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国:我退隐后,大汉倾覆,曹操慌了

作者:多喝热水啊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252章 等着公孙家的矛盾

书名:三国:我退隐后,大汉倾覆,曹操慌了 作者:多喝热水啊 字数:2.0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4

萧寻认真看了曹操的书信,又取出地图研究了一番,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这踏马不就是历史上的定军山之战开始的节奏吗?

历史上的定军山之战,就是刘备率领大军进攻汉中,在阳平关受到阻碍,决定领兵绕开阳平关,在定军山屯兵,逼迫夏侯渊出战!

结果就是夏侯渊前往定军山迎战,被黄忠斩杀,定军山之战失败,曹魏大军只能退守南郑,就算曹操亲自过来主持大局,却依旧难以力挽狂澜,最终放弃了汉中。

如今刘备就是在率领大军进攻阳平关,不过夏侯渊和张郃已经得到了命令,严守阳平关,不会主动外出决战,所以刘备进攻阳平关多半是没什么用的。

毕竟阳平关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攻下来的,就连萧寻都是利用了计谋,把刘备的主力都骗出来,还得里应外合才拿下了阳平关。

而刘备拿不下阳平关,多半会像历史上那样绕开阳平关,直插定军山,逼迫夏侯渊决战。

夏侯渊要是脑袋一热,冲出去,那就麻烦了。

历史惯性如此巨大,一旦定军山之战再次出现,夏侯渊不死都难!

所以萧寻看到曹操书信的时候,就知道事情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刻,当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不过曹操也不是什么都没做,他采纳了贾诩的建议,派出使者加封刘璋为蜀公,还让贾诩率领大军前往沮县,协助夏侯渊。

针对这个情况,萧寻马上提笔写信,要求曹操一定要再给夏侯渊写一封信,让夏侯渊千万、千万不要出战,更不能离开阳平关!

就算刘备直插定军山也没关系,只要阳平关和南郑都在曹操手里,就不用担心阳平关的夏侯渊遭受两面夹击。

刘备虽然得到了刘璋的支持,有兵有粮,但远远称不上兵精粮足。

这些可都是刘璋的家底,刘璋就算再无能,也知道不能把所有的家底都给了刘备,总要防着点。

这也是和历史上的定军山之战不同的一点。

如今的情况下,贾诩屯兵沮县,靠着沮县的城防,不会轻易被攻破;

夏侯渊和张郃屯兵阳平关,靠着阳平关的城防可以轻松抵挡刘备的进攻;

程昱和徐晃在南郑,同样是城墙高大坚固,不是轻易就能攻下来的。

刘备要是敢分兵,从东西两侧同时进攻阳平关,沮县的贾诩和南郑的程昱就能出兵,攻击刘备的后方,打刘备一个首尾不能相顾。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阳平关内必须要有足够的粮草和武器,要不然刘备只要在东西方向堵住阳平关,断了夏侯渊和张郃的补给,他们就完蛋了。

考虑到曹操雄踞北方,兵精粮足,萧寻认为粮草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所以他建议夏侯渊和张郃死守阳平关,无论如何都不出战。

这样一来,曹操手底下有沮县、阳平关、南郑这三个主要据点,刘备就很难搞出点事情。

只要拖下去,等到刘璋和刘备翻脸,刘备就得退兵。

趁着刘璋和刘备翻脸,刘备自顾不暇的时候,夏侯渊、贾诩、程昱再一起南下,趁机夺取益州。

不求能全据益州,只要能占领一半以上的地盘,就是胜利。

毕竟,萧寻不在那边,谁敢说能稳赢刘备?

萧寻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回信写好之后,交给自己的亲卫,让他务必用最快的速度送到曹操手里,要不然可能会有不可预料的后果。

这名亲卫跟随萧寻时间很久了,知道萧寻用这种语气说话代表了什么,当场什么都没问,只携带了干粮和水,直接就出发了。

曹昂看到萧寻态度如此严肃,忍不住问道:“老师,父亲在心里只是提了一下益州的战事,你为什么如此紧张?”

萧寻看了曹昂一眼,解释道:“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你不能抓住最重要的信息和变化,等到敌人有所行动的时候,你再做出应对,很可能已经晚了!

魏公这封信是好几天之前写的,这几天的时间过去,益州的战事必然会再次发生变化,很可能已经到了非常紧急的时刻,所以我才不能耽搁时间,必须要尽快做出回复。”

曹昂表面上点头,但心里还是有些不以为然。

他和萧寻远在辽东,距离益州十万八千里,萧寻难道真的能预料到益州战事的变化?

既然来了辽东,那就不要再管益州的事了,老老实实把辽东打下来不好吗?

萧寻注意到了曹昂的表情,知道曹昂心里有些微词,但这个时候他没法跟曹昂解释。

给曹操写好回信之后,萧寻依旧觉得不放心,又专门给夏侯渊写了一封信,再次告诫他,千万千万不要离开阳平关,除非是粮草不够用了。

只要夏侯渊不离开阳平关,不去定军山,就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历史的惯性。

两封信写完,萧寻才重新把注意力放到阳乐这边。

阳乐的情况确实比柳城好多了,人口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将近四万人,全力征调民夫的话,应该能有几千人的样子。

府库里的粮草物资也还算丰富,加上之前从公孙恭和张敞那里抢夺的粮草,应该是足够用上一段时间了。

既然已经有了稳定的地盘,有了足够的粮草,那萧寻就不着急了。

公孙恭和张敞又跑了,接下来就看公孙康那边有什么动静吧。

萧寻甚至都觉得,他不需要花费多少心思,公孙康那边就要出问题了。

毕竟公孙恭已经开始觉醒了,之前不敢做的事情,这次回去之后,都敢做了。

而公孙康身体本来就出现了问题,时日无多,萧寻又率领大军攻占了阳乐,给公孙康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公孙康的病情,让他提前死亡。

只要公孙康死亡,辽东必然出现混乱,到了那个时候萧寻再全力进攻辽东,加上张敞这个内应,必然事半功倍。

所以萧寻真的不着急。

先让公孙家族的内部矛盾,飞一会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