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随身带着一扇门

作者:妖僧花无缺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一章 曹信!【新书上传,求收藏!求追读!】

书名:随身带着一扇门 作者:妖僧花无缺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22

大梁立国二百余载,乱象初显,北方灾害频发,尤以宁西为最。

天福元年:“宁西大旱,斗米三钱,人相食,死者枕籍。”

天福三年:“三年三月奏,去岁宁西阖省荒旱,室若磬悬,野无青草,边方斗米贵至四钱,军民交困。”

乾佑元年:“宁西大荒,斗米八钱,民始掘草根、柳叶、树皮、继捣石啖之,腹坠而亡,人相残贼,僵尸遍野。”

……

乾佑二年七月。

西京城青瓷里,左起第三座大杂院,曹信回到家中,一阵后怕:“幸亏见势不妙跑的早!”

这几日接连在街头巷尾听到有关宁西旱情的议论,种种惨状,触目惊心。

对于西京城中百姓而言,宁西终归太远,西京贵为大梁五京之一,是天下间第一等的繁华大城,京城子民很难切身体会。

但曹信不同。

他前世旅游途中遭遇车祸意外身亡,这一世生在宁西长到五岁,后来家里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父亲曹坤就带着一家子往外跑。

出宁西,入谭西。

经谭西,入上江。

最终又从上江省来到西京城。

前后整整三年,历经千辛万苦,曹家七子二女死了仨丢了俩,连顶梁柱曹坤也在去年病逝,客死上江。

抵达西京城时,原本十一口人丁的一大家子,只剩下母亲曹张氏、大哥曹仁、大姐曹贤、老七曹良,以及家中行五的曹信。

“唉!”

想到这三年的生离死别,曹信忍不住叹一声气。

三年逃荒,颠沛流离。

其中艰苦不足为外人道。

如今虽然落户西京城,成为人人羡慕的‘城里人’,但是苦日子仍未过去。

“穷啊!”

曹信回屋掀开米缸,里面空的能跑马,实打实的穷到等米下锅。

不对!

哪里吃的起米!

北方旱情严重,西京城眼下虽然仍然繁华,纸醉金迷,但多少受到影响,最直观的就是粮价上涨。

四五年前,在西京城一两银子能买两石大米,一斤低至四文。

今年已经涨到14文一斤,翻了三倍余。

白面17文,同样涨了三四倍。

但是百姓的工钱却没上涨。

原先一个强劳动力每天挣回40~50文钱,能买十斤米或者九斤白面,足够养活一家五口。

但现在,西京城里一般人家已经吃不起米跟白面。

他们主要吃的是粗粮——

玉米碴子10文。

红苕2文。

……

生活质量肉眼可见的下降。

连西京城土生土长的百姓尚且艰难,刚从大西北逃荒过来的曹家三天饿九顿更是常见。

吃了上顿愁下顿。

日子太难。

即使眼下这日子,有片瓦遮蔽,也是大哥曹仁搏命换来。

当初一家人来到西京城外,曹仁在蔡水河码头找活时,碰巧救下了蔡水帮的一个小头目,随后被收入麾下。

小头目给了曹仁两百文安家费,又通过蔡水帮跟城里豪商孙家的关系,在孙家名下的一套大杂院里腾了两间倒座房。

倒座房虽常年不见阳光,不过至少有了根,能遮风挡雨。

按理说,这已经超越无数灾民,甚至超过不少西京城百姓。

搁在一般人身上,特别是北方灾民,一条贱命能换两间屋子,换来两百文安家费、卖命钱,只怕人人求之不得。

但曹仁是曹信大哥,哪怕曹信前世比曹仁大,可这一世,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大哥的品行,曹信心里还是很佩服很敬重的。

他没法眼看着年仅十六的曹仁在帮派里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不知道哪一天就丢掉性命。

“赚钱!”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钱’。

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

“该怎么赚钱呢?”

曹家一穷二白,没有本钱就没法做生意,小买卖都难做。

手工业?

技术活?

不会!

有一门技术也不至于沦落到逃荒数千里的地步。

“乞讨!”

曹信想起这一路磨练出的唯一一门能挣钱的技艺,再一想西京城马行街市的热闹,要是能在那里摆碗行乞,凭他一手‘莲花落’的腔调,日进百文不是梦。

但大哥入帮派,自己再去乞讨,曹家的名声可就彻底坏了,这两间房子都未必保得住,很可能会被大杂院的住户联名赶出去。

“难难难!”

人间不易,曹信叹气。

……

日头西斜,院里逐渐热闹起来。

这座大杂院算上新搬进来的曹家,一共住着十六户近百口人,绝大部分都是孙家的伙计、工人、师傅、掌柜,分散在孙家名下许多产业。

同事加邻居,关系自然亲密。

三三两两说着话,精神面貌跟北三省的百姓截然不同。

不过,热闹是他们的,与曹家无关。

曹家是逃荒来的,城里人骄傲、排外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曹家没有正经营生,顶门立户的曹老大是混帮派的,没人愿意沾染。

初来乍到。

穷得吃土。

门庭冷清。

这就是曹家现状。

……

“五哥五哥。”

曹信坐着,弟弟曹良小跑着回来,两手捧着一把花生。

曹良今天六岁,比曹信小两岁,瘦瘦小小,常年营养不良让他看上去只有四五岁模样,瘦的脱相。

穿的也破破烂烂,曹信已经忘记是从哪里捡来的这一身。

刚到院里没少被人笑话。

不过,历经三年苦,如今在西京城有了住处,不用整日赶路,虽然因为家里在院子里被排斥,没小孩儿愿意跟他玩,甚至要不是两个哥哥,他还得受欺负。但曹良早习惯了,一个人也能很好。

“五哥,看!”

“我挖蚯蚓送后院,这是小燕姐给的。”

曹良脸上脏兮兮,有灰有汗,嘴唇泛白,但精神很亢奋。

他昨个儿见院里几个同龄小娃抓虫子送到后院徐大志、房小燕两口子家里,带回来几把蔫了的菜叶子,便得了主意。

今天一大早兴冲冲的去挖蚯蚓,再一趟趟送去后院,居然换回来一把花生,可把他乐坏了。

劳动就能换来收获,让小曹良格外满足。

即使被晒掉一层皮也浑不在意。

“好家伙,这可不少。”

“走,进屋喝口水。”

被夸了两句,曹良顿时笑开了花。

曹信也笑。

后院的两口子家境富裕,其中徐大志经常下乡,曹信暂时还不太了解。

房小燕倒是个菩萨心肠。

院里其他人家也都不好不坏,瞧不上曹家,但暂时也没啥冲突。

倒是前院的严家——

曹信瞥了眼院门的位置,严家的那位严夫子就正在那里,大概四十来岁,说是‘夫子’,其实只是‘蒙师’,在一家小学堂里负责稚童识字启蒙而已。

忙碌一年,收获无几。

没有功名在身,连童生都不是,地位也就那样。

此时,这位严夫子一手拿着水壶在浇几盆盆栽,一手拿着一卷书,时不时看几眼,摇头晃脑,之乎者也。

但不论是浇水还是看书,都是次要,他主要是跟下工回来的邻居们说说话,有时看到重物就上前帮衬一把拎过门槛。

夸两句。

帮两手。

这被夸的、被帮的,多少总得意思一下。

两根葱、一颗蒜的。

偶尔也能有点收获,价值不大,但胜在白来。

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这是严夫子暗自在家里立下的家训。

可惜,一向最爱算计的严夫子,在曹家身上算是吃了个闷亏。

今年年初,严夫子家里的老大成亲,小两口一直在活动,想要将院里倒座房收拾两间出来,搬出来单独住。

但大杂院成分太复杂,除了祖祖辈辈就住在里面的几户人家,其他屋子都是城中孙家的产业,住的都是孙家的雇工。

想要腾出两间倒座房,除了要说通院里十几家住户外,还得去孙家跑通门路。

严夫子三拖四请,终于快要打通门路的时候——

偏偏凑巧!

曹家走蔡水帮的路子,联系上城中孙家这方面的管事,火线入住,一定程度上算是截了严家的胡。

这样的情况下,严家对待曹家的态度可想而知。

阖家上下,也就严夫子,虽然为人小气,但一向笑脸迎人,才对曹家有几分笑脸。

至于严家其他人,就是他们家老三跟中院甄家的老大牵头,将曹信、曹良两兄弟孤立,甚至当初小曹良凑上去的时候还被打过,最终是曹信报复、大哥曹仁威慑,这才两不相干。

小孩子有的很善良。

有的很讨嫌。

有的——

很恶毒。

……

跟弟弟聊着天,又看着家家户户归巢来。

曹信一边认人,加深印象,一边梳理着这些天来听到的院里家长里短——

哪家跟哪家亲近。

哪家跟哪家吵过架。

老鳏夫。

小寡妇。

脑子里转着各路八卦。

别看一座小小大杂院十六户人家,复杂程度只怕不亚于皇帝后宫,门道深着呢。

曹良把花生放屋里,一粒也没舍得吃。洗了把脸,又跑到曹信跟前,说哪里哪里还有蚯蚓,他明天还要去挖。

小脸认真。

过不多时。

院子里进了两个熟悉身影。

院门口的严夫子脸色微变,有心想装作看不见,但在听了两声‘严夫子’的招呼后,还是回道——

“曹家嫂子。”

这边,曹良见着则兴奋的喊——

“娘!”

“大姐!”

曹信顿时笑了,回来的正是母亲曹张氏跟大姐曹贤。

……

“唉!”

“街上人太多了,各家生意都红火,但就是没招工的。”

大姐曹贤今年才十三岁,黢黑瘦小,风风火火,大口灌了两碗凉开水,就跟曹良抱怨。

大半个月来,曹贤每天都跟后母曹张氏顶着七月份的大太阳,去街市上转悠,想找点活做贴补家用,替大哥曹仁分担分担。

但现在这世道,赚钱的活哪里好找。

有这样的工作,一般都被熟人接走,再不济就是熟人的熟人。

曹家初来乍到,毫无根基,母女两个想找点赚钱的营生简直比登天还难。

门路。

人脉。

在眼下这种情况,远比勤劳更重要。

“明天在家歇歇吧,这天太热了。”

曹信时不时跟大姐说两句话,见曹张氏有些萎靡不振,就给倒了碗水劝道。

“小五说的对。”

“娘明天在家歇着,我一个人去转转就行。”

曹贤接过话来,她也看出曹张氏身体不大好,所以今天才早点回来。

“么得事。”

“额们晚上早点睡。”

“大丫头一个人娘不放心。”

曹张氏摇头。

她不想给儿子女儿拖后腿。

两个亲儿子一个八岁一个六岁,都待在家里吃闲饭。前任生的大儿子曹仁在外面拼命挣钱,大女儿曹贤也起早贪黑去外面找活,让她这个后娘待在家里,她怎么待得住。

“明天娘跟大姐都歇歇。”

“要是一不小心热坏了身体,大哥一个月都白干。”

曹信索性两个都劝。

这种年景,可不敢生病,一旦病下,除非自己扛过去,不然就是一个死。

曹家连同老爹曹坤在内,一大三小都是病死的。

曹张氏、曹贤一听到这里,就不言语了。

……

临近傍晚。

大哥曹仁终于回来。

“大哥。”

曹信打来一盆井水,给大哥擦脸。

“我自己来就行。”

曹仁常常眉头紧锁,但看着家人总会扯出几分笑容。

他今年也才十六岁,看着却很老相。一家五口就他一个勉强算是成年男丁,压力太大,每天晚上睡觉曹信都能听见他在睡梦中还在叹气。

担心家人挨饿。

担心自己在帮派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砍死。

曹仁背负的太多,于是显得有些沉默寡言。

他将随身带回来的布兜子递给曹张氏,一边洗脸一边说话:“我明天要去一趟连城,一来一回得半个月,这是咱家半个月的口粮。”

要出远门?

这话一出,大家都没心思去看布兜子,齐齐看向曹仁。

“连城。”

“在上江省!”

“蔡水帮不是一向沿着蔡水河经营,怎的要去外省?”

曹信皱眉。

上江省也是灾区,虽然不如宁西严重,但谁也不敢保证一路无事。

来回半个月。

太危险了!

“那边粮价涨的凶,帮里准备运一批过去,多赚点银子。”

“这一趟过去不少人,帮里几个大头目带队,不会有问题。”

曹仁反倒宽慰众人。

洗完脸,他又从怀里掏出一个钱袋递给曹张氏,“娘,这里头一共两百个铜钱,大概一百二十文钱,留着家用。还有三十张饼子,家里省着吃,差不多能顶半个月。等我这一趟回来,帮里还会再发赏钱,到时候手头上就宽裕的多。”

三十张粗粮饼。

家里四个人,按半个月算,每天分吃两张,一顿分吃一张。想吃饱不容易,但勉强能吃半饱,比前面大半个月都要好。

重点是,一次性拿回来三十张饼,还有一百二十文钱,一下子就让曹家的家底殷实起来。

但这一切,又是曹仁卖命得来。

……

入夜。

曹家略显压抑的吃完晚饭,就各自洗洗上床睡觉。

两间倒座房一大一小,小的作为堂屋,大的那间摆着两张床,一家五口都睡在里面。

曹良跟着娘跟大姐睡。

曹信则跟大哥曹仁睡。

兄弟俩小声说着话。

前一个担心家里。

后一个担心大哥。

两人忧心忡忡,没讲太久,就各自沉沉睡去。

隐约中,曹信又听到大哥睡着后发出的叹息声,熟悉又沉重。

睡梦中。

曹信梦见一座‘青铜仙门’,光芒绽放时,里面喷射出铜钱、大米、食盐还有一块五花肉,馋的他直流口水。

“咕咚~”

被馋坏了,曹信猛一睁眼。

但见脑海深处——

青铜仙门,活灵活现!

……

PS:新书上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4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