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家父楚霸王,被围垓下

作者:火牛风云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零四章 破局之地

书名:家父楚霸王,被围垓下 作者:火牛风云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8

闻听张良恳切话语,吕泽点头,旋即微叹道:“我眼下还顾不上项昌小儿,汉王传信来,垓下之战为了英布能够早退却,答允他将九江之地割一半给他。而今英布引军不日就将抵达,我正考虑割给他那一半。”

张良闻言,略一沉吟,双眼灼然一亮,断然道:“既然决定要拉拢英布,就直接将九江之地全给他。只有一个条件,要他与楚营一刀两断,接下来不允许支援垓下楚军。以英布自私自利性情,绝对会同意。如此也将你麾下五万军抽出,尽快赶赴垓下,参加围歼楚军。——眼下谁在英布军中,立即传信他,以此条件去与英布谈。”

听着张良的谋划,吕泽略一思忖,发觉极妙,如此一来将稳住了英布,二来自己这五万精兵一旦投入垓下,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只要覆灭了项羽楚军,英布还不是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以他对妹夫刘邦的认知,是绝对不会忍受诸侯王存在的。

吕泽却又想起一事,踌躇道:

“大王谒者随何一直在英布军营,前番游说英布叛楚投汉就是他。六七日前传信,说英布对于重新投汉颇为意动,只是手下将领颇有不同声音。但自那以后,随何再无音讯传来,近日听城内商贾传言,他们在返回寿春途中与九江军做过生意,说随何已被英布斩杀军中。”

张良眉头紧紧皱起,叹息道:“就知道此反复小人靠不住,既然如此,这一半九江封地也不能给他。不仅如此,还要将他挡在九江之地外。只要他进入不了九江之地,获得不了补给,几万大军分崩离析指日可待。”

听张良冷冽的话语,吕泽精神一振,这与他所想不谋而合,旋即又犹豫道:“可是英布身上有汉王令信,一旦他带着令信前来讨要怎么办?”

张良低头喝着温汤,没有说话。

吕泽一愣,瞬间反应过来,心下苦笑:就是让自己背锅呗。以自己不同意为由,将英布拒之门外呗。

“以军师之见,项昌小儿想要收复楚地,会不会与英布合流而来?”吕泽想起张良来意,动问道。

张良摇头,起身看着旧楚地图,一脸深思道:“如果我猜测不错的话,英布突兀杀掉随何,就怕与这小子脱不了干系。因为如果我是那小子,就会这么干,首先让英布与大汉彻底决裂,再无复合的可能,如此将大将军五万军给拖住,无力北上垓下。至于收复楚地的破局之地,我只会选择这儿——”

张良手掌轻轻拍在了地形图上一处位置,吕泽一看,却是共敖封地临江王国。

“九江之地有大将军你坐镇,即使英布前来争夺,一时间也难以决出胜负,自然也就无法支援到垓下楚军。至于衡山王吴芮,与我关系甚好,背叛项羽改拥汉王,意志坚决,不是他短时间能够说服。因而他所能选择的,只有临江王国了。特别是汉楚垓下大战,临江王国一直保持中立,按兵不动,在他看来,是值得去争取一番的。”张良面带冷笑,“眼下我们在临江王国出使的是何人?临江王态度可有松动?”

被张良一剖析,吕泽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忙道:“当前在临江王国出使的是叔孙通。根据他传信而言,临江王国内分成数派,争论不休,临江王迟迟不能决定。”

“是那个老儒生,有他在,阻止项昌应该无虞。”张良长松了口气,身躯一矮,软软歪坐在席上,连跪坐都坐不了了,抚摸着胸肋的伤口,怅然苦笑道,“我是去不了了。我原本打算见过大将军后,要一支使团,自己亲自前去走一遭,只是自这具身躯情形看,就怕不等走到那儿,要先死在半路上。”

吕泽吓了一跳,连大力安抚他,恳请他留下来帮助自己对付英布,可不敢让他前去临江王国。张良对于刘邦的重要性吕泽无比清楚,万一跑去临江王国,在项昌手下有个长短,他可没有法子与刘邦交代。

“叔孙通在临江王国可有什么得力人手?”

“他自我这儿押走了数车金贝绸缎等重礼,带着几十名弟子充作使者团,得力人手倒是不多。不过他称已将临江王国大将军黄极忠给说服了,偏向投靠我汉营,在人手力量方面应该是足够的。”吕泽知无不言。

“很好!就知道这老家伙还是靠得住。”张良面色赞许,旋即眼神低敛,一抹儿厉色闪过,“我们也不能什么都不做,请大将军派遣兵将,在要害城池设立关卡,进行封锁,截杀项昌一行。不过以他的精明,就怕半途截杀难以获功。劳烦大将军传信叔孙通,让他做好万全准备,项昌在临江王国一冒头,不要惧怕得罪临江王,立即不惜一切代价将之杀掉。此子,断不能留。并且明确告诉他,就说是我所言,他,只有一次机会。”

说到最后,过于激动之下,张良急剧喘息起来,趴身软席上良久方平复下去。

吕泽面色大讶,自张良语气中敏锐听出了几丝焦躁之意,没有真正见识到项昌过人之处的他,还是第一次见张良这么重视一个敌手,那怕当年纵横天下堪称无敌的霸王也没有让他这般郑重以待。

“那项昌小儿,有何殊异之处,何至于让军师这般看重?”吕泽忙上前又递了一块热毛巾,忍不住动问道。

张良瞥了吕泽一眼,苦涩道:“大将军远离垓下,对那小子所知不多。我就怕还不够看重,只恨我不能亲身前往临江王国,此子之可怕比之当年范增有过之而无不及。垓下一战助项羽将倾覆形势给稳住,没有被我们一举覆灭,项羽对他比之当年范增还要信重,堪称言听计从。最为关键的是他与项羽还是父子关系,陈平都尉的离间计也没有施展余地。原先以为不多久项羽就会故态复发,再次变得狂妄自大,哪知道也许是被汉王屡屡爆打的缘故,居然性情也大为转变。”

听出张良语气中的不甘,吕泽眨着眼,大感匪夷所思。

张良这时吃力抬起头,盯着吕泽,语气幽幽的道:

“我知道大将军心有不满,靳歙、傅宽等数将死在了垓下城北。但是我起誓,这并非汉王本意。眼下处于覆灭楚营最紧要关头,我们汉营一方一定要同舟共济,一旦被项羽给喘息过来,你我都要死无葬身之地。”

吕泽面色一变,“腾”站起身来,背对着张良,负手看向了墙壁上挂着的旧楚地形图,默不作声。

“我知道大将军也接到了项羽册封为王的诏令,眼下大将军万万不可行差池错。以大将军的聪明,想必也看得出那不过是项羽的缓兵之计,用意就是扰乱我大汉阵营。大将军要是真个信了,也就中了他的计策。”

吕泽身躯枪杆般动也不动,心下却是雪亮:张良抱伤前来寿春,果真目的不纯,固然有针对项昌、英布的因素在,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也是帮刘邦看住自己,让自己不至于手持项羽册封为王的诏令,跑去咸阳就任秦王。

告别了九江王英布,项昌带着一千骑军直奔临江王国而去。

在项昌要求下,一路上昼伏夜行,并且尽量避开郡县,专挑乡野村庄小路行走,躲避可能遇到的追击与截杀。

对于项昌的小心,周殷大不以为然,毕竟眼下郡县间的道路都是极差,更遑论乡野间的小路,并且还是晚上行走,骑兵根本疾驰不起来。

项昌却是执意如此,对周殷解释道:“对于敌人,我们宁可多防备一手,也不可心存轻忽侥幸。汉营中像张良、陈平,就怕眼下都推测出我要前往临江王国,如此他们怎么可能无动于衷,而不沿路追截?”

周殷愕然,睁着那双闪烁着单纯光芒的老眼:“他们能推断出你的行踪?他们是神人不成?”

项昌干脆道:“很简单,我设身处地,站在他们角度上能够推断到,没有道理他们想不到。”

周殷被他给绕晕了,感觉头皮好痒,有些脑子不够用的感觉。

与张良推断一般无二,项昌此番前去临江王国,就是企图游说临江王易帜支持大楚。垓下局势想要彻底盘活,首要就是能否将旧楚之地给收复回来;而能否收复旧楚之地,首要又在于能否成功游说临江王。

项羽所封的临江王共敖,已经于前年病逝,而今继任临江王的是他的儿子共尉。项羽当时看重共敖是旧楚贵族出身,并且对自己忠诚有加,故而将之封在临江,倚为“南天一柱”。

共敖病死后,换成他的儿子共尉,这根“南天一柱”就有些摇摇欲坠之势了。

对于这位新临江王,他的很多秘之操作,让项昌这位自诩聪明之人都大呼“看不懂”。比如眼下汉楚相争,谁都看得出两者必有一胜,那么作为一方诸侯只能择一而投。然而出乎全天下所有人的意料,新临江王共尉就偏偏选了第三条路,中立。

在前世历史,汉楚双方打得死去活来,脑浆子迸溅,临江王共尉愣是一直固守封国,推说耳聋眼瞎,缩头不动,两不相帮。待垓下一战大楚覆灭,大汉得有天下,按理说共尉应该识情识趣投诚汉营吧,那知再次出乎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这位临江王还是抱定老一套,固守封国,负隅顽抗,拒不投降。

对此刘邦自然不会惯着他,立即派遣大将靳歙率军将之一举荡平,共尉被活捉,押送到雒阳斩杀,至于王国内的柱国、大司马、大将军等等重将臣僚,全部俯首投降,无一殉国,甚至连给共尉收尸的都没有。

其中最惹眼的还是大将军黄极忠,投汉后,跟随刘邦平定韩王信、九江王英布,跟随周勃北征马邑、楼烦,逢战冲锋在前,力战不退,功勋卓著,最后被汉封为了邔侯。

由此可见共尉的中立之策,是如何不得人心。

回想着共尉的所作所为,让项昌不由想起了前世历史上朱元璋对张士诚的评价——器小!

朱元璋说张士诚骨子里就是个小商人,虽然占据富庶之地,但野心其实并不大,所图的不过是一个安稳富足的日子。

这却是与当前的共尉高度重合。

项昌遥望着临江王国的方向,连连冷笑:共尉,这是乱世,人人都奋力挣命的乱世,不是让你关起门老婆孩子热炕头过小日子的太平盛世。何况而今你能够得以坐拥一地,安享富贵,根源来自于那儿?受我大楚之封,我大楚有难却龟缩不冒头,这等白眼狼的行径可是不可取。既然你不想体面,那本公子就亲自前来帮你体面。

“你说临江王国当前分成了三派,大将军黄极忠极力支持投汉,大柱国伯丕与你向来关系友好,有可能争取到我们大楚阵营,最得临江王信任的大司马樗里错则主张保持中立,汉楚两不相帮。那樗里错你可了解,有没有争取过来的可能?”项昌动问道。

周殷摇头:“那老贼是共尉新提拔的心腹臣僚,与我并无旧情。据我投放在江陵城内的探子,以及收买的临江王国臣僚的反馈,都说这老贼极为固执,不是言辞能够打动的,轻易不会改变主意。”

项昌轻轻挥舞着马鞭,默然半响,冷声道:“两虎生死相博,一旁的野狗却保持中立,真不明白是谁给他们君臣的勇气?”

“临江王国大柱国伯丕,想要见见您。”周殷窥觑着项昌脸色道,心下却是颇为惭愧。

原先他口口声声对项昌说,伯丕是自己至交好友,在反秦时同归属项梁统御,情谊深厚,绝对能将之拉到大楚阵营。那知眼看要抵达临江王国了,多次传信给他,这老家伙瞻前顾后,顾虑重重,迟迟下不了投楚的决心。

项昌对此倒是颇为理解,点头悠然道:“人家这是想看看我父子值得不值得继续投资喽,也是人之常情,他想在何处会面?”

“那老家伙在江陵城外有一座庄园。”对项昌性情已然颇为了解的周殷,对伯丕推三阻四迟不决断的行径大为着急,而今见项昌答允,方暗松了口气。

不日后,一行人安然抵达临江王国边境。边境上有一支商队已经在等待了。一千骑军分出了一百精骑,改换衣甲,充作商队护卫骑兵跟随离去。

剩余九百骑军随后越过边境,进入临江王国疆域,向都城江陵城赶来。一路上一支支商队不断汇合过来,一千骑军就此不停分流。待最后一百骑兵与最后一支商队汇合,这一千骑军如同融入了大海的水滴,就此凭空消失不见了。

周殷作为旧楚之地首屈一指的大贵族,又被项羽任命为旧楚之地最高长官,手中掌控的力量堪称惊人。虽然叛汉复归于楚,在旧楚之地明面上的力量被吕泽给清扫一空,暗中却依旧有不小的力量可用,比如眼下的这些商队。

这些商队可都是真实存在的,归属于他周氏家族的偏支或者附庸,经年往来各地做生意。

在距离江陵城还有数十余里时,通往江陵的官道上,项昌与周殷所在的最后一支商队,忽然拐了一个弯,斜刺里向着一座绵延的小山走去。不多久有十数名骑兵迎来,引着车队循着蜿蜒的山路,最终抵达一座遮掩在重重古树中的庄园前。

出乎项昌与周殷意料的是,接待他们的居然是大柱国伯丕的长子与长女,年纪两旬左右的贵公子伯历,以及十五六岁模样、姿容绝色的贵女伯阎。

伯历显然知晓项昌与周殷身份,执礼甚恭,丝毫不敢怠慢,再三道歉,言说父亲在都城江陵被临江王临时征召问事,眼下正坐车紧急赶来。一边说着,额头一层细密汗珠渗了出来,神色间大感惶恐。

反倒是贵女伯阎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在旁边查漏补缺,礼数不失,期间甚至多次眼神直直逼视于他,毫不畏怯,极为大胆。

看着这两位贵公子与贵女,周殷面色沉了下来。

项昌不动声色,心下也是冷笑:这位伯丕柱国,是将自己这位大楚未来君王,当作来上赶着哀求的合作者了?

项昌可是堂堂大楚的长公子、后将军,这两个身份的任何一个,即使前往临江王国,也是足以让临江王这位一地诸侯亲自出城迎接的。而今来伯丕这位小小临江封国的小小柱国的庄园拜会,已经足够纡尊降贵,伯丕这位主人居然没有在庄园等候,居然刚自江陵往此地赶,简直太过匪夷所思。

周殷眉尖一挑,勃然作色,就要张口怒斥,却被项昌摆手拦下。接下来在伯历公子与伯阎贵女的引导下,项昌来到了庄园深处的一座雅室。

项喜带着一干护卫骑兵衣不解甲,兵不离身,护持在雅室周围,确保项昌安全。至于马匹,则派遣出几名骑兵亲自去饮喂与看守。

将兄妹两人挥退,项昌见雅室内备有温汤,就解开衣甲好好洗漱了一番,然后换上了一身衣袍,跪坐在软席上,一边拿起一卷帛书专注看起来,一边静静等待那位架子甚大的伯丕柱国的到来。

周殷被安顿在侧院一间雅室,距离项昌不近不远。相比于项昌骑兵护卫的如临大敌,他显得极为放松,解甲洗漱了一番后,躺在软榻上闭眼享受着侍女的按摩。只是脸上,阴郁之气一直不消。

不知过了多久,一名衣袍华贵、气派甚大的臣僚匆匆走了进来。

约五旬左右年纪,身材中等,长有一张肥团团的白胖脸盘,一双细缝小眼不时有精光闪过,显得很有心机样子。

“哎呀呀,我来迟了。”此人自然就是临江王国大柱国伯丕,进门之后,热情的对周殷见礼。

周殷睁眼想要怒骂,不知想到了什么,冷哼一声,驱赶苍蝇似的挥了挥手,又闭上了眼,一副懒得多说什么的样子

伯丕与他熟不拘礼,知道他是怪责自己,讪笑两声,就想解释一番,那知周殷根本懒得听,让他立即前去拜见项昌。就在他离开时,周殷忽然睁开双眼,看着他的背影,嘴角一丝不屑冷笑闪过。

伯丕来到正厅雅室前,对于雅室周围护卫的精壮过人的骑兵,很是仔细打量了一番,眼底掠过一丝忌惮。

待护卫骑兵通报后,得到允许,伯丕就缓步走了进去。

记住暖酒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704s