,再给沙皇一个深刻教训,但这也要等个几十年了。

进入五月,天气开始燥热起来。

第一季时来到京城给皇帝上贡的那群传教士们,也从蛰伏中开始活动起来。每次上街,胤禩总能在各个角落见到有个衣冠楚楚的洋人,手拿一本经书,在哪里慷慨激昂的演讲。而百姓们也乐意聚集起来,听个热闹。

虽然八爷前世,是某大学神学研究院下属文学系读了硕士,但他却是个坚定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因此看到大庭广众传教的,心里总有些膈应。

西方宗教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若论世界上愚民政策谁最溜可不就是这些揣着一本圣经,满嘴仁义道德的家伙吗君不见未来北美入侵后,传教士们把宗教传遍美洲大陆,大势推行反智主义,把之后的美国忽悠瘸了,让一半以上国民坚定相信我大地球是宇宙中心。

话题扯远了。

传教士们的行为,还只是让胤禩不舒服而已,却真的惹恼了下五旗中的俄国俘虏。

这也是难免的事情,众所周知俄国是传统东证教国家,而基督和东证自从历史上由一教分立,就水火不容,互相之间不知道打了多少仗,大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的架势。

这百来俄国人看到基督徒在传教,觉得不行啊,便合起伙来给沙皇写信,让沙皇介入到此事当中。写完信他们觉得还不够,组织了一票人,上街游行去了。

胤禩即便躲在贝勒府中,也能听到街上传来的口号声这该死的听力。

这就让很烦躁了,心里烦躁自然行事就激进了些,凡是游行到孝贤贝勒府外的队伍,胤禩就差遣几十个家养侍卫,将这群人打一顿,再送步军衙门里面给人关起来。

虽然这群人很快就会被放掉,但被打了也就被打了,完全不敢在孝贤贝勒府外生事位皇子。自从陕西叛贼案后,老四被封了贝勒,老大堆赏赐,京城中就再也没人敢小瞧这位十一二岁就分府的阿哥。

人的名、树的影,大抵就是如此。

康熙本来是想管管这事的,但一众大臣纷纷规劝,别恶了沙皇,他便也就不再表态。等到六月底,俄国果然送来了沙皇的回信,与之一起来到京城的还有沙皇使臣。

要说这沙皇也是真不要脸,不仅要求东证教徒能够在京城传教,更是得寸进尺,要在四九城划一片地,建立东证教堂。

康熙也不是软柿子,他很明白一个道理,皇室统治总是离不开宗教的,他怎么可能弃儒释道转而支持劳什子东证若是让这群蠢熊在四九城建了教堂,那不就等于承认了此教派在大清的合法地位

所以不行,康熙皇帝是严词拒绝,只答应了教徒传教这件事。

这事儿还是艾礠说给胤禩听的,他有个叔父是朝廷二品京官,在朝堂上十分反对西洋教会传教,之前面对传教士如此、现在面对教徒也是如此。

可惜反对也没用,以纳兰明珠为代表的的权臣们,极力赞成传教一事,理由就是充实百姓生活,而且可以展示我大清对文化的包容。

如果胤禩再年长十岁,一定会在朝堂上将这群老不死痛骂一顿:简直狗屁不通。

宗教入侵就是文化入侵的第一步。

幸好康熙皇帝还没有蠢到答应建立教堂,这事儿也就还有转机,之后只要下旨不准继续传教,那后续便会屁事没有。

好在,天朝百姓也不是任凭谁,随便忽悠几句,就能被洗脑的,尤其是儒释道三派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宣传什么神造世人,大多数人也就当听个故事。

又过去两三个月,传教势力慢慢地也就消停下来。

传教这事,是需要钱的。但传教士们不事生产,吸引到的信徒也寥寥无几,没人给捐款,继续活动下去,别说传播信仰了,饿死都算轻的,好歹要留着点钱回国的吧

胤禩顿时感觉清净了,也不再宅家里,又恢复到逛街遛鸟的悠闲爵爷生活,小日子过的是快活自在,却也十分无聊成天只剩下品茶、唠嗑、吹牛,倒是交了一群八旗子弟的酒肉朋友。

每天聊风花雪月、贵族小姐的好日子,到旬便宣告结束。

南方传来急奏,长江决堤,淹没良田不可计数。

康熙为了整治河道的事儿,忙的是焦头烂额,赈灾、调查河工都是最先安排上的。皇帝调遣五千官兵前去两湖地区、江西、安徽四省救援。接着天天都有奏折传来:暴雨日渐丰沛,受灾地区不断扩大,成效微小。

康熙连着召开几次朝会,大臣们整治河道的提案是毙掉一个又一个,可还没找到什么好方法。

大好捞功机会摆在眼前,胤禩怎么可能不迎难而上

这事虽然他因为年纪的关系插不上手,但别忘了大清最年轻进士可已经暗地里效忠改往日作风,忽然就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短短一年就调回京城任用,还成了内阁学士。

这内阁学士虽然不计入品级,却可以跟随内阁大学士上朝,而且升迁后直接就是正二品各衔大学士,相当于皇帝的谋臣。

只不过这内阁学士的升迁竞争激烈,在康熙朝时,内阁学士共有满人六人、汉人四人。十人竞争,若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参谋履历,这辈子也就在这职位上蹉跎了,但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这却是走进正一品京官大门的门票。

于是乎,汤志明入夜后,悄悄来到孝贤贝勒府面见胤禩。

这两人,一个是最年轻进士,脑瓜子聪明的很,对河道治理当然有一番自己独到看法和见解。另一个,作为主攻文学研究的文学系硕士,胤禩可是对天文地理各方面理论都深入研讨过,让他纸上谈河工,也不过手到擒来,欠缺的不过执行能力。

当过小县官的汤志明,最不缺的就是执行能力了。

两人秉烛夜谈,总结出一二三共十点,再由这最年轻进士写成策论,抄写在奏折上,就等白天朝会上一鸣惊人了。

不管怎么说,胤禩和汤志明两人,都对拿下河道总督事势在必行、自信满满虽说古人智慧不容小觑,但也千万别看不起现代总结归纳出来的方法论。要知道,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人人可都是个好赵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67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