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有种

作者:大罗罗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422章 皆大欢喜?朕一点都不欢喜!(求订阅,求月票)

书名:大宋有种 作者:大罗罗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11

大宋靖康九年五初十二日,金陵皇城,崇政殿。

一场是关南宋存亡的朝议,正在进行当中。

今天已经是赵明诚去世后的第四天了,在得知自己的国之柱石没了之后,伤心过度差一点哭晕在寝宫的赵桓亲自到南京城外,赵明诚的停灵之处哭祭,并且宣布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今儿三日已过,赵桓也没有举行的正式的早朝,只是叫了一群重臣和年长的宗王,外加上自己的老婆朱琏,儿子赵谌一起到崇政殿商议军国大事。

“赵文正的遗表,诸卿可都看了?他说咱们的人口至少比北朝多五成,财力至少是北朝的两倍,铜至少是北朝的三倍,火药的产量亦不亚于北朝,如果可以举全国之力备战,至少可以挡住北朝的南征之兵,甚至可以在获胜之后扫平中原......诸位以为如何?”

他说的“赵文正”就是赵明诚了,赵明诚死后的待遇是追赠太师、越国公,谥文正。后世就得称他为“赵文正公”了。

而《赵文正公遗表》那也是流芳千古的名篇儿,据说是由赵明诚口述,由何粟主笔的。不过实际上,《赵文正公遗表》的主要内容,却是当日一块儿去探望赵明诚的朝臣们在赵明诚的钟山别院中商量出来的。

其中的内容大致上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家事,就是自夸一下为官如何清廉,家产如何微薄等等,然后再举荐几个子侄子当官——这都是宋朝重臣上遗表时候的惯例。

二是治学之事,赵明诚和妻子李清照研究“火锅”、火药、金石多年,颇有心得。赵明诚不希望这些学问在自己去世后失传,所以在遗表中恳请赵桓资助李清照开设一所钟山伎术学堂,专门研究“火锅”、火药、铸造、冶铁这些实用之学。

三是军国之事,赵明诚在遗表中分析了南北两宋的综合国力,并且得出了南强北弱的结论。和家事、治学方面的内容相比,军国大事才是《赵文正公遗表》的主要内容。

根据“遗表”所述,现在南宋的国力其实是远超北宋的!所以只要朝廷下定决心,君臣上下一心,将南宋强大的国力转化为军事实力,战胜北宋是不成问题的。

“皇兄,臣弟以为赵文正在遗表中所述之事,道理有一些,但实际上却是做不到的。”第一个站出来泼冷水唱反调的是景王赵杞。

他说:“因为东南士大夫之所以反对天策上将军,就是因为天策上将军为了养六十万府兵之户,夺了北方士大夫一万万数千万亩的土地。

可天策上将军为何要夺士大夫之土地以养府兵呢?就是因为不把土地直接分给府兵,而靠那点田税,根本养不起六十万大军......北方土地贫瘠,中等之田亩税名义上可收一斗,但是由于士大夫之家往往凭借势力不输或少输官租,所以朝廷实际可得的田税至少要打个六七折。一万万数千万亩之田所得税赋不过千余万,养实兵二十万都是极为勉强的。

与此同时,中原的工商汇集之都,又因为金贼入寇和士民逃亡略尽而沦为荒废之地,只剩下京兆、洛阳稍有人气,但是交不上多少商税了。在此情形之下,天策将军只有分北地之田,再以田养士,建立军府,才能得到六十万勇武敢战之士。有了六十万勇武敢战之士,天策将军才能驱逐金贼,并恢复燕云故土。”

说着话,赵杞又换上了一副肉痛的表情,叹了口气道:“而我朝的财入虽然远胜北朝,但如今只养了水陆两军战士二十几万,若要扩军到六七十万,则需添兵三四十万。而我朝养兵、用兵之费要比北朝昂贵,四十万精兵得花多少钱?光是招刺物利恐怕就得花出去两三千万吧?如果再算上盔甲、兵器、火药、骡马、营房等等开销,上万万都花得出去。以后每年的兵饷、粮秣、赏赐、衣料等等开销,又得增加至少三千万贯。

这还是南北不战时候的日常花费,如果真开战,那花费可是如流水一般啊!官家,朝廷有那么多钱吗?”

钱,当然是有一点的!朱琏主管的封桩库中就存了不下一万万。不过南宋朝廷的财政盈余却远远不足以支撑一年三千万的军费增长!

祁王赵模不等赵桓回答,马上就接问题道:“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钱呢?咱们要真能养得起六七十万精兵,为何不北伐中原,收复京东、河北失地?”

哪儿敢呢?在场的大臣和宗王们都忍不住想到了赵桓的晚期怂病......别说有六七十万兵,有一百万也不敢啊!

徐王赵棣则道:“现在朝廷一年的财入也就六七千万,看着是不少,但是要养恁多的官吏,还有维持各地的厢兵,还有那么多的大工小工,时不时的还要闹个灾变......半数的收入就花出去了。能用了养兵的钱也就只剩下三千余万。养眼下这点陆师水师还有富余,可要扩军四十万,少不得要横征暴敛啊!”

南宋的税收是不少,但是税收的成本其实也不低。为了收到那么多的税,南宋朝廷就必须养许多官吏,而且还得养厢兵。南宋朝廷的十五万新军陆师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管地方治安的,所以南宋朝廷还养着十几万厢兵帮着镇压和收税......这是必须的!要不然南宋的奸商和贫下中农也不肯老老实实的交税啊。

而南宋的士大夫地主虽然可以帮着“教化”,但他们没有什么武力,真的闹起民变,他们也收拾不了,还得向州县请兵。

相比之下,赵楷统治的营田诸路就不需要那么多官吏和厢军了。营田诸路强悍的农民都成了府兵,而不够强悍的农民则被府兵所控制,即便有个把蟊贼,也不够在乡府兵塞牙缝的,更不用说那些没有什么武力的商人了。

所以赵楷的营田诸路一旦完成改制,就不需要维持庞大的厢兵了,只需要少量的官吏就可以维持统治了。

当然了,北宋的转运使路仍然需要大量的官吏和厢兵,管理成本和南宋地方一样,都是比较高的。

沂王赵?这时摇摇头道:“就算横征暴敛也不一定能收得上恁多的钱,朝廷收到一文钱,下面的百姓至少要交两三文钱。而且富豪士绅多有逃税之法,下户贫民却往往要加倍纳税。如果真要增收数千万,只怕贫民百姓都要揭竿而起了......依我看呢,若是真要养六七十万兵,咱们也得和北朝一样行府兵制,以田养兵了!”

南宋现在是一切依靠士大夫,虽然士大夫掌握全权之后办事比较负责了,但并不等于他们愿意承担更多的税收......负责不负责,都不愿意交税,这事儿到哪儿都一样!

士大夫不交税,南宋一年几千万的税从哪儿来?当然是贫下中农交了!所以南宋贫下中农的生活是很苦的......如果南宋朝廷再想多收一倍的税,底下人会不会反了就不好说了。

因为南宋的绝大部分士大夫,其实是没有武力的!

所以南宋想要建立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府兵制。

和王赵栻出班道:“皇兄,咱们可不能和三哥一样搞府兵制啊......就算是三哥,也没打算把府兵制搞到东南!咱们要这么搞了,那东南的士绅豪门就都得投靠三哥了!”

对啊,南宋的士大夫不就因为反对府兵制才反对赵楷的......如果赵桓也要搞府兵制,那他们干嘛不投靠赵楷?毕竟赵楷也没打算把府兵制推广到南方啊!

赵桓的眉头越皱越紧了,他的几个弟弟虽然不是什么好弟弟,但说的事情也在理啊!

南宋兵少打不过赵楷,要扩军就得横征暴敛,而一旦开了横征暴敛,南宋地方的士大夫根本搞不定,到时候赵楷没打来,老百姓先造反了......到时候东南百姓一起迎赵楷的王师算了!

如果不想横征暴敛,又想扩军......那就只有府兵制了!

可搞了府兵制,对东南士大夫而言,还不如投降赵楷......

也就是说,搞横征暴敛,贫下中农投赵楷!搞府兵制,地主士绅投赵楷!啥都不搞,赵楷大兵一到,立马完蛋!

“官家,”坐在赵楷身边的朱琏这个时候终于发话了,“退一步海阔天空......三叔想要的只是钱财名分,您还是可以关起门当一国之主的,朝中的大臣们也可以继续做官,诸王也可以分镇一方,岂不是皆大欢喜?”

怎么是皆大欢喜?赵桓心想:朕一点都不欢喜!

他看了看下面的臣子和宗王,王爷们个个眉飞色舞,一看就不是好王。大臣们个个呆若木鸡,看着也不像是好大臣。

赵桓心道:难道赵明诚这个疑似赵匡胤的跋扈文臣一死,就再没人可以扶保朕之江山了吗?

“退朝......”想到这里,赵桓哭丧着面孔,“都散了吧......朕好好想想,明日再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968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