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画堂韶光艳

作者:欣欣向荣 | 分类:武侠 | 字数:0

42

书名:画堂韶光艳 作者:欣欣向荣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9:23

笔趣阁顶点 www.bqdd.info,最快更新画堂韶光艳 !

话说陈大郎家住的这个陈家村虽不大却临山靠水的,南边不足二里便有一座大青山,山势不高,也称不的险峻,却颇有些名声在外。

正是俗话说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这山上有座观音堂,求子最是灵验,故此香火鼎盛,山因庙得名儿,就叫观音山。

这观音山虽算不得深山老林,却有些灵气,山顶上有一天然形成的凹池,隆冬里下了雪积在哪里,至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雪水消融,顺着山石缝隙蜿蜒而下,落与山脚下,绕着陈家村便成了沟渠,直汇流到真定府外的护城河里,有了这水,陈家村周围的庄稼便长得甚好。

陈家村里的人也会挑了这水家去,或煮饭或烹茶,倒比寻常井水甘甜许多,徐苒这两日早跟她舅母把周围的地形扫听的清楚明白。

依着徐苒的心思,是想去山上那个观音堂去溜达溜达,既然香火旺肯定热闹,自古以来无论和尚庙还老道观,破败的便不说,只香火好的,必然衍生出许多虚热闹来,所谓庙会庙会,可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论说二里也没多远,她走路也不过两刻钟的事,是她舅母一听她要去观音堂,唬的扯住她一叠声的不让,最末了,还怕她主意正的自己偷着溜去,跟她道:“今儿不是初一十五的,山上没大热闹,倒是今儿正巧是咱们村的集,不若舅母跟着你去逛逛,若想去庙里,待你舅舅家来,雇了牛车拉你去,你一个姑娘家,走到哪里要走坏脚的。”

徐苒想了想聊胜于我,至少能出去了,她舅母这才暗暗松了口气,这个外甥女模样生的好,又是顾家老爷着重的人,那观音堂人来人往的,说不准便有那浮浪子弟,若大姐儿被那些人瞧了去,惹出麻烦来,如何担待的起,再说,一早当家的汉子出去时,便叫过她细细叮嘱过了,让她好生看顾着外甥女,这会儿李婆子前脚走,她后脚便要出去,怎能不跟了去。

又怕大姐儿穿的太招眼,把自己一套年前新做下还没上过身的衣裳,给大姐儿换了,徐苒倒是喜欢穿这样的粗布衣裳,比那些绫罗绸缎舒服,头发也不耐烦梳髻,仍编了条麻花辫垂在身后,跟她舅母走在一处,活脱脱一个村姑,只面皮白了些,细一瞧,眉眼也较那些村姑清秀灵气。

因这古代的村子里,市集不是天天有的,十天才轮上一回,有时赶上下雨什么的便歇市,要轮到下个十天才成,故此,这一赶上市集,四里八乡村里的乡亲,凡得空的都会来一趟。

有家里存的山货,或是得的什么猎物皮子,甚或,家里妇人织的布匹,做的针线,都拿了来换了银钱,再卖些油盐酱醋或针头线脑等物,故此,虽是村集,却也闹热非常。

依着陈家村街当一个荒了的土地庙,一溜摆开叫卖,细一瞧,倒是什么都有,徐苒真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多久没逛过这样鲜活的地儿了。

她忍不住想起穿越前跟同事去批发市场的光景,虽相差甚远,勉强也算有些雷同之处,只她舅母倒是十分忙乱,一边在她身前护着,怕人挤着她,一边还跟相熟的乡亲唱诺搭话。

徐苒却瞧着两边做买卖的,什么都觉新鲜,两只眼都不够她使唤的,依着破土地庙的外墙,从南到北的一条街挤的满满当当。

徐苒从南走到北,眼瞅着到了头,却忽的瞧见一个冷冷清清的摊子,一张不知从哪儿弄来的破桌子,都短了一条腿,用一根木头棍歪歪斜斜的撑着,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笔墨先不说,只那个砚台,瞧着就不是什么好砚,边上还缺了一大块角,真真穷酸到家了,桌子后还坐着一个人。

待瞧见这人,徐苒觉得,那砚台真真跟人是配套来的,这人更是穷酸的可怜,身上一件海青褶子,早破的不成样子,想来也没银子买新的去,却又不大会儿针线,自己寻了破布缝补的乱七八糟,猛地一看,五颜六色跟老和尚的袈裟一般,挂在他消瘦的身上,越发显得不成样儿。

再瞧这人的脸,徐苒却暗暗点了点头,虽满脸病容,却还有些眉清目秀的样儿,头上戴着一块破方巾,虽穷酸仍可看出是个识文断字的秀才,桌子旁边立着个破板子,上头写着几个字:代写书信,却一个主顾都没有,只他一个人坐在那里,不时还咳嗽两声。

徐苒的舅母见她停住了脚儿,顺着她的目光一瞧,忙扯了她一把,低声道:“这是个外乡人,听说是要赶明年二月京里的会试,却不想半道上遇了贼人,抢了他的盘资,手里没了银钱,又病了一场,便耽搁在咱们村里了,平日靠着给人代写书信,或送他些吃食糊口,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就在这后头的破庙里安身,如今还好,赶明儿入了冬,可不要生生的冻死了,只怕他得是过人的痨病,你莫要凑前。”

徐苒忽道:“舅母刚不是说,要买些绣线布匹?”她舅母道:“是说要买的,只卖针线的货郎在街中呢,又围着好些人,舅母怕挤着你,便忙着过来了。”

徐苒道:“如此,舅母且去,我在这里等着便了。”

她舅母一见这边没什么人,倒也清净,便道:“那舅母去去就来。”转身往回去了。

徐苒见她舅母没了影儿,却也没往那穷酸处走,因瞧见几个七八岁的小子,围着他那张桌子转着圈的跑,手里还挥舞着棍子,又叫又喊的,当刀枪一般。

那穷酸估摸是怕这几个孩子碰了桌上的东西,忙着站起来哄那几个孩子:“去旁处耍子,旁处耍子,仔细碰了我的砚……”谁知他不说还好,越这样说,不知那个小子使坏,把穷酸撑着破桌子的木头棍儿弄倒了,稀里哗啦,桌子上的笔墨纸砚都翻在地上,几个孩子哄笑着跑了,那穷酸忙着弯腰去拣,那本来没了一块角的砚摔了个两半,穷酸一屁股坐在地上,捂着嘴一顿猛咳。

徐苒在一边瞧了个满眼儿,险些笑出来,笑过了,又觉这穷酸白瞎了还识文断字,竟然混到这份上了,比自己还不如。

徐苒难得一见的同情心,在遇上比她凄惨的穷酸秀才时冒了出来,有了几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而且,这会儿徐苒鬼使神差的忽然就想起,上辈子看的一出戏来。

她是不喜欢看戏的,但她奶奶喜欢,她从小跟在奶奶身边长大,她奶奶又是个爱嘟嘟的老太太,每每一边看戏,一边给她讲,那时候也听得津津有味,戏没记住,戏里的故事倒是记了大概。

她奶最喜欢看的一出戏叫锁麟囊,里头那个女主富的时候,无意间救济了穷酸女,最后遭天灾家破之后,才得了转机,所谓的种善因,结善果,徐苒其实不信这些,而她目前的处境,也是自身都难保,但救济这穷酸一下的能力还有,因此生出了做回好事的念头。

徐苒百年不遇想做回好事,就得把这事做圆满了,据她了解,这古代的读书人,多少都有点儿毛病,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或宁可饿死也不受嗟来之食等等,基本上,徐冉对这种人的一贯态度是饿死活该,就是欠虐的类型,但这会儿要做好事,却不得不顾虑到这点,别回头做了好事还不落好。

事实上,徐苒做这件好事,也本着一种市侩的初衷,并非真一心向善了,她是琢磨着,这穷酸是去京城赶考的,被自己救济了,过后真老天开眼,得中个什么,自己岂不成了他的恩人,知恩图报,到时候,她今儿给出的银钱,成倍的还回来不说,他还欠了自己一个救命之恩,挟着这种恩,她好处大了去了,便是自己没这样的运道,也不过倒霉点儿银子,现如今,自己连顾家大门都出不去,便是手里银子再多有个屁用,还不如做点儿机会投资。

所以说,徐苒这人是个太现实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偏又没心没肺,说起来跟顾程,还真是半斤八两,就是最末了,看谁能算计的了谁,这里头还有个运气的问题,徐苒这运气,都能穿越了,自然不会太差,所以古程就的自求多福了。

话头远了,再拉回来接着说,徐苒念头转了转,便迈脚走了过去,那穷酸还真是个秀才,姓张名青莲,本是山东滦县人氏,家里原也过得去,不然也供不起他念书,去岁却遭了瘟疫,家里头的人口都死绝了,只留下他一个人,也过不得日子,便想着明年二月,便是大考之期,不如早早去了京里,寻一处清净所在苦读数月,以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寻了这个心,便典卖了田地房产,收拾着上路了,哪成想走到这真定府的地界上,却遭了强盗,抢了他身上的银钱盘费,他又气又急之下,病倒在这陈家村里,亏了村里有个乡野郎中心眼好,给他瞧了病,又舍了他些药,才没客死异乡,却眼瞅考期临近,他身无分文,如何去的京城,若错过大考,还有甚指望。

无奈之下,便在这市集上摆了个摊子,惦记着若能赚几个钱,就是要饭也要去的,不想钱没赚来,倒被村子里的几个顽童戏耍,砚台摔了两半。

张青莲颓然坐在地上,正想大哭一场的时候,忽听一个清脆的声道:“你这里可是代写书信吗?多少钱写一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55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