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吉时已到:拐个总裁回古代

作者:叶叶然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九十九 空悟山拜师

书名:吉时已到:拐个总裁回古代 作者:叶叶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9

话说曾清风和令狐素白二人顺着小溪一路漂至空悟山脚下,两人拾阶而上爬了约一个时辰终于见到了一座寺庙横在半山腰,四周青色莲峰,顶锐而足阔,好似处于凹型镜聚集点,日月二光常照不散。

两人再往前走,跨过一清凉桥,见到幽溪之上有一石横架,四石相承自称一洞,此巨石头曰为“云石”,石头上刻可有“佛 ”字,径约七米。

两旁有古松郁郁葱葱,直插云霄,洞内涧下溪水瑟瑟,松音幽幽。

又有一瀑布飞流之下,直击岩根,其声隆隆,如雷惯目,潭水深而清澈。旁边有一对联上联是:牛宿耀峰,风飘京至,百代咸尊智者;下联是: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正蒸中观。

令狐素白忍不住赞叹道:“幽溪镜谷,石笋环绕,真仍隐士高人居住的好地方。”

两人驻足欣赏了一番,来到了寺庙前敲了敲门,一年轻的光头小和尚走了出来问道:“两位施主来我寺有何贵干?”

曾清风礼貌的施礼道:“此番前来拜会修真大师,不知修真大师可在寺中?”

小和尚双手合十答曰:“师傅前些日子外出云游至今未回。”

“可曾说去哪?何时归来?”

“并无固定的归期,或三五日,或整余月随性而出,随性而归。”

曾清风皱眉道:“这可如何是好?”

令狐素白回答:“你我可在寺内小住几日,若修真大师三五日后仍未归来再另做打算,你以为如何?”

“也好。”

“施主请。”

“请”。

进了寺内只见寺庙殿宇众人,屋舍俨然,有僧房,禅房,钟楼,藏经阁等等,又有般若台,照我谭,空心泉。

寺内南面的亭子上有一铜钟,大如铜鼎,亭子两柱上刻着: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相传有一高僧云游直此,见此地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又有幽溪,飞瀑,巨松,石笋等奇景,于是依山而建建了这幽溪塔院。

幽溪塔院的旁边有一圆通洞,三石相交形成天然洞穴,高僧经常坐在里面打禅静修。

有一日忽听见婴孩啼哭声,高僧起身查看只见巨石上有一襁褓婴儿被弃于此。

高僧慈悲心善,一时于心不忍,于是抱婴儿亲自抚养,直至成人。

小孩天资聪颖,自小跟着高僧打坐念经,十三岁便能讲座开法,普渡众生,又能吟诗作对,附庸风雅,高僧很是器重。

高僧圆寂后便把主持之位传给他,他开始开堂收徒,寺庙一时鼎盛,香火极旺。

一日,山匪袭院,佛书被毁,死伤众多,主持这才痛下决心习武。他下山云游四海,苦学武艺,学有所成后便回院立下训诫:习武护院,自此寺内习武成气,信徒翻倍。

当初的襁褓婴孩就是后来的修真大师,修真大师多年后自创了“般若心经”心修之法,从此名扬天下,世人皆知,慕名而来的不计其数。

但是据传“般若心法”向来只传有缘之人,所以至今会的人屈指可数。

“两位施主可在此歇息。”小和尚施礼后转身离开了。

曾清风二人被安排在一间后院的客房内,两人稍作歇息后被请至斋堂吃饭。

斋堂里吃的无非是豆腐,青菜等一些素斋,但早已饥肠辘辘的两人吃得是津津有味。

一顿饱餐后令狐素白开口道:“这些米面蔬菜想必都是寺内僧人所种,适才在后院见到菜园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嗯。”

“不知修真大师何时能回来?”

“呵呵……既来之则安之。”

两人有一茬没一茬的聊着天,天色渐晚,没多会就和衣就寝了。

闻钟而起,日落而歇,不知不觉间两人已在寺内住了三日有余。

但迟迟不见修真大师归来,两人不禁心中忧虑。

令狐素白提议道:“闲来无事我们去四周转转吧。”

“嗯,修真大师指不定就在云深不知处的地方。”

“哈哈哈……事到如今义弟还能说笑,佩服佩服。”

两人出了清凉桥一路往上爬比,抬头观望,山峰叠嶂,绵绵不绝,主峰巍峨秀丽,高耸入云,又有云雾缭绕,犹如仙境。

爬了几个时辰,但见一悬崖半腰上有一苍松突兀,细看旁边有一山洞临崖屹立。

曾清风开口道:“那山洞很是有趣,我们去看看。”

“是啊,若是平常人绝对上不去,非是你我这样的会轻功的习武之人才能上去。”

两人轻轻一跃运用轻功一飞而上,来到了洞口只见洞里面深不见底,昏天暗地。

走进里面几米光线渐亮,一位白胡子的高僧坐在那闭眼打坐。

白胡子高僧长相清奇,飘飘若仙,一看就是得道高僧。

曾清风和令狐素白连忙下跪抱拳道:“不知高僧在此修炼,我俩鲁莽闯入多有打扰,见谅见谅。”

白胡子老头缓缓睁开眼睛,慈眉善目的笑道:“两位少侠请起。”

令狐素白问曰:“高僧是何人?为何要在这高山半腰之中修炼?”

“哈哈哈,贫僧发号修真。”

曾清风和令狐素白一听喜笑颜开的道:“原来你就是修真大师,久仰大名,我们兄弟二人此番慕名前来就是来拜会您的,不成想今日巧遇实仍大幸。”

修真大师红光满面的笑道:“如此说来也是缘分,想我常年云游四海,极少待在寺内就是为了避免世间纷扰。每年慕名而来的人不下百人,可真正见到我本人的却只有四五人而已,其中四五人之中有缘的又少之甚少。有人心术不正有人一心向武,可世人都不知所谓的武功在心术不正的人手里只能是一把作恶的利剑,无法造福众人,只有在品性纯良,胸怀天下的人手里才能成为斩妖除恶,造福一方百姓的利器。”

“大师言之有理,静听教诲。”

修真大师又开口问道:“我这有本“般若心法”你二人可在此自行修炼,有不解之处可问我。”

曾清风心里纳闷开口问道:“据闻修真大师您的这门绝学向来只传有缘之人,你我三人才刚见面为何……?”

修真大师笑道:“哈哈哈……你且听我说。此前我亲眼

见到两位少侠进迷幻谷,面对美色却能全身而退,足以说明两位品行纯良,这是其一。其二,此洞位于悬崖半腰之间非武林高手不能上来,两位少侠年纪轻轻就轻功了得,足以说明是练武之料。其三,遇见即是缘,既然天意让我们相逢我又何必违背天意呢?何不成人之美就此成全你我的师徒之缘。”

曾清风和令狐素白一听立即下跪道:“多谢师傅。”

般若心法: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诟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修真大师开口说道:“修真练气之时,务必耳根清净,无杂念,体悟自性,正所谓的万物皆空,空即是本相,相由心生,心净则万般皆空。”

“是,师傅。”两人异口同声的的回答。

翻开经书,里面记载了修炼内功的五十八式,第一式清静无为式,全身放空,凝气于胸,汇气于任脉打通任脉。第二式百汇贯通式,任督二脉打通后,继续修炼乃至全身静脉打通。第三式,第四式……一层一层至至第五十八式融会贯通练成之后“般若心经”大法才算完成。

曾清风和令狐素白都两人都是悟性极佳之人,不出一个时辰居然都已打通全身静脉。

修真大师感叹道:“想我初创“般若心法”时足足修炼了七天才完成第一式的修炼,想不到你们仅用了一个时辰就做到了,真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

接下来的几天,二人就一直在山洞中潜心修炼,饿了就采点野果,抓点野味填腹,其余的时间都专心修炼般若心经,足足十八天从未间断。

第十九日的时候,曾清风已完成第五十八式的融会贯通之法,般若心经总算大功告成。

而令狐素白的虽天资不错,但比起曾清风还是稍差了些,直到第二十五日才练成般若心经。

修真大师欣慰的笑道:“哈哈哈,想不到如此短的时间内你们都已练成般若心经,我起初以为你们起码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才能完成,没想到只用一个月你们就做到了。”

“多谢师傅在一旁耐心指导。”

“哪里的话?清风,素白既然你二人已练成般若心经,你俩即可下山去吧,临走之前我有一言嘱托。”

“师傅请讲。”

修真大师叹口气道:“我这有一封给玉女派蔺兰姬的信,劳烦你们带去给她。当年我只是一时心善救了她,哪知她痴念孽重,罪过罪过。我自知气数已到,命不久矣,惟有此事放心不下耿耿于怀。我本向善,奈何无心插柳,酿成事端,你们下山后把此信交给她,也算了了我一门心事。”

“是,师傅。可是你体格健壮又怎会……?”

“呵呵,我死后你们切勿忧伤,正所谓的生死有命,我一个出家人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你俩都是学武的奇才,尤其是曾清风你,骨骼清奇,天资过人,希望你以善为本,造福世人。”

“徒儿谨遵教诲。”

片刻后,修真大师圆寂,临死后空谷内仙鹤齐鸣,百鸟哀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9012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