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秦人的悠闲生活

作者:张九文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四章 我的祖师是荀子

书名:秦人的悠闲生活 作者:张九文 字数:4.1千字 更新时间:04-19 21:15

老师说项燕不足为虑,之后项燕就战死了。

扶苏重新坐端正,继续看着这卷竹简上的内容,老师写的小篆其实很工整,但再一想其实项燕或许本可以不死,王翦与蒙武大将军原本没有对楚国的贵族赶尽杀绝。

但项燕逃亡之后,他与那些楚国的旧贵族再拥立楚国公子昌平君为楚王,并且带兵在淮南抵抗秦军,这才战死了。

战报书信往来也就一个月,扶苏也这才明白原来大秦一统六国的战争这才刚刚到尾声。

从老师的这卷书中也可得知,原来大秦对天下的改造也才刚开始。

人们都猜疑始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始皇帝能够接受李斯的郡县制与三公九卿制,那么始皇帝该是一位最能够接受推陈出新的人。

相较于一心想要恢复楚地甚至一度想要复国的项燕来说,始皇帝才是最能够接受变革的。

反复看了两遍,书中并没有项燕被杀的过程,也没有战争的形势。

当然了,扶苏也没有看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

关于楚国的灭亡,关于蒙武大将军出兵的过程都没有书写,老师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

对老师来说楚国亡了就亡了,项燕死了就死了,老师的志向岂会被一个项燕左右。

毕竟,他可是李斯啊。

书中内容不过是简单的汇报工作内容,扶苏有一种被老师当孩子看的感觉。

夜风吹入殿内,吹得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扶苏搁下竹简,就放在一旁既没有写回话,也没有再拿起来,而是仔细看着地图。

在这里的宫人看来,始皇帝让李斯教导公子,可公子对朝中的政事似乎没有兴致,如果公子对政事关心,肯定会过问的。

高泉宫内有一位老内侍,六十多岁的年纪了,名叫田安。

自华阳太后过世之后,这位老内侍便一直收拾着这里,他躬着身子提着扫帚,扫着殿外的地面,走在殿门口站在黑夜中,正好能够见到殿内的情形,公子正手拿着一盏油灯,看着挂在墙上的地图。

他抬头看了片刻之后,就提着扫帚离开了高泉宫。

夜色笼罩的咸阳宫特别静谧,章台宫依旧是灯火通明,始皇帝坐在殿内正在看着各地呈上来的奏报。

田安上前行礼道:“公子今天又看了李斯的书。”

宫里没几个人清楚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内侍是什么时候在咸阳宫的,记得早在吕不韦来咸阳宫之前,这位老内侍就在宫里了,那时候就在照顾着华阳太后的生活起居,如今华阳太后过世了,他依旧留在高泉宫。

陛下将高泉宫赐给了公子扶苏居住,而扶苏又是华阳太后最疼爱的曾孙,始皇帝就让他继续留在高泉宫,还可以照看公子。

嬴政嘴里嚼着核桃目光盯着手中的奏章,沉声道:“李斯没去见他吗?”

“回陛下,公子没见李斯,李斯也没有求见公子。”

这位皇帝声音浑厚且低沉,桌案的一旁放着三块牌子,每块牌子上都写着名字,分别是李斯,王绾,冯去疾。

嬴政还在为大秦的三公九卿人选犹豫,尤其是在王翦与蒙武还未回来的现在。

思量了片刻,嬴政摆手示意这个内侍离开,而后便侧卧着躺下了。

有时秦人的生活很枯燥,多数时候都在劳作,晨起劳作,日落回家,周而复始。

咸阳城是一座等级森严的城市,森严到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裳,住什么样的屋子,就连睡觉的房间都有要求。

在秦律的规制下,不只是咸阳城,包括整个关中的每个人都过着这种生活。

对统治者来说,等级分明也是有好处的。

将来,全天下的人都会这样生活。

又过半月,李斯依旧会让人将当天的政令送去高泉宫,给公子扶苏看,这是他作为一个老师必要的职责。

今天,咸阳宫传出来一道诏命,始皇帝封李斯为左丞相。

扶苏觉得这应该是李斯的人生阶段中最辉煌的一天。

嗯,绝对的。

也就在今天,扶苏向老师李斯递去了“作业”从身份上来说哪个老师敢给秦国的公子布置作业。

李斯当然是个称职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下,扶苏已初步掌握了未来大秦的官吏制度,三公九卿的官吏体系。

了解大秦将来的官吏制度,这是扶苏在李斯的教导中,学到的第一个成果。

给老师交了作业之后,扶苏便与绝大多数秦人一样,去春游了。

护送公子扶苏的依旧是蒙武大将军的儿子蒙恬,车驾在直道上走得并不快,一路顺着郑国渠而走,看着沿途的春光风景。

关内外皆知公子扶苏贤明,但公子扶苏正值十五六岁的年纪,也是一个少年人最容易改变的年纪。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位秦国公子就再也不与同龄人往来,同龄人喜欢的玩物,公子甚至从来不会多看一眼。

这就是始皇帝的孩子,总会与寻常人有些不一样。

就连蒙恬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你们兵家也会常看兵书吗?比如说孙膑的兵法。”

公子忽然一问,蒙恬连忙回神,回道:“末将没看过孙膑的兵法。”

当年孙膑的围魏救赵是多么地精彩,围魏救赵虽说是个典故,却也是真实的战争实践。

说来也是,孙膑的兵法真正成书其实是在汉朝。

这个大秦,距离当年的诸子百家鼎盛时期很近。

韩非与李斯的老师,也就是传闻中的荀子,他老人家,过世才多久?

自己这个秦国公子是不是也可以,称荀子一声祖师爷。

扶苏自以为地觉得,再者说,荀子他老人家在天有灵,岂会拒绝我这个徒孙?

蒙恬道:“末将觉得王翦大将军的兵法更好。”

“是吗?”

听公子一句反问,蒙恬又道:“家父曾有言,王翦大将军善攻城略地,更擅长治军,六十万大军吃喝用度皆由大将军一人而决,如此本领无愧大将军。”

蒙恬是个话不多的闷葫芦,话虽少,可只要他开口,那就一定是实话。

光看王翦大将军能够统领六十万大军,并且能够保证大军调动有序,这等本领的确是世间罕见了。

别说秦律严格,就算是放在后世一个队伍中的一个班,规矩会比秦律少吗?

可就算是在后世,想要带好一个班谈何容易。

别说是六十万人的大军了。

车驾到了一条官道上,扶苏这才拿起地图,将眼前的环境与手中的地图对比着。

郑国是战国时期少有的水利专家,郑国修建了郑国渠,让关中成为了一片富庶之地,这也是秦王政元年伊始的重要工程。

不管是都江堰还是郑国渠,都是造福万千人的大工程,要说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秦国的经验也领先其他六国。

甚至秦律还十分讲人性地教人们种地,教导人们什么样的土地该种什么样的粮食,什么样的土地种什么样的粮食能够更高产。

秦法不仅仅是律法,更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工作过程中沉淀的朴素经验。

至于现在还有人秦法严酷,那多半都是谣言。

扶苏瞧着地图又望向浐水的方向,便下了车架走向这片荒地。

蒙恬见公子低下身挖出了一捧土,有些好奇但也没问。

扶苏清晰地记得龙首渠的位置,位于浐水以西,当年汉武帝挖掘龙首渠,经过后世的几次改建,使关中四万公顷的盐碱地成了一片沃土。

而现在扶苏看着自己的脚下,这片盐碱地还在,龙首渠却还未修建,这也没办法,自己比汉武帝还年长八十多岁。

扶苏在这里思虑了良久,看着春日里的风光,以及这片阳光下最最朴素的人们,他们也是最勤劳的人。

重新坐上了车驾,在回去的路上这位穿越者扶苏一边熟悉着大秦,一边时常思考。

思考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这个身份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以后想要做的事。

现在,想明白了两件事。

所谓拾人牙穗,荀子他老人家过世了,即便他已在天有灵,我这个秦国公子既熟读韩非的书籍,又有李斯这位老师,那么我的祖师就一定且只能是荀子。

如此在战国时期就流传至今的百家诸子圈子中的“学术圈”

我这个秦国公子扶苏,也算是成了他们其中的一份子,这是门票也是一个身份。

在这个时代找一个师出有名很重要,对以后或许必要的政治资源与人脉都极其重要。

另一件事便是开凿龙首渠,让大秦更富有。

前有荀子已过世,后有龙首渠未开凿。

在这一前一后间,扶苏觉得拾人牙穗这个计划很不错。

黄昏时分,扶苏这才回到咸阳城,正巧遇见了准备离开咸阳的王绾。

在王绾身后还有很多年轻学子相送,这些学子有的衣着名贵,还有的衣着简陋,他们都是王绾的门客或者是学生,还有几个是腰间有佩剑的朝中官吏。

众人正依依不舍,王绾看着行礼的众多门生已经是老泪纵横。

这位昔日的秦国丞相就要离开了,秦国有了新的丞相,他叫李斯,李斯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丞相。

扶苏多看一眼,低声道:“回宫。”

蒙恬赶着马车,就从王绾眼前的咸阳城南门进入了咸阳城。

众人见到了华贵的车驾,以及护送在前的蒙恬将军,还有车帘被风吹起时,见到的那个少年人。

在场众人纷纷行礼,能让蒙恬将军护送,能坐在如此华贵的车驾上,岂能不行礼。

在众人身前,须发花白的王绾颤颤巍巍躬身行礼。

此时,王绾深刻体会到了秦国的冰冷与残酷,这个强大的秦国要往前走,要更强大,它就会摒弃一切无用的累赘。

无论是以前的秦王,还是现在的始皇帝,哪怕是这位公子扶苏。

这咸阳已没了他的容身之地,至少是皇帝给了他优渥的养老条件。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习与积累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过程,扶苏叹息自己没有见到过荀子的稷下学宫,那座学宫多半已经毁于战火了,荀子最后安然地老死了,老死在了楚国的旧地。

扶苏本想问李斯有关稷下学宫的事,想知道荀子他老人家生前是什么样。

但自从上一次交了“作业”之后,李斯就没再让人送书信来,甚至也不让人来高泉宫问候了。

李斯能成为我这位公子的老师,是因父皇的一句话。

大抵是,当初李斯与父皇说了高泉宫那晚,在华阳太后灵柩前的谈话,父皇这才觉得我这位公子需要李斯这样的人教导。

高泉宫殿前,放着一把新做出的椅子,扶苏就坐在椅子上手中拿着一块木牌发呆,这块木牌本来是给荀子他老人家做灵位用的,这块木牌至今没有刻字。

因扶苏也不知道,若要祭奠荀子,到底是应该按照赵国的习俗,还是齐国的习俗?

难道说荀子老死在楚国,应该按照楚国的习俗祭奠吗?

各国习俗不同,思来想去,扶苏放弃了。

人嘛,有时总是一时兴起,有时也会思虑再三,而后放弃。

田安的脚步特别明显,走路时他的鞋履总会有一些拖行的摩擦声,这位老内侍的脚步声很容易辨认。

“公子,丞相来了。”

扶苏这才回过身,行礼道:“老师。”

李斯作揖行礼,站直之后面带十分温和的笑意,“臣近来忙于政事,疏忽公子了。”

“忙于治国大计,丞相辛苦了。”

李斯拿出一卷竹简,笑着道:“这是公子写的。”

扶苏见到这卷竹简所绑着的细麻绳以及竹简的成色,这的确是自己送出去的那一卷。

李斯坐在椅子上,倒也没有觉得坐椅子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便开始讲解这卷作业,扶苏专心听着。

这位丞相看起来心情很不错,因为公子十分善学,这就像是原本忙碌的人生中有了一处能够寄托且踏实的地方。

讲解着,李斯见公子能够将之前的话语举一反三,惊讶于公子的天赋,身为公子的老师而骄傲。

李斯刚讲述完三公九卿的官吏任选与分封制官吏的核心区别。

扶苏便回道:“老师,我学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