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北雄

作者:河边草 | 分类:女生 | 字数:0

第1812章对答

书名:北雄 作者:河边草 字数:0 更新时间:04-19 21:12

李靖从东来启程的时候,带了两千人。

其中一千五百人是羽林将军公孙安所部的羽林军,此次在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当中,稍露锋芒。

主要是其中五百人的陌刀兵,临战之时,分人断马,当者披靡,极尽血腥之能事,一战之下,扬威于高句丽王城之下,传名大军之中,几乎无人不知。

不过唐初时节的羽林军和承平时候的不一样,他们脱胎于当年的汉王亲军,战斗力不比其他各部差。

只是入得长安之后,少经战阵,加上其中混进了一些长安中的贵族子弟,来历变得杂乱了一些而已,其中还是以晋人和山东人为主,几乎各个身上都满是军功,阵容豪华的很。

剩下的五百人,也都是精挑细选而来,全是在东海战事当中立下战功的军中将士,随李靖回京,其实是受赏来了。

李靖也考虑到此次载誉而还,要注意一些,所以自己在军中的心腹是一个也没带在身边,以免招人非议。

从洛阳离开的时候,李靖一行的队伍又膨胀了一些,到洛阳来迎接他的人可不止李智云等人。

他的至交韦节便派了自己的长子来了洛阳,还有李武的长子,身边跟着的都是三原李氏和陈氏的人,还有先回来的吴王李伏威,也派了两个女婿过来洛阳问安,都是些年轻人。

除了情义之外,其实就是想让年轻一辈在大都督面前露个面,另外为了不给李靖添麻烦,长辈人一个也没来。

回到中原,李靖很快就感受到了人们心思的灵巧之处,一个个的心眼都多着呢,和在军营当中是真不一样了。

江陵那边离着近,李靖主政江陵几年,很多人还记着他呢,人走了,茶却还热乎。

当然了,这也就是李靖,换个旁人肯定不成。

所以说江陵来人也不少,只是他们不会跟随李靖回去长安,只来洛阳迎一迎大都督,之后便纷纷回去了江陵。

李靖在洛阳热热闹闹的待了三天,感受了一下起居八座,前呼后拥的日子,魏征还引着他在洛阳转了两天。

离开洛阳的时候,李靖都有点舍不得走了,人人逢迎,各个称许,马屁拍的那是天花乱坠,李靖这辈子都没享过这种福。

裴矩更会来事,还聚集了一些洛阳人家的杰出少年,带到李靖面前请他品评,这种待遇非大名望者不可得之。

前隋的宰相们和文坛大家没少干了,尤其是杨素,就最喜欢提携后进,李靖少年时就曾经被杨素点评过。

虽然经过杨素的大嘴巴评价出来的少年们日后大部分都过的很坎坷,可在当时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风气。

所以李靖也就生受了,毕竟他李靖也是着书立说之人,地位又在那里摆着,嗯,裴弘大是真会办事啊,哈哈……

和裴弘大比起来,宇文士及……用的是笨功夫,差距太大了,都不忍心细想。

期间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李靖在白马寺和僧人们论禅,对天台宗的佛论很感兴趣,流露出了招寺中僧人入京讲法的意思。

后来为魏征所止,朝中正有意设下僧官道官,管理佛道之事,而且皇帝对和尚们颇有不满,国丈这是要触霉头,魏征被李靖随意的操作吓的不轻,着实劝了几句。

这是李靖在洛阳遇到的唯一的挫折,他倒也没怎么在意。

这主要是他主政江左的时候,有感于佛道门户众多,其中有许多人都是欺世盗名,愚弄百姓的虚伪之徒。

今日见了白马寺的和尚,心怀慈悲,佛法精妙,他觉着这是真佛,而且白马寺又是天下佛众的祖庭所在,所以才起意引白马寺僧人入京。

既然魏征劝止,人家又是当过散骑常侍的人,知道女婿的心意,他也就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强求什么。

…………

离开洛阳时,李靖和洛阳众人依依惜别,在洛阳得到了最好的款待,李靖非常满意。

沿洛水西去,经函谷过潼关,便也进入到了关西地界。

传报之人多了起来,随时探问大都督走到哪了,预计什么时候到达京师,屯卫军,羽林军都派了人来护卫,一下把李靖也弄的有些紧张了起来。

地方官员们也不再给大都督接风洗尘,都迎候在路左,跟大都督说上两句,告诉所有人,俺们在这里迎接了大都督也就成了。

不是不想逢迎一番,而是不敢耽误了大都督的行程,关西的官员和别的地方到底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不敢肆意妄为。

…………

长安郊外,十里凉亭。

尚书左仆射温彦博和皇长子,秦王李原率人迎在此处,皇帝皇后虽然没来,可阵势实在不算小。

除了三省左官之外,六部正堂就到了三位,唐初之际,回京述职者能得此殊荣者,也只李靖一人而已。

这不在于李靖是国丈,当初他从江陵回京述职,迎接的队伍和其他功臣就没什么两样。

主要还是此次李靖身上带着足以匹配的军功,只攻灭高句丽的功绩,便让其他人等暗然失色。

这是实打实的功劳,历代能够建此殊功者,稀也。

秋风之中,人们已是等候许久,却没有一个人不耐烦,都在那里交头接耳的说着话,气氛倒是颇为轻松。

温彦博负手而立,身边是快满十岁的皇长子李原,不大个人,却是像模像样的和温彦博一样,背着手站在那里。

有他在,旁人便不好过来说话,和皇子的接触,每一次都必须深思熟虑,你要是敢随意的接近皇子,看在旁人眼中,绝对不会有简单一说。

此时李原仰起头,看着温彦博说道:“温仆射,外祖此次回朝,还会出去领兵吗?”

温彦博低头朝皇子温和的笑了笑,“为何这么问?秦王是不想大都督再出去劳累奔波吗?”

李原点头道:“是啊,母后和外祖母见面就总是埋怨外祖不顾家。

仆射你说,阿爷出京每次都是快去快回,外祖父一去却好多年,俺都快不记得外祖长什么样子了,也不怪阿娘和外祖母埋怨于他,仆射说是不是?”

温彦博讶然,心里不由念叨了几声童言无忌。

这就是和皇子说话的为难之处,皇子还小,就算耳闻目染,有时候也会说些痴言痴语出来。

一旦涉及到宫廷隐秘,你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你看看,这会他就说起了皇后娘娘和晋国夫人的私话,你接茬的时候就得好好想想怎么回答。

而且你别以为人家年纪小就想湖弄人,说不定人家这话是故意说给你听的呢,甚至于有些话不一定是他自己想说,许就有人在旁边指点。

要真当是童言无忌,那你可就有点危险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温彦博是尚书左仆射,三相之首,倒也不用太过顾忌,毕竟皇帝才封的秦王,在皇帝面前说话,还真就不如他温彦博好用。

等秦王变成太子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番光景了,那个时候太子身边会有很多人辅左,你就必须认真对待他说的每一句才成。

“大都督为国家社稷操劳,大王可千万莫要埋怨于他啊……”

李原笑了一声,眼珠转动,温彦博愣了愣,这样子……太像皇帝陛下动心眼的时候了,一瞬间他就不想跟他说话了。

果然,这孩子开口便道:“仆射怕是会错意了,俺可没有埋怨外祖父,俺只是想让阿娘和外祖母安心些而已。

而且……男儿立世,不能总想着自己……哈哈,外祖这次回京,耳边的唠叨声绝对不少,看来本王多数能聆听几年外祖的教诲了。”

男儿立世,不能总想着自己?温彦博瞬间便抓住了重点,皇子也才九岁,就开始为晋储君之位做打算了吗?

也是,九岁不算小了,李靖若能留在京师,对他是极有好处的事情。

温彦博暗自点头,不怕皇子太聪明,就怕皇子不谙世事,任性妄为,皇子只要能有陛下的三分本领,就能顺顺当当的做个守成之主了。

而且这话说给他听……

温彦博笑着点头,“大王说的在理,大都督若是听了这话也一定欢喜。”

李原抿了抿小嘴,心说那可不一定,他说这些倒真没有太多别的意思,在宫中听母亲说起外祖父来,怨气确实不小,他觉着外祖父这次回来,肯定是走不了了。

外加他身边的人谈起外祖父回朝述职,也都认为大都督回朝任职是件好事,大家既然都这么说,那定然是有道理的。

至于国家社稷什么的,从小就被塞了一脑子,可他年纪还小,对此还没有太过清晰的认知,只觉着朝中那么多的贤臣良将,怎还用外祖父出外领兵?

其实按照当世的情况而言,从李原出宫,到接下来的几年,他在政治上会迅速成熟起来,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手段了。

而此时此刻,他说的话听在温彦博这样的朝中重臣耳中,也就是稍微琢磨一下,想要左右其言行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