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乾镇魔人

作者:不问苍生问鬼神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261章 阴气森森的画

书名:大乾镇魔人 作者:不问苍生问鬼神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30

莫名被这个厚脸皮的家伙给贴上,李樗心中也是无奈。

他转过头看了对方一眼,深深的把他名字记下。

异人(郭怀宗)

也是一个没有驾驭任何异宝的准异人。

不过电光火石之间,几人就达成了默契。

那就是邪魔当前,不要相互拆台。

有可能的话,还是彼此提携,一起忽悠过去再说。

如若真的有个什么万一,还能多个人垫背。

于是这三人连同着薛安和黄莺身边的方脸男子迅速暂时结盟,成为了一个团队。

至于其他落后半拍的,彻底失去了搭便车的机会,只能傻坐在原地干等了。

黄翰林似乎也没有如何在意他们,只是邀请形貌气质出众的李樗点评几句。

这算是相貌俊美的负面代价,想躲起来玩低调都不行。

不过,点评就点评,谁怕谁?

书画赏析,大凡都是要从构图,笔法,立意几个方面来进行,高明一些的,还有光影色彩的运用。

中国画所独有的用墨之法,以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更是重中之重。

眼前所见的几幅似乎都是黄翰林自己所作的山水花鸟画,此人年少成名,入朝为官,一入仕途数十年,虽然没有做过位极人臣的阁老,但却也是许多人眼中可望不可及的朝中大佬了。

这般人退下来之后,寄情于山水之中,执手丹青都要比旁人多出几分气魄。

于是李樗开口便道:“此山雄伟壮丽,聊聊数笔,尽显高大,山中云深,不见庙宇,却画有一老僧担柴而行,令人遐思,用意之巧,实乃玄妙……

再看此江河,完全是由留白所成,此间水墨轻舟,如同仙境,没有一笔画雾,却是画出了大雾磅礴景象,造境之法当真炉火纯青……

再看这钓翁,我想到一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黄翰林和他的几位好友听得连连点头。

就连黄莺也不由得投来惊讶的目光。

李樗是不懂艺术没有错,但他懂得语文,懂得理解。

在这一刻,李樗就仿佛成为了画家的嘴替,把画作之中所想要表达的意境说得头头是道。

虽然当中有些东西,黄翰林自己作画的时候都没有想那么多,但听了李樗之言,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

“小友谬赞了,这些都是我仿名家之画而作,谈不上什么用意。”

“老大人谦虚了,有道是画虎画皮难画骨,这临摹之作,笔法和用墨都还能靠着苦功去靠近,唯独这韵味二字最难接近,老大人能连这一点都能够做到,可见已得其中真意。”

旁边一个老者略带恭维,不着痕迹的拍马道。

其他人也纷纷称是。

笑谈之中,黄翰林老怀大慰,终于让自己的儿子拿出了另外几幅早就已经备好的画供大家欣赏。

结果众人看后,尽皆面色微变。

第一幅是《骷髅幻戏图》。

画面中心是一个戴着幞头,穿着透明纱袍的大骷髅闲适坐地,以右手提控一小骷髅,咧嘴而笑。

小骷髅作招手献舞状,对面是个尚未学会行走的小儿,跪地爬行,伸手欲抓小骷髅。

小儿身后为一妇人,双手伸出似作阻拦状,大骷髅身后坐着另一妇人,袒露其胸哺乳着怀中小儿。

画中书有来自黄公望的《醉中天》曲: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个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落款是德隆十一年八月初三,桃山居士临《骷髅幻戏图》。

异术可以接地气,不要接地府。

亲眼见到这一幅《骷髅幻戏图》,李樗不由得再次暗暗吐槽。

不过这幅画并不是真迹,而是桃山居士,也即眼前这位黄老翰林临摹南宋名画《骷髅幻戏图》所作。

原作画者李嵩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后人不得而知,更多是自己的臆测。

眼前这位黄翰林想要借此表达什么,更是成迷。

李樗凝眉看着。

“骷髅,妇人,小儿……难道是生死转化以及因果轮回之意?

两妇人神情姿态各有对应,两小儿也有骷髅血肉之别,端的是栩栩如生。”

单纯从技巧方面而论,李樗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但却隐约察觉到,大骷髅操控小骷髅,戏耍小儿,而大骷髅本身也受莫名的力量操控。

极其的耐人寻味。

但很快,他的目光落在第二幅画。

黄翰林这时候的画工和笔法明显更高了一筹不止,刻绘出一个货郎挑着担子,摇着波浪鼓吸引孩童,面带微笑,展示出琳琅满目的风筝,纸鲤与小鼓等各式玩具。

孩童们的注意力全部都被那些玩具所吸引,浑然不觉,那个货郎半边身躯已然腐烂,藏在身后的手臂甚至露出了一段森然的白骨。

德隆十二年六月初一,桃山居士,《货郎图》。

“咦?”

李樗微感讶异,这是黄翰林自己所作?

这一幅图和南宋李嵩的名作已经没有太大联系了,但风格却是相近的,看得出来,有种强烈的模仿痕迹,而且阴气更甚。

紧接着,众人继续赏析第三幅画。

那幅画描绘的是街边一角几名孩童嬉闹,相互追逐的场景。

有个佝偻着身躯,弯腰驼背的锦衣老人拄着拐杖咧嘴而笑,似在享受天伦之乐,但诡异的是,老者全身白骨森然,完全就是个骷髅架子。

旁边之人对此视若无睹,完全不觉有什么异常。

落款是德隆十三年九月十二,桃山居士,《春社天伦图》。

此后还有第四幅画。

那是一副类似自己前世曾经见到过的清明上河图的街市图景。

它并没有那么大的篇幅和规模,只是展现市井一隅,各种贩夫走卒。

原本这应该是正常的图景,但街上那些贩夫走卒却竟有大半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一具又一具的骷髅。

在这当中混进了一个不明就里的外地人,看到这人与骷髅和平相处的画面,惊悚之中带着好奇,如入异邦之城。

德隆十四年六月廿三,桃山居士,《桃山市井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741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